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張慶祥
高爾基曾說: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外衣。人的衣著,要適合自己的職業、身份、性格、年齡,才能得體;對文章而言,不同的文體也需與不同的語體相匹配,才會得體。應用文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文體,是人們傳遞信息、處理事務、交流感情的文字工具。盡管世界各國政治體制不同,文化各異,但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應用文已成為這種交往的紐帶和橋梁,其寫作顯得越來越重要。認清現代應用文的主要特征,講究應用文的寫作藝術,是一個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寫作學科發展到今天,已是繁花錦簇,千姿百態,傳統寫作不斷創新,寫作邊緣學科層出不窮。但萬變不離其宗,要寫好一篇現代應用文,必須要先了解其主要特點。應用文寫作與基礎寫作相比,主要有以下特點:
主旨是指作者的寫作動機或稱意圖。一篇文章不管是敘述事情,或是陳述觀點,或是介紹事物,或是抒發感情,都有自己明確的意圖。在文學作品中,主旨是指作家對他所描寫的社會生活的評價和“客觀思想”。應用文表現主旨的禁忌是隱蔽含蓄,模棱兩可。這個特點是應用文的性質所決定的,因為應用文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寫的,為了解決問題,就要求作者把自己的觀點明確地表達出來,使人一目了然,不產生誤解。應用文要求一文一事,即使是較長的應用文,也要求只有一個主旨,我國古代,曾把一文一事,主旨單一,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如果一篇應用文有多個主旨就可能使制發機關或撰寫者的意圖表達不清,達不到寫作的目的,因此切忌主旨不清或多主旨。
結構是指文章內容的組織、安排和布局。它是指文章中整體與局部、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文學作品為了引人入勝,在敘事、寫人、繪景時,往往采用含蓄、隱晦、意會的方法,通過結構形式的變化以引起讀者的想象,吸引讀者注意。而應用文的結構布局、格式是相對固定的,有固定的寫作規范,也有約定俗成的寫作習慣。對應用文來說主旨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結構就是文章的骨架。人講究體態美,文章自然也講究結構美。好的應用文應是“鳳頭、豬肚、豹尾”,即開頭開得漂亮,正文內容充實、材料有分量,結尾結得響亮,結構要求明確清晰,自然和諧。
應用文寫作有很強的實用性。應用文的語言要求平鋪直敘,較少使用修飾性詞語,筆法較樸實。因為應用文語言是需把握問題實質,直接表現主題,為主題服務,而不像文學作品那樣文筆曲折,主題含蓄,講究語言的修飾性、詞語的色彩,常用修辭手法,應用文的實用性決定了其語言的簡潔樸實。趙大昌在《新編應用文寫作》一書中指出“應用文不是以藝術形象感染讀者,而是以事實和道理說服讀者。它不是以想象、虛構、夸張、抒情等手法反映生活的本質事實,而是以記敘、說明、論述的方法,有針對性地表述思想觀點,反映具體的生活實際,揭示社會生活某些方面的規律和實質問題。它不是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是用之于解決實際問題。”此段話對于應用文的實用性作了精辟的分析,說明應用文寫作的目的在于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工作的順利進行,每一篇應用文都有其具體的制發目的和職能。
一般文章對語言的要求是準確、鮮明、生動。應用文寫作也應該與其他文章一樣要準確、鮮明、生動。但是,由于應用文自身的特點,決定了這種文章在運用語言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這就是準確性與模糊性相統一。準確性,就是要求言簡意賅,從材料和文字兩個方面著手,力求精確。模糊性,就是指模糊性的語言,指其內涵、外延不確定的語言。應用文寫作有委婉的模糊語言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假如這種語言在應用文寫作中全部消失,那語言就會顯得貧乏和呆板,也就無法真實地、生動地反映紛繁復雜的客觀事物,無法表達人類復雜的思想感情。當然,沒有模糊性語言的運用,也就失去了相對的準確性。
時效性強,也是應用文寫作的一個重要特點。當今世界由工業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其步伐是快節奏的。這種快節奏導致應用文寫作和交流的頻繁。應用文寫作是為了解決實際的問題,必須迅速、及時,所以,對應用文寫作是有嚴格的時間要求的,應用文的效用也常常是有時間限制的。當然,由于各類應用文的內容和用途不同,其時效性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比如,一份電報,由起草到發出,時間只有幾分鐘;而一項工程的完成也許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具體工作結束,其效用也就戛然而止。
