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蓉 葛楚華
(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我國高校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上,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問題,這也就導致了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礎非常薄弱,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也普遍較弱。隨著高校對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校學生相應大量的增加,學校所提供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場所也不充足,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的教師隊伍更加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與需求。
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雖然已經基本上成熟了,但是他們的心理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學缺乏各方面的生活閱歷和經驗,對于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也比較模糊。在這種情況下,當他們碰到問題和挫折時,很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并且會采用不正確的方式與方法來應對處理。在學習方面,一部分高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不適應高校的教學模式,一旦出現學習方面的壓力增大,不知道如何去化解壓力,很容易喪失對學習的興趣,隨之就會產生厭學的心理,從而導致在學業上的悲觀與消極心理。
目前,高職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由于部分家長對子女的過分溺愛,導致了一些高職大學生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依賴性強或者獨立性較差,無法和同學友好相處,人際關系緊張,遇到一點點困難和挫折時無法承受,還有就是極少數一些家庭不和睦的學生,因為一直受到家庭緊張氣氛的影響,導致了他們的心理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陰影。
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高職學生在入學后的最大困擾一般會表現為中學時期對大學生活的過高期待與現實的反差造成的郁悶與不適應,導致對學校的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的消極與抵觸情緒;一部分學生表現為入學后對所學專業的未來發展前景擔憂而產生的困惑;有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擅于人際交往與同學相處缺乏技巧,在處理同學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上存在很多問題,同樣也會表現出困擾與憂慮。還有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原因交織表現為經常性失眠與焦躁不安等現象。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德”“技”“力”三位一體,其中的“德”就包含了學生的情感目標,即學生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
因此,針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培養他們能夠成為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溝通能力都非常強的高技能人才。同時,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加深了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遇到挫折時能夠進行自我調節。
從目前來看,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極少數學生能夠直接走上管理崗位,大部分學生在畢業后基本上都是從最基層的工作崗位做起。這就要求高職學生在擇業和對待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所以,許多學校都在積極引導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正確的規劃自我,認識自我,找到自身的興趣與對于未來工作崗位的最佳結合點,少走彎路。
另外,各高職院校針對學生的專業與就業需求,在開設專業課程內容上,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將心理學知識和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和確定合理的職業規劃。
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方面的課程或舉辦心理知識講座、心理健康培訓班等形式,對大學生平常的行為規范進行培養。這樣授課時間短、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選擇。在必要時候,學校應制定一些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制度,并設專人督促檢查,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充實,心智更加健全。
很多職業院校中心理咨詢工作做得不夠,相反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需要心理指導和幫助。師資隊伍建設是當前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目前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中面臨著人員的編制、人數少力量薄弱和待遇較低等方面的問題?,F在一般院校心理咨詢中心歸屬于學生處,具有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的多重職責,工作任務重,壓力大。
學校定期開設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演講會、體育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有利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與相互溝通交流水平。同時,整潔和優美的校園環境也是陶冶學生情操的有利條件,這樣不僅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的存在,還能緩解、改善、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引導學生自覺地多讀有關心理方面的書籍,從中掌握心理學知識,了解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和特點,學會自我調節控制情緒,對自己充滿信心,能夠從容的面對挫折。
在建立與開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同時,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心理訓練和團體活動來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學校還可以通過心理熱線、網絡咨詢等手段來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解決高職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總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僅只是心理健康知識的簡單傳授,要授之以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調節自己的心態,無論是學習上、情感上以及今后到了工作崗位上遇到了挫折與困惑能夠自助與自救。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僅憑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去完成,畢竟專職教師的力量是有限的,應該專兼職結合,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加強和鼓勵高職院校輔導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給予關注,及時地對他們進行指導,相信在專職心理健康教師與輔導員的共同努力下,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會有更大的提高。
[1]郭晉武,佘雙好.大學生心理控制區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1994.
[2]丁國榮.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與教育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4.
[3]張艷霞.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與教育對策[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
[4]王國興.關于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陜西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