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體智
(山東省棗莊市第三十五中學)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課堂教學已成為打造高效課堂的新思路、新方式。一份高質量的導學案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導航儀”“方向盤”,是教師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筆者于2012年參加了山東省教育學會中學物理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教育科研課題《初中物理導學案的編寫與實施研究》的研究,在近兩年的研究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有了一些想法。
“導學案”顧名思義包含“導”、“學”和“方案”三層含義。是教師個人或集體研討制訂、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而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
1.主體性原則
導學案的編寫要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立足于學生“如何學”與“學什么”,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要貼合學情、源于課本又有所深化拓展,給學生造就一種主動學習的情境。實施中,學生在教師的動態點撥和導學案的指導下,或自學或互助,或自我鉆研,或小組討論,或研討或探究。學生自覺地參與群體中,融入到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這里沒有教師陳述式的講解,完全成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過程。
2.主導性原則
導學案不是知識點的羅列,也不同于傳統教案,它是在教師主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在編寫與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很重要的。從研制導學案開始,教師就已進入了指導角色,要研究學情、把握教材、確定課型。從學習目標的確立,學習方法的設計,學習內容、學習環節的設計,無一不是教師個體或群體的智慧體現,課堂上教師隨時把握和調節學生學習的環節和節奏,并根據教學環境不斷的變化隨時給予幫助和點撥,利用啟發機智促進知識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教師既不是目中無人的講解者,又不是冷眼袖手的旁觀者,而是真正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成為真正的啟發者、點撥者和誘導者。
1.課時性
教材中有些內容不是一課時能完成的,要按課時內容確定導學案。有利于調控課時學習的知識量,使學生學習有計劃性、針對性、時效性。
2.層次性
導學案編寫時,對具體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遞進性,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學生依據導學案可以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策略,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予以有針對性的指導。層次性的導學案是學生動態學習的路線圖,有效實現因材施教。
3.方法性
(1)要體現學法指導。教師要研究學習具體某一知識所采用的最佳學習方法,并通過導學案展現出來。比如,設計自學指導時,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學習內容、采用什么方法(閱讀、合作探討、動手實驗等)、用時多少、達到什么要求、教師以什么形式檢查等。
(2)要體現物理學科的研究方法。物理教材的各章節都有意識、有步驟地滲透物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熏陶和訓練,逐步掌握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科學方法。物理學中常見的研究方法有:類比法、比較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科學推理法等。
比如,在學習“功率”的概念時,采用類比法學習。設計問題如下:
問題:用挖掘機挖土和一個工人單獨挖土,誰做功更快呢?如何表示做功的快慢呢?(提示:同學們還記得怎樣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嗎?)
這樣設計學生很容易想到把“做功快慢”類比于“運動快慢”,既然用“路程與運動時間之比”表示運動快慢,那么就可以用“功與做功時間之比”來表示做功快慢。
4.問題性
要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通過一個個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中。問題的設計應當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體現遞進性,問題的表述要能啟發學生思維。如:從中你能發現什么問題?你認為是怎么回事?如何驗證你的猜想?
5.探究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學習獲取知識的過程、他人的幫助和利用必要的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設計的四大要素。
在導學案的編寫上,要創設有趣的物理情境啟發學生提出問題、作出猜想、合作探究、觀察記錄、分析歸納以實現意義建構。
如: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創設情境:雙手手掌用不同力度擠壓一個氣球,再把一只手掌變成一根手指后雙手用力擠壓。
問題:仔細觀察你什么發現?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猜想?如何驗證呢?
學生:1.提出問題:________________?
2.猜想:與________________有關。
3.合作實驗:采用_______________研究方法進行探究。
4.分析歸納:合作交流,分析歸納。
5.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
教師必須在實施課堂教學的前將導學案交給學生,學生借助于物理情境、問題情境啟發思考,對所學知識提前預知,重點在于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發現問題、產生疑惑,能帶著問題進入新課學習。
1.學生能自主學會的基礎知識要在教師指導下以自主思考、協同合作的方式予以解決。
2.突破重難點。課前預習中學生的疑惑往往是重難點所在,要以導學案為載體各小組分散研討或實驗,分別展示成果、交流評估以達成目標。教師重在關注有困難的學生,在關鍵問題上予以點撥。可以預設典型錯例,放手讓學生尋找錯誤所在,分析原因,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3.用導學案做好課后反饋
要求學生課后對導學案進行整理歸納,消化所學知識。教師要及時對每位學生的導學案進行認真細致的審閱,對其中的共性問題予以統一解決,對個別問題采用個別輔導的方式有針對性的解決。
4.用導學案做好復習
把學生一段時間的導學案裝訂成冊,就是一份非常好的復習資料,它具有教育教學過程中最原生態的東西,是任何教輔材料所無法比擬的。
每一節課后我們都要進行個人反思或集體再研討。如反思: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實現了嗎?學生的差異性考慮到了嗎?導學案的編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嗎?實施過程中有新的情況出現,如何解決?以期發現問題,積累經驗實現螺旋式進步。
總之,讓我們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不斷深化物理課堂教學改革,我們將繼續努力,使初中物理導學案教學方式更加完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