相同的材料,在不同的作者筆下,所顯示的情調、力度、魅力是不盡相同的。為此,我們必須善于對材料加工潤色,使材料增強表現力、說服力、感召力,使枯燥的素材變成為主旨服務的、富有靈性的材料,這就是現代應用文所要求的寫作技巧。
主旨正確,是指應用文的行文目的要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要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要遵循事物本身和社會發展的規律,能反映出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所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主旨的正確與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緊密聯系。能與人民氣息相通,與時代脈搏共振,就不難寫出主旨正確的應用文。古人云:“意雜文必亂”,這就明白地告訴我們,主旨必須單一集中,行文目的要單純,不蔓不枝。要堅持“一文一事”、“一文一旨”,不要一文多事,一文多旨。主旨集中,要求作者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擊中問題的要害,或能解決問題。主旨要鮮明一致,是指作者的基本思想要明確,愛憎分明,是非清楚,前后一致,不能“霧里看花”。應用文的主旨要統帥全篇,內容要為主旨服務。主旨決定材料,制約著結構,指揮著語言。
應用文中的材料由原始素材提煉加工而成,它是表現觀點的支柱。無論是法定公文,還是事務性文書,為了表現主題,都離不開經過加工的材料。應用文寫作反對架空議論,必須憑借事實,才能確定觀點,注意讓材料說話,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據,才能寫出具有說服力的文章。真實是應用文寫作的生命,真實是材料的可信性標準。應用文使用真實確鑿的材料,才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才能令人置信不疑。要保證材料真實,最好直接選用第一手材料,嚴格檢查它同現實的一致性,而不能按照個人意愿,歪曲事實真相,也不能以偏概全,孤立片面看待個別事實,更不能隨意編造,以訛傳訛。觀點要靠典型的、有說服力的材料加以說明和印證,否則觀點就成了抽象的、空洞的、籠統的概念。典型的材料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充分的說服力,能集中、深刻地說明事物的本質及共性。使用典型的材料,可以“以一當十”,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新穎是應用文的材料所應具備的另一特點。應用文中使用那些符合新的形勢要求,能說明當前公務活動最迫切問題的材料,才有真正的價值。應用文寫作的生命在于能反映和回答當前現實生活中提出的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如果應用文使用的材料陳舊、過時,就喪失了寫作的意義。
應用文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比較固定的規范化格式。一篇應用文應該包括哪些部分,各個部分應該如何排列,都已有固定的“模式”。遵循固定的“模式”寫作,才能把文章寫得規范。比如,國家對公文的種類、格式、行文規則,甚至書寫、用紙、裝訂等都有統一的規定,各級行政機關和部門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反。公文的格式,在《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公文一般由標題、發文字號、簽發人、秘密等級、緊急程度、主送機關、正文、附件、印章、發文時間、抄送機關等部分組成。”不同的公文文種其習慣用語也不相同,如報告的結尾慣用語是“特此報告”,而請示則是“特此請示”,不能混用。為了使結構更加合理,必須遵循一些安排結構的原則。
應用文的語言以實用為目的,以傳遞信息、溝通各種情況、處理實際問題為內容,具有準確、簡樸、莊重、模糊等特點。應用文語言講究準確、簡樸。要求用詞確切,表意準確,最大限度與客觀事物一致。內容、事實、數字等都確實可靠,是非界限明確,褒貶態度清楚。要注意句子結構的完整性,不出現句子成分欠缺,搭配不當等現象,表達內容要合情合理,不自相矛盾,不違背事理。簡樸,即簡潔樸實,就是用盡可能少的語言把盡可能多的信息明明白白地傳遞給讀者,做到“意則求多,字惟求少”,“文約而事豐”。
總之,只要我們善于把握現代應用文的主要特征,牢記它的寫作要求,講究應用文的寫作藝術,做到主旨正確、材料真實、結構固定、格式規范、語言準確,就必定能寫好現代應用文。
[1]張立新.公文寫作的規律及技巧運用[J].應用寫作,2005,(5).
[2]陳曉莉.公文貴在實用[J].應用寫作,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