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琳
(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柏子中學)
初中是銜接小學與高中的過渡階段,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能力,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關鍵的環節,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探究性閱讀是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學的發展要求,又是閱讀教學本身不可忽視的。探究性閱讀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兼具工具性的學科,在語文學習中,語言和思維能力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需要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養成的時期,探究性閱讀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思維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中的關鍵,探究性閱讀教學就能很好地把語文的語言和思維結合起來,提升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層次,領悟作者的真實情感與寫作目的,幫助學生分析語文知識的本質,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首先設計一個教學情境,創造出探究性學習的氛圍。教師會告知學生接下來要進行的閱讀文本的相關背景資料,也有部分老師是在課前要求學生通過預習收集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呈現。使學生在初步了解閱讀文本的背景后進行文章的閱讀,整體感知閱讀文本。
在學生對文本整體了解后,教師會設計一些與閱讀文本有關的開放性問題,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在學生回答問題中掌握學生對閱讀理解的層次,同時還會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促使學生能自主發現問題并試圖解決。
在學生對閱讀文本有整體的認知后,學生會有很多疑問,但并不是所有的疑問都適合進行閱讀探究。老師應該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篩選,整合學生的疑問,增強問題的探究性,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路與主題,并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可以從文本的“空白處”發掘探究性問題。例如,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詩中包含了早鶯、暖樹、新燕、春泥等意象,給人詩意的景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簡單的詩句進行深入的聯想,把詩句中的文字符號轉化為畫面,通過思維想象體驗,賦予文本鮮活的生命力。
學生可以以一個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的提出,在學生與學生的探討過程中,讓學生在相互的討論、辯論中得到啟發,更深層次地挖掘文章的問題,教師可以給予一些方向指導,引導學生正確的探究性思維的養成。
學生提出問題后,就需要再返回文章進行更深入的閱讀,尋找、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教師應該合理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自主圍繞問題進行探究,集合團體的智慧,達到思維靈感的碰撞與迸發。
在進行問題討論時,以初中語文《最后一課》為例,學生可以在小組內自行選擇小組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比如說,選擇文中最后部分“韓麥爾先生哽咽了,還寫下了法蘭西萬歲,然后做了了手勢”,這是為什么呢。小組內就可以進行探究人員的分工,A同學分析人物的神情,B同學分析人物的動作,C同學分析人物的語言,D同學進行總結陳述。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同時也修改觀點,反駁對方觀點等。這樣能使每一位學生都積極思考,進行自主、合作的學習,參與語文閱讀的探究中。
學生將討論后的答案和見解與教師和更多的同學進行交流,在不同的觀點中取長補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與解決的情況,進行適度點撥,引導學生的研讀更深入、更完善,讓學生體會到閱讀中探究的樂趣。
在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入的探究后,教師可以對整個閱讀教學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與歸納總結。對學生的探究結果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而不僅僅是關注學生對閱讀知識的掌握程度。注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思維能力。在某些值得更深入探究或者由著啟發意義的內容上,進行遷移拓展,給學生留下廣闊的探究空間,從而給學生更多深入思考的機會,充分拓展學生的思路。
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方法,為閱讀學習帶來了嶄新的內涵。目前,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還處在起步階段,需要教師與學生不斷努力探索,發現更好的探究性閱讀教學方法。
[1]李英瓊.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探究性閱讀的學習方式[J].新課程研究,2013,(07).
[2]李梅.在閱讀中探究 在探究中提高——淺談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J].軟件,2012,(10).
[3]盧顯照.對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