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華
(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北初中)
“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就是指在教學中形成的以“活動單”為媒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相對穩定、相對規范的教學程序。它是如皋教育局不斷總結、完善教師的探索成果,逐漸形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學模式。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創設情境→實施活動→檢測反饋。用來導學的活動單的基本架構是:課題、學習目標、活動方案和檢測反饋。活動單導學模式一改過去的師道尊嚴,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推進了教師“良師益友”的形象,提升了師生教學生活的幸福指數,增進了校園的和諧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種模式都必須在得其精髓的情況下學習,才能真正有所收益。不少老師看到“活動單導學”模式的優勢,在實施過程中揚其所長,受益匪淺;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師不能深入理解該模式,流于形式的使用,導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以下誤區:
活動單是該模式的核心物化材料,也是其技術的關鍵所在。因為活動單承載著學科知識的生成、學科能力的發展、學科素養的形成等重要使命。可以這么說,活動單質量的高低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
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所謂“活動單導學”就是把教學內容變成幾個習題。基于這種錯誤認識,他們只是根據參考資料或一些教案,把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簡單地編制成一條條題目,或者直接拿別人現成的活動單,不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備課,認為這樣就可以上課了,結果“活動單”變成了“練習單”,失去了活動的意義,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僅如此,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墜入“題海”,失去學習的興趣。
“活動單導學”能真正開展的一個必要條件是要建立真正合作的學習小組,即學習共同體。有些教師只是將班級人員分成一定數量的小群體,卻沒有把這些小群體建設成學習共同體,導致小組合作低效甚至根本沒有合作。究其原因如下:
1.活動目標不明確。小組的自主學習沒有目標性,這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
2.設置的活動過多。每節課活動單上的活動不宜超過三個。活動過度,目標過多,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只是蜻蜓點水,并沒有能深入討論、真正探究,造成課堂的無序和低效。
3.小組展示不合理,組間缺乏傾聽。小組展示時,為了所有人都有發言的機會,本來完全可以由一名學生表達的意思,卻要故意留一截給組內其他成員補充,使學生的發言缺乏完整性,影響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為了搶到發言機會,還沒等發言小組的同學把話說完,其他小組的學生就紛紛舉手或站起發言,導致組間展示交流時,僅在乎自己的活動,并未關注其他組員的活動。組間缺乏傾聽,不利于學生之間的取長補短、自我完善。
學習小組偽合作或低效合作,都有可能影響課堂效率,甚至會造成課堂秩序的混亂,嚴重影響課堂的紀律。
“活動單導學”模式實施過程中,由于教師導學力量薄弱,從而出現“不放心的課堂”或“放任的課堂”。
有的老師思想守舊,缺乏接受新理念新事物的敏感性,抱著陳舊的東西不放。他們往往課上到一半,就停止了小組學習的活動,代之以自己主講,認為學生討論問題會影響紀律,也費時,影響了課程的進度,不如自己講省時、快捷。對“活動單導學”不放心,活動單導學的優勢當然得不到體現,學生的其他能力也得不到提高了。
還有一些教師,認為“活動單導學”要求的教師少講是為了給教師減輕負擔;認為活動單中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就是讓學生自學,學生可代替老師講,這樣教師就輕松了。于是,課堂上很多時間采取了“放羊式”,該向學生傳授的知識也不講了,該引導學生的地方也給學生去“死啃”,放任的課堂造成的結果不僅是課堂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學生知識層面出現漏洞,學生不會的還是不會,生米煮成了夾生飯。
“優秀的教學應當能夠根據學習情境和所教學生,識別和選擇教學樣式”。如果備課組過于強調集體備課,過于強調教學流程的統一,忽視了班級的差異和教師個性的差異。如教師上同一篇課文,用同一種導學案,甚至導入語、過渡語都要求統一,教師成了“機器人”。這種做法會抹殺教師的個性,扼殺教師的教學風格。“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便會成為教師的裹腳布,不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沒有一種模式是為完成所有類型的學習或者是為適用于所有學習風格而設計的,如果使模式變成了模式化,那么,教學就會失去多樣性。因此我們不應當把我們的各種課型都局限在任何一種單一的模式上。對“活動單導學”模式也不例外,如果把它變成包打天下的“全能選手”,就會導致教學模式化,就會讓我們的教育生態失去其健康的多樣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現出來。”怎樣才能通過實施“活動單導學”模式使我們的教育無論對學生還是對老師來說,一直都是一種真正高效的幸福教育。這有待我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研究。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人民出版社,2008.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尤煒.洞見:透視當前教育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金海清.活動單導學實用手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5]袁玥.“活動單導學”:小課堂演繹大課改——如皋市教育局局長金海清專訪.江蘇教育研究,2009,(10C).
[6]楊孝如.“活動單導學”,模式而不模式化.江蘇教育研究,2009,(10C).
[7]陳紅.“活動單導學”模式面面觀.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