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楊小兵
為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和學院教學服務區域經濟的原則,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建設,首先要從專業建設目標入手,根據崗位要求和應有基本素質的要求設置;其次,要根據實際,依托財貿學校的已有資源,以實用、實踐的原則改革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再次,加強實訓基地建設以及雙師型、技能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專業課程建設,辦出有自己特色的高職電算化專業。
會計電算化專業在會計人才的培養規格定位上堅持以“四對準”為核心,即對準市場辦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對準實踐抓教學,對準就業育人才,對準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人才;在人才質量要求上堅持“雙軌制”,即在取得畢業證的同時,必須獲取資格證。使會計電算化專業形成專業基礎雄厚,專業特點鮮明、專業方向設置靈活的特色專業,成為區域一流的教學、科研、咨詢、培訓基地,并努力達到省內同類專業的先進水平。
具有會計及計算機基本知識,掌握會計核算的方法和技巧,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能夠擔任會計員、審計員、統計員、出納收銀員、財務軟件維護及管理人員。成為社會和企業需要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對接用人單位需求,在課程建設中以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全面進行課程建設。課程建設中要以職業、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為標準,全面分析專業人才培養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人文素養,將會計電算化專業所容納的崗位進行分解,再根據課程內容進行融合,開發出適應本專業的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在教材建設中,組織課題組教師與企業專家一起開發融紙質教材(理論教材、實訓教材),電子教材(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試題試卷庫)和網絡教材(網絡課程資源、在線測試、仿真軟件)為一體的立體教材,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校內教材資源庫。
建立優質高效的專業教學團隊、課程團隊和科研團隊。采取培養與外聘相結合的方式,建設師資隊伍的多元化。實現教師的科研能力與教學能力并進。大力引進相關專業的專任教師、繼續聘任企業會計專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另一方面在保證基本專業課教學的情況下,著力培養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鼓勵本專業教師攻讀碩士研究生,專業教師企業鍛煉納入考核,創造條件選送教師進行國內外交流培訓,選拔培養校級學科帶頭人2~3名,專業精品課負責人3~4名。
抓好實習基地建設,進一步強化教學實踐環節。在學校有關部門的指導下,以職業教育集團為平臺,簽訂長期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合作單位有:相關的公司和會計事務所等。并時刻與用人單位保持聯系,聽取用人單位的意見,每年安排學生實際參與企業會計事務,分批次精選學生到會計公司等進行實踐鍛煉,并以點帶面,在第六學期組織安排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學生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以強化。
進一步加強會計電算化實訓室、ERP沙盤模擬實訓室的建設,力爭建成一個裝備先進的會計電算化實驗室,同時進一步完善會計模擬實驗室的實習用帳、證、表、卡以及實習用資料,加大各項實驗的投入,積極拓展實習種類和實驗的范圍,并把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訓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由仿真實習向全真實習的過度。
按照每學期至少研發出一門課程的任務要求,逐步開發完成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納稅實務》、《管理會計》、《審計實務》等專業課程的課件建設、輔助教學資料,包括學習指導(教學大綱、學時數、學習進度、學習方法與手段),知識點講解,實驗練習,自測習題庫,會計賬標記憑證及教學案例庫等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并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建設成優質核心課程。建成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資源庫。使學生能夠自主的開放性學習,提高自我學習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構建適應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根據畢業生在上崗前雙證書的獲取及實踐課程的考核標準,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進行及時調整。構建基于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體系,實施校內實訓項目與校外工作任務要求相融通的課程教學模式,將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教育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點是會計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
完善校企合作機制,逐步探索和落實學院新的、可操作的校企合作機制和相關制度,結合區域特色,建立以多家小型企業為鏈條的會計服務基地。積極探索和落實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
進一步完善“職業基礎平臺+專業方向”專業建設的課程體系模式。課程建設按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以“實際、實用、實踐”為原則,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根據特色專業建設目標,在會計職業崗位分析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的職業崗位群的知識、能力要求和素質要求進行詳細的分解、構建課程體系形成“專業方向模塊”的課程內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校本教材編審工作。對核心課程進一步開發、完善實訓教材、理論教材、教學課件一體化,達到至少四門專業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
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教師培養雙師素質專職教師隊伍和建設合理的專兼結合“雙師結構”教師隊伍。通過校企合作,采取“內引外聘”的方式,有計劃地引進一批高層次教師充實教學團隊。安排會計專業教師定期輪換到企業、公司或會計事務從事實踐工作,促進教師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務能力,提高專業水平。培養有企業經歷的教師為骨干教師,聘請行業,企業專業理論功底深厚、業務精通、實務能力強的企業崗位精英作為專業技能訓練指導教師。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一流的教學團隊,經過三年的努力,使具有雙師素質專業教師比例達到90%,力爭50%的專業課由兼職教師承擔。
為配合教學實習,校內增加建設多功能會計綜合實訓室、財務管理實訓室、仿真納稅大廳實訓室、ERP沙盤實訓室以及一批財會方面的應用軟件;增加建設3個以上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確保頂崗實習學生達到100%。校內校外聯合投資建設教學、培訓、技術服務功能為一體的代理記賬公司。
充分利用與其他學院合作的有利條件,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會計專業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理念,拓寬專業和課程建設的視野,向培養國際化的會計專業人才方向進行有益的探討和實踐。
專業建設是一個嚴謹的工程,它關系到學院的存亡,關系到學生的發展,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們要精益求精,爭取做特色校。
[1]丁錫民.試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1).
[2]高凡修.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特色專業建設探索.財會通訊,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