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婷婷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雁灘學校)
片段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種族歧視”嗎?
生:(略)
師:孩子們,當我看到這些照片時,我,沉默了。我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個地方,還有一群人正遭受著如此不公正的待遇。我不知道,“種族歧視”這幾個離我們好像很遠的字眼,給那么多和你們同齡的孩子帶來了無盡的傷害。請同學們觀看一組圖片及文字資料。(播放課件)
(最初的匯報顯得漫不經心,甚至還有學生學著叫“黑鬼、黑鬼”,引得周圍同學偷笑。但當我準備關閉課件時,卻發現孩子們表情嚴肅,眼中噙著淚水,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我知道,那些感性的資料已經開始抓住他們的心了。我暗自高興,這不正是我想要的“課堂情緒”嗎?)
片段二:
師:羅伯特在學校的遭遇又會怎樣呢?
生:羅伯特在學校也不開心。
師:這有白人女孩麗莎的一篇日記,我們一起來讀讀。
(出示課件:“我又度過了快樂的一天。語文課上,我和同學一起演了課本劇,羅伯特也舉手來著,我狠狠瞪了他一眼。哼!誰想跟他做朋友!我爸爸最討厭黑人!他說黑人又蠢又臟。下課后我和朋友們一起跳皮筋、踢毽子、拍皮球,那幾個小黑鬼,就遠遠地站在操場邊上望著我們。湯姆出主意讓我們拿石塊丟他們,哈哈,他們嚇得趕緊躲開,瞧他們那個鬼樣子……”)
師:孩子們,讀到這兒,老師難過極了。羅伯特一定想告訴我們——
(出示課件:我想____,卻不能!因為,我是個黑孩子。)
生1:我想和所有同學一起玩,卻不能!因為,我是個黑孩子。
生2:我想獲得和同學一樣的玩具,卻不能!因為,我是個黑孩子。
師: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說明羅伯特遭受著不公平的待遇呢?(指導學生默讀批注,匯報交流)
生:(略)
師:你們真的能體會羅伯特的心情嗎?
生1:我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卻不能!因為,我是個黑孩子。
生2:我想獲得勞動的機會,卻不能!因為,我是個黑孩子。
(麗莎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她既是一個線索人物,又是批判“種族歧視”,揭示“愛與和平”的“橋梁”。原文中對這個人物的描寫并不多,我通過一篇“日記”,使麗莎的性格更加豐滿,從而拉近主人公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更好的體會這個黑孩子所處的環境,體會其復雜的情緒。學生朗讀那篇“日記”時,沒有經過任何朗讀指導,卻不約而同地提高了語調,壓細了嗓門,甚至有點陰陽怪氣。他們分明是將某種不滿的情緒加在了“麗莎”的身上,而這種情緒的背后,隱藏著對主人公深深的同情和理解。學生已經不知不覺走入了文本。)
片段三:
師:葬禮結束了,麗莎的父親寄給羅伯特一封信,你能猜猜上面寫些什么嗎?
(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補白:我承認,以前我非常討厭黑人,甚至不愿——;不愿 ——。可是當我知道你——,我知道自己錯了。你的——使我感動,讓我明白——。我希望黑人和白人——。)
生1:我承認,以前我非常討厭黑人,甚至不愿看見你們;不愿我的孩子跟你玩。可是當我知道你把自己積攢了很久的零用錢捐給我們時,我知道自己錯了。你的真誠使我感動,讓我明白人都是平等的。我希望黑人和白人像一家人一樣和睦相處。
生2:我承認,以前我非常討厭黑人,甚至不愿談起你們;不愿讓麗莎和你們一起上學。可是當我知道你不計較麗莎對你的無理,無私地幫助我們時,我知道自己錯了。你的善良使我感動,讓我明白寬容的含義。我希望黑人和白人相親相愛。
師:如果說種族歧視像一堵冰冷的墻,使那些原本該相親相愛的人們彼此變得陌生、甚至仇視,那么,請你記住,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用寬容和善良融化著這堵墻,有人在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呼喚著平等和自由!
生:齊誦《我有一個夢想》片斷。
(這個環節實際是對文本中心的升華。引導學生從最初的憐憫、怨恨、感動等情緒中走到一個高潮:對“愛”的贊美和對“平等”的期望。當輕緩的《沉思曲》響起時,孩子們爭先舉手,字字飽含真情,句句肺腑之言。這一次,竟是學生把我帶進了莊重的氣氛。作為老師,我又怎能輕視這完美的謝幕呢?于是,我飽含激情的小結再次掀起了高潮,學生緊接著齊誦了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中的片斷,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握緊拳頭,高聲呼喊:“終于自由了!終于自由了!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于自由了!”)
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教會孩子們“讀、寫、認、畫”等等技能本領,而在于其體現了一種對生命的關愛。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言:“在語文教育中,要正視教材中的人文思想,進行合理闡發,適當穿插,適時吶喊,適度灌輸,有效地加以滲透,使學生得以感悟,使其靈魂得以凈化,生命得以閃光。”(摘自《好課是這樣煉成的》)
以上三個片段的紀錄,是以“更好地體現語文課的人文性”為切入角度,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1.利用課外資源,拓展文本深度
第一個教學片段中,我從“失業、貧窮、暴力”三個方面展示圖片,并簡單的配以文字說明。本校地處城鄉結合地區,家中配置電腦等學習工具的學生很少,孩子們對“種族歧視”的理解可能僅僅停留在幾條干澀的文字上。于是,我精心整理了資料,試圖引導學生從漠視的態度中走出來,激發學習興趣。本環節實施效果較好。
2.利用文本資源,重視情感體驗
第二個教學片段中,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生默讀思考及感情朗讀,引起學生對主人公命運更深的關注。再加上那篇麗莎的日記的展示,激發學生替主人公表達心聲的欲望。“和同學一起玩——擁有玩具——獲得勞動的機會——得到尊重”,從學生的發言可以看出,學生由最初的憐憫轉向另一個問題的思考——“為什么羅伯特得不到尊重?”此環節的實施,為以下的教學打下鋪墊。
3.挖掘文本內涵,巧妙設計補白
第三個教學片段中,我利用了“補白”的教學方法。通過之前的教學,學生已經較深刻地體會到“黑孩子羅伯特”身上的美好品質。但此時,我的教學目標還差一步:激發學生對“愛”的贊美和對“平等”的呼喚。我想,如果生硬的提問:“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學生一定又會照搬參考書答案,乏味的問答將使我之前的鋪墊“前功盡棄”。于是,我設計了“猜猜麗莎爸爸給羅伯特的信中會寫些什么”的問題。學生在“寫信”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