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學 劉靜
當今就業難已經成為目前各高校畢業生的現狀。這與高校擴招、高校課程設置有關,同時這與大學生職業規劃和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有直接的關系。目前,就業指導課教師多由行政部門代替,缺少專業的指導教師,對學生職業規劃的影響不大。這一現狀要求高校必須做好就業指導的定位,通過就業指導使學生了解就業流程、就業現狀等問題,從而提高就業率。
大學生職業規劃是針對學生個人特點以及能力為其制定合理的職業設計,分析就業規律、就業條件等問題,從而實現就業率的提高。職業規劃是學生進入社會,明確職業方向以及了解職業環境的關鍵。尤其是對于當代大學畢業生來說,就業方向不明確,就業能力較低。這與大學教育制度和教學手段存在一定的關系。只有通過職業教育,才能使其做出正確的職業定位。從構成要素分析,大學生職業規劃包括自我能力評價、就業環境分析、就業目標和就業策略的決定等。職業規劃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測評,其中包括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并根據職業特點分析其在面對不同工作時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提高就業率。同時還包括分析學生的職業價值觀、職業興趣以及職業能力傾向。
就業指導過程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是根據大學生自身的能力和個性采取合理的指導方案,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基于這一特點,高校在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過程中,必須進行準確地定位,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很多高校已經設置就業指導課程,但基本上僅針對應屆畢業生階段。實際上,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觀是大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應貫穿整個大學教學過程。同時,教育部門應將就業指導列入大學必修課程之一,形成系統的、專業的職業課程規劃。就業指導的作用是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了解就業形勢,因此還應具有針對性。教師應根據學生所處的年級和階段,為其制定適合其發展的就業指導計劃。實踐證明,就業指導雖然具有階段性,但其培養具有長期性,學生在校期間所受到的任何教育都可能影響其日后工作。就業指導能夠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人才。總之,指導教師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能力,了解社會以及職業對人才的需求,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強調和滲透就業指導。
就業指導需要教師對整體就業形勢進行正確把握,因此就業指導具有整體性。同時,就業指導必須具有系統性,隨著計算機科技的發展,就業指導管理也逐漸趨于專業化和技術化。現今大學生的就業形式有所變化,不再采用畢業分配的方式,要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面臨更多的選擇和壓力。因此大學生就業指導必須綜合多方面看待,將學生就業、再就業等問題考慮在內。也就是說,學生的就業范圍更加廣泛,職業形態出現新的變化,這要求就業指導也要適應這些變化。另外,就業指導的整體性還體現在其要以學校教育為基礎,以社會需求為前提,需要將學校、企業和社會綜合聯系在一起,正確發揮就業指導的積極作用。就業指導并非單純的就業安排或者簡歷制作,就業指導也并非僅針對課堂教學,高校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咨詢、就業講座等活動。
根據上文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就業指導并非針對某個人,或者某項能力。而是重點強調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就業指導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歸宿感,樹立職業目標。也就是說,就業指導過程就是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過程。由于大學生的職業意識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就業指導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還應以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基礎,實現就業指導的高效性。要實現這一點,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指導教師可進行職業心理測評,根據學生的反映制定相應的測量。大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的意識養成還應避免盲目性,應具有明確的目標,實現與時俱進。就業形勢具有較大的變化,教師也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意識,掌握最新的職業要求,了解就業形勢,進行正確的就業指導。
實踐證明,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但現今高校的就業指導實效性不高,指導具有片面性。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策略如下。
大學生作為職業規劃的主角,其興趣、能力以及價值觀問題是影響職業測評的關鍵。也是大學生就業指導中主要了解和解決的問題。因此,應進行正確的職業測評才能使其發揮積極作用。就目前形勢看,多數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就業意識,能夠對自身的能力進行正確的分析,并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但是一部分學生存在認識不全面以及信心不足等問題,職業規劃不合理,且對自身的工作能力缺乏正確的認識。
