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宋國翠 郭艷平 晏華成
2014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創新頂崗實習形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可見,頂崗實習是職業教育與企業就業的紐帶,是高職院校學生提高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實習期間的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在整個高等職業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頂崗實習有別于理論教學及其他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全面運用所學知識,到生產、服務、管理一線直接參與工作的過程。通過頂崗實習,學生到實際環境中去經歷和體驗工作崗位的真實性、復雜性和綜合性,感受到自己在實習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價值,體會到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自身還有哪些差距和不足,從而使學生學習目的和就業方向更明確。“五段式”頂崗實習是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依托當地相關產業的背景優勢,建立的高職院校與企業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為切實提高崗位實習的效果,采取“循序漸進、分段實施”的方法,將崗位實習分為五段來實施。針對“五段式”頂崗實習模式,確定了以下監控與評價體系。
“五段式”頂崗實習即把企業的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術員等崗位的相關標準轉換為學生實習期間的五個崗位階段進行考核。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實習期間,學生都要嚴格遵守企業的6s管理模式,以一個員工的標準要求。這種新型的頂崗實習方式極大的縮短了學生由學校到企業的過渡期,側重于培養學生在實際生產中實踐的能力,所以完全照搬原來學校的一套質量評價體系不是很合理,而是要把學校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企業的評價方式、管理方式結合,形成一套新的評價體系。
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既是學校的學生也是企業的員工,這種雙重身份就必須把企業對學生的監督和管理擺在與學校的監控同等重要的地位。企業對實習學生的評價可能直接影響他們的職業生涯。在明確了企業對頂崗實習監控與評價的重要性后,與企業共同制定了全方位的頂崗實習教學質量的監控制度。
根據五個不同的實習階段,設定了相應的實習目標,改變了原有頂崗實習目標的籠統性。比如第一段的實習我們稱為“認知性實習教育”,即通過到企業現場參觀,由工廠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講解的方式認識企業文化及工作崗位的類別、內容、職責,實習結束要求達到初級工的相關崗位標準。針對這一階段目標,我們由校內教師整理出技術人員所講的相關問題,通過問答、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實習效果進行評價。第四段為“生產性崗位實習”,目標要求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能獨立操作生產設備及處理本工種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實習期滿達到高級工的相關崗位標準,這一階段的實習以企業技術人員的評價為主,校內教師的評價為輔,重點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進行評價,如參照學生的實習成果(包括實習日志、產品的合格率、企業指導教師和校內教師的書面反饋意見、工作記錄、工作計劃等)進行評價。
通過下企業調研、與企業兼職教師座談等多種形式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校企雙方共管機制、校企雙方的合作協議,明確校企雙方的職責。依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校企共同制定頂崗實習的課程標準,規范相關的教學文件。這樣既保證企業對實習生的用工需求,又保證企業對學生的培養,防止學生僅作為企業廉價勞動力的可能。制定完善的的頂崗實習教學管理辦法、制定了專兼職教師的管理辦法。聘用企業員工作為校外指導教師,明確其職責和權力。學院管理部門對頂崗實習期間進行全程監控管理,定期檢查相關實習文件的完成情況及下企業了解學生的實習進展情況。
建立學院、企業分級管理,第三方機構等共同參與的監控與評價機構[2]。學院由分管院長、教務處、系教研室、專任教師四個層面組成;企業由生產主管或技術主管、車間主任、班組長三個層面組成。同時引入麥可思教育研究機構作為第三方,根據學生的就業率、用人單位滿意度等方面通過問卷調查、實地查看和統計分析等方式進行評價。
通過學生座談、學生評教、畢業生問卷調查、企業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收集實習生、畢業生、家長、企業、社會的反饋信息,將這些信息整理后對現有的專業教學方案、教學目標等文件進行修改完善[3]。建立由企業、學校、學生三位一體的考核評價機制。如企業以相關崗位標準,對學生的工作過程、操作規范、崗位技能、工作效果等進行考核評價;同時學生根據崗位業績、崗位職責等進行自評,還可對兼職教師的指導能力、工作態度做出評價;學校教師對學生的實習表現、實習態度、出勤情況做出相應的評價。
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不能只是教學管理部門的職責,它需要學校、企業、行業、社會的全員參與。在今后的實踐中,本課題組還將進一步健全現有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評價制度,推動我院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開展,為提高教學質量作出努力。
[1]于勤.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J].科技資訊,2013,(7).
[2]高玉蘭.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與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5).
[3]張昌凡.基于循環模式的教學質量監控系統之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