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顧曉濱
教育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實現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環節。隨著我國進入“十二五”教育規劃階段,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廣大學生、家長和學校的重視。因此,在“十二五”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之際,對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進行探討與思考,對我國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具有舉足輕重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教育部職成司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中,明確指出:教育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實現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經過不斷深化,探索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從總體上看,職業教育教學思想觀念、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技能型人才培養水平,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工作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當前社會,在教育領域內,課程改革總的趨勢是“課程要從人的發展著眼,有利于自主學習,個性發展”。
時代在發展,要求在提高,在新的時空條件下,企業和社會以及學生本人都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當前,我們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是:
1.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2.職業院校學生學習基礎的現實情況、在校學習時間的限制和學生的內心需要,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3.文化課程為專業服務的功能體現將更加突出;
4.教材的選用在“夠用”“、實用”上的體現將全面落實;
5.在對學生學業進行評定時,提高過程性評價將是教學成果轉化的重點;
6.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考驗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
(1)由于目前國家升學體制的原因,成績優秀的學生更多選擇高等學歷教育,職業院校的學生容易有學習動力不足、自控力差、受挫力低、自卑等現象,缺少應有的進取心,對自己未來發展也較為迷茫。
(2)職業院校學生面臨著多種壓力,有對今后前途的擔憂,有對環境的不適應,而自身獨立能力和適應能力比較差,急需舒解和提升的通道及指導。
(3)面對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如何正確看待金錢、物質與價值觀的關系,學生存在較大的誤區。沒有正確的就業觀,不能吃苦耐勞,眼高手低,不愿意從基層做起。
(1)當前的學生學得很累,教師教得更累,輔導員壓力大、身心疲憊是一個普遍現象,不少老師不愿意當輔導員,嚴重者心態也受到影響。
(2)目前大部分教師仍在采用傳統的說教方式,雖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改進,但仍然沒有脫離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形式。現代的教學模式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圍繞社會需要來進行教學,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3)職業院校的老師對當前企業的用人觀、人員管理與培養機制、企業人才發展的路徑等均缺乏深入的了解,跟不上企業與時代的發展。
學生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我們的職業教育就是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給學生插上騰飛的翅膀。
為此,我們應該對“生本教育”在職業院校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給予充分的思考和實踐,使教師更好的貫徹科學發展觀,以學生為本。
生本教育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而教師則要退后,教師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總編輯呂達先生對于“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給出過富有見地的理解——“實踐生本首先要以學生為本,其次是以生命為本,第三以生動為本,第四以生長為本。”這確實是對生本教育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這種觀點清晰的表明了“生本教育”在方法論上與原先的教育方式有著根本的不同,為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認清“生本教育”、理解“生本教育”、實施“生本教育”指明了道路。
以學生為本,是在貫徹科學發展觀過程中的“以人為本”在教育領域的體現。新時期的教育觀念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教師與學生應當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友愛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教師的諄諄教導中、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鍛煉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步培養起學生獨立的人格與完善的道德素養。
時代的飛速發展給我們職業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唯有深入學習并研究新的教育理念,通過激發教師的教學潛能,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才能培養出擁有良好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從而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