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李偉華 季紅益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高職生由于受學歷競爭的影響,決定了他們大多數人的就業定位在中小企業。高職生能否充分就業成為衡量高職教育能否滿足社會需要的一個重要指標,高職生的職業素質培養成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點。
高職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實際上涉及到高職生將來的生存本領。高校對高職生培養的關鍵,是通過教育幫助高職生進行正確的就業定位,通過合理的培養方式,提高高職生的職業素質能力,從而使高職生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實現職業的長遠發展。
近幾年來,中小企業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擴大就業、活躍城鄉經濟、滿足人民生活多樣化和個性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國有大中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人力資源投入不足,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干缺失嚴重,導致中小企業抵御風險能力較弱,容易陷入經營困境。
通過調查發現,不少中小企業在人員配置上存在不合理性,一些員工所在的崗位與自己所學專業不對口,導致學非所用,專長沒有發揮的空間;有的中小企業在招聘時盲目追求高學歷,而其本身又不能提供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致使員工不能人盡其才。因此,中小企業存在較高的人才流動性,不利于企業人力資源的儲備和長遠發展,對企業造成一定的損失。然而中小企業在聘用人才時都想在短時間內找到有能力、有經驗的高級人才,而不愿花費時間、錢財來培訓新員工,更不愿對現有的員工進行更高層次的培訓。由此看來,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問題就是進行合理的人才選擇問題。可見人才的競爭已演化為中小企業競爭的主要戰場,若要取得穩定長久的競爭優勢,人才資源的優勢是不可缺少的。
人才成本、人才效益是企業招聘人才時考慮的首要問題,人才效益大于人才成本的人才類型是中小企業的理想選擇。對中小企業來說,低學歷的體力勞動者,需要的人才成本較低,他們主要從事一些基本崗位,為企業帶來的效益有限,人才成本與人才效益基本持平;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是中小企業渴望的人才類型,招聘這類人才不但減少了培訓成本而且能迅速上崗幫助企業發展,如果在后期不投入使用成本和激勵成本,最終會導致人才在中小企業得不到充分發展而離開,造成人才成本流失、人才效益損失;中等學歷的技術人才,擁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較快地適應崗位的工作,不需要昂貴的使用成本和激勵成本,如果中小企業愿意增加培訓成本,增強人才的技術更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那么這類人才能夠快速融入企業,規范、平穩地創造出人才效益。可見,中等學歷人才在中小企業有著很大的潛力與上升空間,能夠帶動企業發展,獲得人才效益。
中等學歷人才大都來自高職院校,是中小企業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小企業將人才需求定位在高職生,一方面能夠系統性解決當下存在的各種人才問題,同時也是中小企業保持活力的必由之路。
高職生和其他高學歷的畢業生相比,就業競爭力低,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都將招聘人才定位在本科以上學歷,因而高職學生大部分只能流向中小企業。高職畢業生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他們在相應的崗位上,操作能力、動手能力強,他們比較安心于基層工作,有吃苦精神。但是中小企業對所需人才的崗位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已經由單純的崗位技能轉化為綜合職業能力,僅從技術角度看,就可能涉及到一個產品的開發、制造、操作、調試、維修等不同環節,因此高職生在校期間必須對個人職業素質進行合理的規劃,以滿足中小企業對人才職業素質的要求。
高職生就業面向中小企業,因此要根據中小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作出合理的學業規劃。首先,明確中小企業對職業素質的要求,中小企業需求的是能適應生產和管理一線需要的綜合性人才,然后把這種職業要求轉化為學生在校期間努力的方向,制定出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實施路徑。通過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習提高專業學習能力和專業應用能力,滿足中小企業專業技能的需求;通過合理的時間管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滿足中小企業愛崗敬業的職業需求;通過參加社團和學生會,培養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滿足中小企業管理崗位的需求;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提高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滿足中小企業吃苦耐勞精神的需求。
中小企業需求的是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在職業定位明確的驅動下,高職生要加強專業實踐能力的鍛煉,成為專業技能突出的應用型人才,成為中小企業的技術骨干。
高職生首先要了解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以便系統、全面地進行專業的學習;經常聽取專業講座,參觀專業展覽,擴大專業視野;積極進入專業實驗室參與專業老師的課外科技項目,積極參與科技競賽,進行專業實踐能力的鍛煉,在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高職生要認真參加學校安排的實踐教學,在實踐中實現專業知識的應用,做到融會貫通,學會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學校安排的頂崗實踐教學中,珍惜崗位鍛煉的機會,虛心向師傅學習,了解企業對員工素質的要求,了解企業的生產環境和技術要求,積極地與人合作,刻苦鉆研,創造性地開展崗位工作,要認真完成企業的生產崗位任務。主動接受新技術的培訓和學習,積極主動地加入企業的技術更新項目,實現專業技術的創新,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成為創新型技術人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部分高職學生在上學時缺乏實踐的鍛煉,畢業后不能適應崗位需要,致使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不吻合,造成了雙方面資源的浪費。校企聯合培養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模式,將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解決高職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問題。通過校企聯合培養,高職院校不僅可以利用企業的優勢資源增強辦學活力,還可以真正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合理進行專業課程的設置。
校企合作首先要有明確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方向,根據中小企業的需求,調整專業方向,使專業設置與企業的生產需求相吻合。然后把面向中小企業的職業素質教育貫穿到學生入學到畢業的整個過程。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就進行明確的職業定位教育,讓高職生明確面向中小企業的課程設置情況和經過培養要達到的專業能力水平,使高職生清楚將來的服務定位,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職業素質;將就業指導相關課程和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專業教育貫穿到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建立全程職業生涯指導體系。通過企業參觀和企業講座使高職生熟悉本企業的產品性能和生產工藝流程,培養的職業技能符合企業需求,節省企業培訓時間,成為中小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專業授課的過程中,學校教學資源存在局限性,專業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先進的管理理念等在學校得不到充分的體現。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人才,可以實現學校和企業資源的共享,一部分教學環節可以放到企業中完成,企業中的先進設備、經營理念、企業環境、管理方式等,可以讓高職生更好地置身于企業文化中,潛移默化中培養出鉆研、合作、敬業等職業精神。這種資源優勢互補的教育方法可以將校企雙方資源充分利用,使高職學生全面、系統地接受專業教育,培養出適合中小企業需求的綜合應用能力人才。
由于高職生職業定位明確,因此高職生學習到的職業技能要符合企業需求,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畢業后即能上崗工作。因此,高職院校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加應用性實驗、綜合性實訓和企業頂崗實習,使高職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在實踐中得到提升。為確保高職生實踐技能的形成,同時檢驗高職生實踐能力的應用情況,高職生必須有3~6個月的時間在企業崗位上實習,作為校企聯合培養高職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優勢,對高職生進行專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補充,教會高職生自主學習專業知識的方法,注重對高職學生創新性學習和運用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專業上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很快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和技術環境。
【1】單嵩麟.以就業為導向面向中小企業培養人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27).
【2】李湘,郭海福,梁巧榮.面向中小企業的化工人才培養模式【J】.肇慶學院學報,2009(2).
【3】郝紅梅,王丹.探討高職高專院校面向中小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J】.經濟研究導刊,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