◆唐寧艷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
中國民族聲樂伴隨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上千年,在不斷去其糟粕、保留精華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具有東方獨特藝術聲樂唱腔特點。隨著近代西學東漸,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西洋聲樂也伴隨這股東進熱潮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民族聲樂無論唱腔還是創作都產生深遠影響。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國內一些音樂學者應尚能、樓乾貴、趙海伯等音樂精英紛紛留學西洋,從西洋音樂中汲取營養來對民族聲樂進行新的創作。這些國內頂尖音樂人才在海外留學歸來后,一方面登臺演唱聲樂作品,另一方面開始為我國培養大批優秀的歌唱家和音樂創作人員。聞名全國的周小燕、黃友、高芝蘭、沈湘、張權等音樂人才脫穎而出。為中國聲樂發展開辟了新的天地。在延安時期,魯迅藝術學院也根據西方聲樂理論,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歌唱家,郭蘭英、王昆等就是當時活躍在解放區舞臺上的佼佼者。在這股創作熱情鼓舞下,創作人員將西方歌劇藝術形式融入到傳統戲曲、民歌演唱中,創作出《繡金匾》、《南泥灣》、《翻身道情》、《夫妻識字》、《擁軍花鼓》、《兄妹開荒》等具有濃郁時代特色的優秀作品,得到廣大群眾熱烈歡迎,這種新穎演唱方式和民風特色相結合,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延安魯藝時期,秧歌在解放區開展得紅紅火火,這種載歌載舞的舞蹈形式非常適合大眾普及,受到廣大官兵群眾的喜愛和積極參與。秧歌劇就是根據陜北延安當地民歌小調填詞改編創作而成,這些秧歌劇都或多或少的借鑒西方聲樂演唱技巧,如《挑花籃》中的《南泥灣》、《減租會》中的《翻身道情》等。在這些歌舞劇中,以《白毛女》藝術成就最高,歌劇《白毛女》以當時現實生活為素材,人物造型、故事編排極具民族特色。在演唱和舞美借鑒國外聲樂演唱創作手法,在整個舞臺劇過程中,大量穿插民歌、戲曲、演唱形式,在演唱風格上不再一味體現原汁原味的鄉土特色,而是以真假聲結合,以現代藝術形式進行藝術編排,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歌劇表演特色。歌劇《白毛女》一經公演,即可轟動整個延安地區,其影響力迅速傳遍整個解放區。《白毛女》不但開創中國歌劇先河,同時也涌現出郭蘭英、王昆、王大化等一批民族音樂歌唱家。從《白毛女》開始,民族戲曲和西洋聲樂唱法開始大量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歌劇大量涌現。
在新中國建立之后,中國音樂教育開始走上正軌,對于民族聲樂要采用何種形式,曾在音樂藝術界展開過熱烈討論。對傳統唱法情有獨鐘的一派認為,西洋聲樂唱法聲音顫抖或搖擺,咬字不清,表情夸張,他們堅持以民族特色來推動發展民族聲樂。而革新派卻以西洋聲樂唱法科學,理論完整,音色優美,表現力強為由,希望用西洋成熟的演唱形式來改良中國民族聲樂。這兩種理論上的辯論持續很長時間,最終大家意見逐漸整合,即兩種唱法應長期共存,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西洋聲樂教育開始走入高等大專音樂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受到正規化聲樂教育的年輕歌唱家。中央也針對音樂文化教育做了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重要批示。同時,各級地方省市歌舞團體相繼建立,在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中,為促進中國民族聲樂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西洋聲樂逐漸被國內接受消化吸收之后,民族聲樂也完成了自我完善。在完善的過程中,通過對西方聲樂的研究學習,找到了民族聲樂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以西洋聲樂理論和發生唱法,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民俗聲樂科學發聲理論的缺陷,對完善民族歌唱演繹體型,起到了積極作用。以舞劇《白毛女》為例,劇中喜兒曾有多段高音唱腔,就是借鑒了西洋聲樂美聲唱法,將一位性格純樸善良,同時性情剛烈的女子性格特點,徹底表現出來。其藝術水準,已經大大超越傳統民族聲樂的表演范疇,是成功借鑒西洋聲樂的具體實例。在唱腔演繹上,西洋聲樂有著數百年的發生練習實踐經驗,具有很高的科學性。而民族聲樂唱法中只是對演唱曲目進行情感表達,沒有以科學方式對民族聲樂演唱者的口腔發音進行深入研究。以至于在表現力上,傳統民族聲樂沒有達到西洋聲樂演唱者所展現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這是傳統民族聲樂所欠缺的環節。為了繼承傳統民族聲樂精華,能長久流傳下去,要符合時代特點和大眾欣賞水平。只有傳統與現代進行緊密結合,完善自身聲樂演唱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民族聲樂的發展。研究西洋聲樂演唱方法,可以使我們的民族聲樂唱法不再局限于某一種特定形式,這樣的好處是拓寬了發展思路,通過融合交流,民族聲樂演唱水平逐漸完善,從發聲方法上看,西洋科學的喉部發聲極大改變了傳統聲樂中直接使用本身嗓音和純假聲發音的弊端。在認真學習西洋聲樂發聲特點后,將民族聲樂唱腔能夠將真假聲音進行結合,改變了以往聲民族聲樂中聲音在特定情況下表達不到位的現象,豐富了民族聲樂發聲的表現力,使民族聲樂唱腔更加生動感人,也更加科學。
中國傳統民族聲樂演唱方法,是古代先民融合生產生活和地域特色的藝術精品。受思想文化影響,一直以來保持著傳統文化色彩,具有極強的民族風格。但是這種民族聲樂演唱方法,仍然有很多表現上的缺憾,而西洋聲樂中的一些唱腔、發聲,正好能彌補這些不足,使傳統民族聲樂在唱法上趨于完善,藝術表現力更加突出,得到世界廣泛好評,真正對民族聲樂演唱發展做到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發展原則。
[1]李武華.關于民族聲樂發展問題之思考[J]交響,1997,(04).
[2]徐敦廣.關于新時期美聲唱法“民族化”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5.
[3]林俊卿.歌唱發聲的科學基礎[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4]孟曉師.民族聲樂在其發展中的審美變遷[J].交響,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