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旭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蒙古族中學)
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要求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術課應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呢?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力量源泉,是學生能力培養與提高的前提。有了興趣,才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探求未知領域。而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成功的教師在上課時經常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學生進行交流,并及時調整課程的進程。教師更要熱愛、尊重、理解、寬容學生,努力創設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教師可親、可敬、可信的人格魅力,而勇于積極思考,大膽爭辯;感受教師熱切的期望,而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為人處世學習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學生,影響著他們性格素質的提高。教師給予學生溫暖,他們也會與人為善,也會自然增長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精神,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比任何說教都能產生更大的作用。只有讓學生愛上學習,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學生才能學好,我們才能培養出符合素質教育的人才。
新課改提倡學生自主學習,這些理念對改革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學生要更好地獲取知識,緊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多少,學生學多少”的模式。教師要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主動地去獲取信息,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適應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操作、實驗、想象,可以讓學生在主動的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用眼睛去觀察,在學習中親自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發現,解決問題。給學生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盡量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例如,在講“文件的下載”時,我是以文字的下載為示范,學生很容易學會。這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網頁上有很多漂亮的圖片,這些圖片應該如何下載呢?很多學生以為小菜一碟,動手一試才知道并不容易解決。有一些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現,圖片是不能簡單地復制下來的。這些跟學生實際學習和生活都緊密相關的技巧,我們要善于發現,并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要在真實情景中的任務驅動下,在探索任務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自主學習和協作的環境下,在討論和會話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活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提高了技能,還培養了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的角色是學習情景的創設者、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者。“任務驅動教學法”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以教定學的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合作、探索創新的新型的學習方式。任務驅動教學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在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中的主體發生了改變,也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任務的選擇要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任務的內容最好使學生充分感覺到學有所用,現在的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選擇有一定的功利性,當他們覺得這個知識很有用的時候就會激發起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仔細推敲每個知識點,統籌兼顧,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
因學生的先天素質、教育影響和主觀努力程度不同,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上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實施恰當的教學方法。可采用分層次教學,通過設置必修任務,要求全班學生掌握。對一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完成必修任務后,可要求完成選修任務。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學到自己應該掌握的知識。要實施分層次教學,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敢于承認差異,正視差異,適應差異,把學生之間的差異當作一種教學資源。這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分層次教學法,才能夠真正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地解決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為學校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當多數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教師有必要進行教學評價。教師一方面要表揚任務完成較好的同學,同時也要對完成不好的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學生遇到的問題較普遍,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在討論中互相學習,從而掌握知識、提高技能。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具體情況,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在每節課后都要作細致的回顧和分析,看是否將新課改的理念有機地融入,并貫穿到課程教學中去,是否達到教學目的。以此作為提高教學方法的手段。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其教學方法和別的學科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不同,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缺和不足。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與總結,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和學生。我們應該深入教研教改,徹底理解新課標內涵,并應用于教學實踐當中,合理改變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創設一個自主、合作、創新、和諧的新課堂。
[1]信息技術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
[2]王吉慶.任務驅動之我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3,(7).
[3]王峰.淺談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驅動教學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