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李丹莉
中等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側重于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考查學生對系統知識的掌握;而中等職業教育側重于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能、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等的培養,有很強的“職業性”。因此,作為中等職業學校中的一門文化基礎課——語文課,應該說在整個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們在順應時代的同時要努力創新我們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成最終教書育人的目的。
在當前,中職語文課的教學普遍存在課堂教學難、教育實效不高的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職生幾乎都是沒有考上普高的落榜生,綜合素質不高。他們在文化基礎、學習能力、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方面都較差,且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機不高。由于學習成績差,行為習慣不良,常受家長、老師批評,自尊心常受打擊,自信心普遍不足,由此在語文教學中有強烈的抵觸情緒。
學生為什么對語文課教學感到乏味,主要是教學停留在“說教式”、“講稿式”,學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此外,有的教師不注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沒有做到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從而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結果只能是低效或者無效的。
那么,中職語文課教學如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
案例分析主要由質疑、探索、反饋、評價幾個環節組成。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調查、思考、分析、交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師生雙向活動,教與學變為合作關系,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語文課案例分析主要通過學習案例,圍繞教師的問題或是學生自己的問題進行信息收集、加工、處理、整理等方式,得出最佳的結論。教師對結論進行開放評價,使學生獲得新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充當啟發引導者和探究者的角色。
“設疑”即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于“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能使學生感興趣?!坝懻摗奔垂膭顚W生大膽發言,對學習中的問題敢于陳述己見,展開討論,開拓思路、活躍氣氛。實際上,學生準備發言的過程,也就是思考、運用教材知識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中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及時組織討論。
自主探究法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達到目標要求的學習方式。在此過程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同時還需要有教師的引導、幫助與支持。換句話說,探究性教學法的成功實施涉及兩個方面:既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又要重視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離開其中的任何一方,自主探究性學習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
信息化教學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育者與學習者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其特點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強調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內容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豐富性;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特點。信息化教學不僅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對教學媒體和手段的改變,而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整體的教學體系的改革和變化。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面對中職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抓好語文課教學的各個環節,不斷開拓和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如此才能提高語文課的教學實效,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勞動者。
[1]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楊化.論語文課教學方法的創新.重慶社會工作職業學報,2006年版.
[3]游紹冬.讓中職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福建職業與成人教育,2008年版.
[4]劉定琴.淺析語文課教學.政史地教學研究周刊,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