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巧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實驗中學)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而通過給學生創設形象生動的、具有情緒色彩的具體場景來引發學生的態度體驗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知識理論灌輸的教學方法相比,這種方法活潑有趣,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便于學生理解,因而也更適應現代教學的需求,也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作為一種新穎和特殊的教學方式,通過一系列生活化的場景設立,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引起感情與思維的共鳴,并使他們能夠在這一情感中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對于英語而言,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交流工具,伴隨著社會文化發展的日益密切,其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這也就對英語的學習提出了個更為嚴格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對人才所提出的需求。而情境教學法的優勢特點恰恰能夠實現英語教學的這種教學目標,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英語的教學質量。
從以上對于情境教學法含義以及特點的分析上,我們可以看到實施情境教學法的一個關鍵步驟便是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產生情感與思維的共鳴是情境教學法能夠獲得教學效果的前提,它也是情境教學法的本質所在,體現出了情境教學法在當前英語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而我們之所以在教學中強調情境教學法的運用,這也側面反映了我國英語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那便是課堂氣氛死板,缺乏活力,而情境教學法的運用恰恰能夠改變這以現狀。情境教學法是由老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參與而構成的完整的教學活動,在雙方的參與過程中進行理性與情感的互動和交流,進而產生共鳴,這一教學方法為當下的英語教學帶來諸多的教學方法上的啟示。
北宋教育家程頤曾言:“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可見中國古人已經認識到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如果缺乏學習興趣,那么學生變會缺乏學習的動力與主動性,而學生興趣的激發首先是學校材料對其的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一個成功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追求的不是如何快速讓學生的成績提高,而是如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在教學活動中漸進式的培育學生的興趣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動力,讓其時刻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這才能夠持續的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水平。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能夠使得英語學習具有了趣味性與實踐性,在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英語的語言特點以及使用方法,這樣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能夠保持其學習的動力與欲望,這樣他們既能夠保持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夠較為輕松的掌握英語語言知識。
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它要求學習者形成良好的學校習慣,而這也是考察情境教學法是否是一種恰當的教學方法的重要標準。在英語教學之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也不能局限在短短的課堂教學時間中,還應該在課下時間運用這以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英語學校習慣。
1.養成英語預習習慣
(1)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的習慣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例如,在中學的英語預習過程中,教師在新課程學習之前都會要求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英語新詞匯進行預習,而教師就可以教授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通過設立情境加深對于新詞匯的理解和識記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在預習過程中去使用這種情境方法,提高預習的效果,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2)中學英語教學除了對英語的語法規則進行學習,口語的表達也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進行一定的英語演講表演,這個過程不僅是鍛煉學習者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還對學習者的英語寫作能力有了一定的鍛煉,因為大多數演講者在正式演講之前必然要收集資料,并整理寫作演講稿,這也強化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
2.養成學生認真思考的學習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說明了學習與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缺一不可,伴隨著學習過程的始終。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學習,還能夠讓學生體悟更多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目前的中學英語學習中,大多數學生習慣了教師的知識灌輸式教學,而自己簡單識記英語知識內容卻很少對所學內容進行一定的思考,這也使得其學習主要是死記硬背,不能靈活運用英語知識。
3.訓練學生日常用英語表達的習慣
首先,要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單的英語表達成為一種習慣。學校可以在學生經常接觸的一些場所、事物中加上英語日常用語標識,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這些用語的印象,而且會讓學生不自覺地運用這些用語。
其次,教師要在課堂上營造英語學習的氣氛。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隨著學生的學習程度的提高,逐漸減少中文的提示,而盡量使用簡單的英語日常英語,這就使得學生不斷地適用英語教學環境,不斷接觸英語語句和詞匯,這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而且教師也應該要求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盡可能多地使用英語來交流和表達,這不但鍛煉了其英語口語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斗志。
情境教學法提高了學習者的主動性,擴展了其學習空間,但與此同時,這種方法的運用也要求教師具有更高的課堂教學能力,因此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與綜合素質。教師它在整個情境教學中擔當著多重角色,他既是教學情境的設計者又是教學情境實施中的引導者,因而在進行教學情境設計之前,他必須對整個將要教授的知識內容有著深刻透徹的認識與分析,把握住情境中應該展現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只有這樣才能使自身所要講述的知識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就教學情境的設置而言又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各教學情境之間的銜接性和梯度也為學生思維的連貫性和延續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而這一切又是在教師所具有的高素質、強創新意識和靈活應變能力的基礎上而實現的。對此,在中學日常的教學中要將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作為一項重要的議題。
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學英語教育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和空間。在這一環境的影響下,過去傳統單一、刻板的教學模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諸多工作在第一線的專家學者都對此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本文所提到的情境教學法則是這種探索中比較典型的模式。實踐證明,這一模式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獨特而富有生趣的感知性與實用性受到廣大學生與老師的青睞,同時也成為目前中學英語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重點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