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凱 史月婷
(陜西銅川礦務局第一中學;延安中學)
能力是在接受知識中形成的,也會在應用知識中表現,更會在應用中得到提高與發展。運用歷史比較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歷史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習歷史應超越時間、空間的界限,重視古今中外事件的比較,這是學習、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在歷史學習中“貫通古今,中外關聯”是應有的思路。只有通過對歷史現象的比較研究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才能思維創新。本文試圖從教學經驗中整理如何使用比較法指導學生學習。
“歷史比較法”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它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從而把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1.相關性原則。指歷史事件與事件比較,歷史人物和人物比較。同一時期性質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做比較,才能進一步認識這些事物或現象的共性或個性特征。對同一歷史時期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也可以進行比較,可以從差異性掌握本質特征。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比較,認識此類事物或現象的特征變化和發展規律。
2.對應性原則。比較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必須有對應的比較項。如對中國歷史上兩次典型的資產階級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進行比較。要選擇比較事件背景、領導的階級、革命綱領、斗爭方式,歷史意義及其失敗原因、經驗教訓進行全面比較。
3.重點性原則。歷史比較雖是多方位、多層次的,但要有重點地進行比較。如將林則徐、魏源的思想與洋務派的思想進行比較:主要比較背景、目的、主張、影響及階級屬性。而重中之重則應是對根本目的、核心主張的比較。
4.時代性原則。比較并不只是為了區分出異同,更重要的是通過比較,揭示歷史本質特征,挖掘歷史表象中蘊藏的規律,探尋歷史發展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因此在進行比較中要將事件、現象、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時代特征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1.中西比較,找關聯找差異
古代中國是世界中心,文明搖籃;近代中國衰敗,是殖民者瓜分的焦點;今天中國融入世界,面臨機遇和挑戰。中外關聯應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中西比較中有得出差異的比較。如中國與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較。從發展趨勢看:中國趨向專制;古希臘、羅馬走向民主。從政治改革、法律制度看:中國加強君主專制、法律是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工具;古希臘進一步實行民主,并以法律作保證,古羅馬先是共和、法律限制其專橫,后是獨裁,對君主制衣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再從文明延續與否與政治制度的關系看: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并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有力保障,促使文明進一步延續;西方缺乏有力的權威,國家不統一,經常分崩離析,易摧毀文明,破壞文明的發展歷程。得出結論:中國與西方政治制度存在差異,兩者的道路不同,中國逐步走向專制社會,西方逐步走向民主政治。另外,也有進行這樣比較的如歷史人物李鴻章和俾斯麥,孫中山和華盛頓等,他們在某一點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還有對一些歷史事件進行類比如《臨時約法》《獨立宣言》《人權宣言》,還有清前期閉關政策和英國自由貿易政策,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辛亥革命和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新文化運動和文藝復興、啟蒙思想運動羅斯福新政和鄧小平改革等。這就說明中外歷史之間是存在關聯的。
2.縱向比較,探尋事件聯系
縱向比較歷史事件能清楚了解事件發展經過,把握事件內在聯系,挖掘事件本質。如全面比較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14~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中心在意大利;主要批判教會神學體系;其斗爭形式是借助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領域涵蓋文學、藝術、科學;影響集中在文藝成就、思想解放、產生科學、促進宗教改革和資本主義的發展。16世紀上半葉的宗教改革,運動中心在德國;主要批判羅馬天主教;其斗爭形式宗教異端、挑戰教皇權威;核心思想是因信稱義;領域集中在宗教;影響集中在思想解放、新教派、民族宗教、促進資本主義發展。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運動中心在法國;主要批判中世紀封建神權、王權與特權;其斗爭形式是公開批判;核心思想是理性;領域涵蓋宗教、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影響集中在思想解放、革命動員、政治構思,促進科技進步,影響世界。進而理解歐洲近代三次思想解放運動是資產階級發動的,伴隨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增強,資產階級由反對宗教神學思想上升為反教會和封建專制制度,啟蒙運動還主張建立理性王國。三大運動都推動了思想解放,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3.橫向比較,深入理解歷史
橫向比較是在一定時期或一定范圍內發生的事件或相近的事物作比較。用該法把同一時期的國家制度、政策等作對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西方三權分立制度的比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經濟基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行政權力主張來自全國人民;活動原則遵循民主集中制;性質是是以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而西方三權分立制度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行政權力主張來自資產階級;活動原則遵循分權制衡;性質是是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通過橫向比較得出結論我國現代民主政治的本質是國家的一切權力、人民當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而西方的三權分立政體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的,是保護私有制度的。學生在學習中一目了然,也加深了對知識理解。
以上簡單的教學運用可以看出,比較無處不在,要學會在比較中學習,在學習中比較,這樣才能理解和運用歷史知識,讓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