要使學生真正了解自己,進行正確的職業規劃,對其進行職業測評十分必要。這就要求高校建立系統的職業規劃系統,提高職業測評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提高其有效性。其中包括使用正確的職業測評方法,合理規劃職業測評的范圍,并建立合理的測評結果評估,避免評估的單一性,以提高大學生的積極性。并且使學生了解最新的就業形勢,改變大學生的就業狀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豐富自身的職業測評能力和職業測評手段,并編制多種適合學生的就業指導書籍,為學生就業指導提供理論基礎,利用不同形式的職業測量表,為學生分析職業能力與職業要求之間的關系。同時,使學生學會就業面試中的基本常識,如簡歷的填寫和制作,面試中的儀容儀表以及面試技巧等。并且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實習,采用面試上崗機制,使學生了解實踐,提高就業測評的時效性。定期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在實踐體驗中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高校教育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往往脫離實踐,這是學生就業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作為教學主體,采用基礎知識灌輸的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但與此同時,缺少對就業實踐的解讀,不但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使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與就業實踐結合在一起,導致其就業能力下降。因此當今高校應進行課程改革,使大學課程設置更注重于學生的就業實踐,幫助學生分析就業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等。并且,應開發豐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課程教學的主角,培養其主動探究課程教學與實踐的關系,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培養自己的就業能力。開設互動問答等教學模式,增加學生之間的合作,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等綜合素質。
就業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實踐,因此高校應建立與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尤其是對于機械、建筑等與實踐密切相關的行業,學校應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獲得企業的認可并與企業之間建立長期的合作,使學生能夠零距離接觸工作,從而依據工作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職業形象,增強自身的職業技能。針對一些價值觀存在偏差的問題,學校可通過學生在企業中的實習使學生了解專業特點,了解工作的不易,從而樹立其正確的價值觀。另外,與企業接觸還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和細化職業方向,從而使其職業生涯更加順暢。高校還可以與企業合作,建立合理的職業規劃課程,使職業規劃課程的針對性更強。總之,加強校企合作是高校進行就業指導,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隨著高校對就業指導的認識加深,就業指導體系已經建立,學校能夠根據招聘會對學生能力的需求進行人才培養,培養手段也在不斷豐富。但是受到整體教育形式的影響,就業指導的實踐性不強,不能引起高校教師和學生的重視。且缺少專業的指導人員,在進行職業測評時,測評方法過于單一。一些高校受限于資金缺乏,就業實踐場地和設備較少,細化程度不夠。就業指導的內容也存在局限性,高校內部專業指導機構缺乏,對大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缺乏真正的認識。針對這一特點,應在高校就業指導的同時,建立就業信息庫,實現其社會化。進行就業市場預測,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就業信息。并且在進行就業指導建立時,應將市場需求與網絡科技以及學生的特點相結合,拓寬大學生獲得就業信息的途徑,提高其就業率。
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機會。另外,資源庫的建立還可以為學校積攢優秀的就業經驗,為其他學生提供就業意見,將其作為實例還可以激勵學生,提高學生的就業積極性。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模擬應聘,實踐比賽以及實踐操作機會。并且建立大學生心理輔導機構,致力于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尤其是影響其就業的心理因素,再通過團體輔導和典型培養等方式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提高。就業形勢的嚴峻對高校就業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心理因素還是技能因素,高校都應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測評資源庫,不斷地豐富指導方式,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就業能力。
作為社會所需的人才,大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是其就業的重要保證。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進行,現代大學生的能力得到一定鍛煉。但是就業形勢嚴峻已經影響了大部分大學生。要解決這一問題,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從教師素質和指導機構的建立方面入手,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高校大學生就業率。
[1]田颯.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現狀與教育研究[J].職教論壇,2009(5).
[2]張海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管理觀察,2009(7).
[3]劉雪冰.對國內外職業規劃教育發展狀況的思考[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