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才余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果園九年制學校)
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陳才余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果園九年制學校)
先要明確的是我們這里說的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不是強硬地灌輸道德仁義,而是讓小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受到德育的教育,這是一種隱性德育,而不是說教式的。只有先明確了這種德育形式的性質,才會把德育和語文教學結合的更融洽。
德國的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可見,德國的教育界把德育工作作為所有教學工作的核心。語文這門學科和其他學科不同,它的學科特點就決定著它要擔負著更多的道德教育的責任。小學語文的學習是學生認識和學習自己國家語言的開始階段。而一個國家的語言負載著自己祖國和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承傳著自己祖國綿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學語文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成為一個有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的合格公民。
我們常說“教書育人”這四個字,可見教書和育人是從來沒有分開的。這里所說的育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今天所說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寓于小學語文教學中,這項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發展起來。在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推出“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出版了《中華古詩文讀本》,意圖是在小學生中間推廣古詩文的學習活動,讓他們了解和熟知我國的傳統文化。這一工程的編纂工作集合了很多兩岸三地的文化名人,名譽主任為南懷瑾先生,顧問有楊振寧先生、季羨林先生、湯一介先生、張岱年先生和王元化先生。因為這些文化名人的影響力很大,再上《中華古詩文讀本》本身的編纂精良,這次的古詩文誦讀活動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通過上世紀90年代末在全國推行古詩文教育,可以讓小學生們熟知我國傳統文化,同時對古詩文中的愛國情懷有了初步的認識。
所謂的母語教育不僅僅是多認識一些字,或者有標準的母語發音這么簡單,母語教育有著更多的文化使命和更多的道德的規范教育。因此,在小學的語文教育中,滲透道德教育的成分是很有必要的,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我們這里所說的隱性教育是指在小學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時,一定要以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為主,不能強硬灌輸,這是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結合的首要原則。我國的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更加強調“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更加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式教學。新課標的這一提法,也決定了我們的德育工作和語文教學工作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在《扁鵲治病》這個寓言故事的學習中,可以先讓同學們講自己看中醫的經歷,讓同學們自己說出看中醫和西醫的區別。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經歷,就容易理解中醫中的“望、聞、問、切”是什么含義。通過這個寓言的學習,小學生會明白我國傳統中醫的神奇和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如果只是機械地對小學生們宣傳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反倒作用不大。因為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對概念性的東西接受程度也有限,如果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認識概念,效果更好。
調動情感教學,通過朗讀融入自我。只有訴諸情感的語文教育,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從內心深處引起共鳴,在情感上升華,主動愛上語文,并在這種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提高自己的審美和人格修養。為了引起共鳴,我們可以運用有感情的朗讀的方法,通過朗讀這種基本的方式,來提升小學生對課文的感性認識。有感情的朗讀不僅可以減小大腦對信息接受的時間差,而且可以增加記憶效果。研究表明,默讀一篇一千字的課文,能記下的大概只有二百字,而有感情的朗讀能記下大致五百字的內容。雖然朗讀時速度會慢下來一點,但是在效果上卻大大的超過了默讀的方法,尤其在詩詞的學習中,效果更明顯。我們的古詩文往往注意音律,駢散結合,很有韻味,更適合有感情的朗讀。反復的、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文可以培養小學生的語感,提高其駕馭漢語的能力,同時可以感覺到古詩文魅力,培養愛國情懷。
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就是很適合有感情朗讀的詩文,學生可以從《靜夜思》中讀出李白的無奈,但更多的是樂觀和灑脫。通過反復品讀,學生會領略其精髓,把這種樂觀和灑脫化為自己內在的精神力量。
此外,還可以開展識字比賽和講故事比賽等課外活動,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用這些小學生更有興趣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讓德育以更生動的形式展開。在講故事的比賽中,可以給小學生們更多的選擇,可以選擇課文中學到的故事,也可以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在講述身邊發身的故事時,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作文能力。在這種客觀的講述中,使小學生不知不覺地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可以對發生在身邊的這些事中的人物道德有一個判斷,當他們價值取向不正確時,老師可以及時加以糾正。當他們的取向正確時要及時鼓勵。比如一個小朋友說:“我發現早上上公車時,有人不給老人讓座,我讓座了,卻站得很辛苦。”此時要及時地表現他這種行為,讓他明白這種辛苦是值得的。
在講述課文中的故事時,我們甚至可以給小學生使用一定的道具,讓他們扮演課文中的角色,把講課文故事變成一個小的情景劇。比如在東郭先生和狼的東西中,讓一個學生扮演東郭先生,另一個同學扮演狼。這樣可以讓他們在歡樂中熟悉課文,同時同情東郭先生,又憎恨恩將仇報的狼。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這門學科的學科性質所決定的,同時也慢慢成為教育界的一個共識。在這種母語教學和德育結合的過程中,一定要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身的學習主體身份得到確認。
[1]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鐘啟泉.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曉軍,周娜.新課程:語文教育怎樣改革[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