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蘭
(定西市安定區公園路小學)
閱讀與寫作是信息交流的過程,是信息傳播的手段之一。信息可以通過口語表達、文字語言、圖形圖像、肢體語言等手段傳遞信息、攝取信息、處理信息。文章寫作在創造、輸入信息、傳遞和交流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類智力開發的一種手段。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是密不可分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寫作內容與語言的重要來源,寫作則是語文能力的運用和展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有效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始終離不開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實踐這個語文基本活動。如何處理好“講”和“讀”、“記”和“寫”的關系,充分發揮讀寫的作用,卻是十分重要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課標規定,在小學階段“聽別人講話要專心,能夠理解別人說話的內容”。課堂教學中很多情況下,大部分教師是通過聽、說的途徑來傳授知識的,學生聽、說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想象和表達寫作的能力。小學生只有在上課時聽力集中,才能接受和理解教師所傳授的語文知識,然后通過口頭的說,來表達自己對內容的理解程度。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可以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在口頭問答和即興發言時,必須在極短時間內組織好語言,這就促進思維的敏捷性、條理性。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將會促進書面語言的更加通順、豐富與生動。
從說話能力的訓練來看:低年級,能用普通話說一段完整、連貫的的話,口述一件簡單的事。中年級,能比較有條理地口述一件事,討論問題能說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級,能口述見聞,能當眾有條理地做簡短的發言。小學語文教師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在教學中有目的地選擇口頭表達能力的途徑與方式,有機的把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結合起來進行,有時先說后寫,減少了寫的難度;有時先寫后說,更減輕了說的難度。這樣做,以說促寫,以寫來提煉說的內容,鞏固說的技能。但是,一般不采用先寫后說的做法。指導時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達到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
新課標規定“小學閱讀教學,要通過字、詞、句、段、篇的教學和朗讀,默讀、復述、背誦的訓練,使學生掌握學過的常用詞語,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給課文分段,概括中心思想。閱讀的任務是:積累言語知識,理解、鑒賞評價文本;構建對生活和社會的認知,構建對學習活動的認知。通過閱讀行為的描述可以幫助大家對閱讀有進一步的認識。根據閱讀的目的(興趣性閱讀、理解性閱讀、應用性閱讀)和情境(閱讀的環境、時間、閱讀者的狀態等),好的讀者能夠利用從文本中學到的思想和信息,擴展他們對主旨的思考,從事特殊的任務,或者從讀過的內容得出某種結論或進行總結。
閱讀過程是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閱讀給人以智慧,給人創造力。著名美術家吳為山說過:“讀書的宗旨是使自己進步,恰如聆聽大智大哲大賢教誨。”我們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文字,掌握技巧,從而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發現自我、提升自我,使鑒賞活動成為他們的自覺修養過程。閱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熏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一個學生缺乏閱讀能力或者說這種能力低下,知識心理就發育不全,很難激發作文興趣。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鑒賞能力,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匯、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
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項見效相對緩慢的工作,需要師生雙方的長期共同合作,積極參與。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還應認真運用好每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學會仿寫,從而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當然,在對學生進行范文指導的過程中,我們應教育學生避免機械地照搬照抄。仿寫是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范文布局、格式、結構、寫作思路,仿范文觀察方法、思路方法等。學生經過反復多次的仿寫練習,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勵他們采取不同的表現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題材,發展求異思維。如從不同的角度去選材表現同一中心的題材內容安排可“先分后總”或“先總后分”,還可按“順序”“插敘”“倒敘”去進行一題多練。先扶后放,從仿到創,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閱讀者如何把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讀短或者讀薄是閱讀領會的主旨,理解主題的深邃,思維看問題的提高,再根據框架結構能夠復述擴展內容,是閱讀概括提煉能力的提高。我們在閱讀理解訓練中要求學生認準關鍵詞句,把握其基本意義排除生詞的障礙,遇到生詞要通過上下文,大膽地對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個別詞義、語義和句義進行推測、推理和推斷,還可以通過構詞常識大膽猜測等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去感知,識記字詞的過程中再造想象、引導啟發學生的錘煉詞語的把握能力。我們把這種能力潛移默化到寫作中去。文章是改出來的,是擴充出來的,也是濃縮加工的過程。
寫讀后筆記是學生的練筆過程、思維過程,也是學生生活素材積累、詞語積累的一個重要手段。閱讀之后,讓學生或就著作品蘊含的思想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寫讀后感,或摘錄好詞好句,或體會文章寫法。改寫可以加深學生對文體的理解和記憶,可以讓學生懂得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選擇適當材料,進行改寫練習,是很有意義的。對于那些比較簡短的文章,擴寫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縮寫,在不改變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基本結構,順序和體裁,對長文章壓縮,使之成為短篇短段。加強擴句聯系,激發興趣,增強自我修改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與寫作習慣。在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寫出的結果既符合情節的發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給文章添上了一個較圓滿的結局。
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觀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以人的心理為中介的,對小學生來說,則主要是內心世界的種種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學生作文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小學作文教學應著力促進兒童的自覺表象活動的發展,使他們能逐步獲得盡可能穩定、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兒童記憶庫中表象的穩定度、鮮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維就越活躍,就越具有創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寫出內容真實、形象具體的好文章。廣泛接觸社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事實證明,往往是參加了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后,寫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顯生動、有形。也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
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密切聯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于閱讀中的間接感受。因此,我們要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始終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實踐這個語文基本活動中,將“閱讀”長期植根于“寫作”的沃土中,使學生更好地從“閱讀”中學“寫作”以利于其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以模仿為橋梁,以片段訓練為手段,引導學生學習文本的同時,以讀促寫,只有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在讀寫的巧妙結合中,學生讀寫脫節的狀況一定會得到改善,寫作文不再是學生學語文的難題,學生的讀寫水平一定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