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 陳雪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下滑趨勢嚴重。為應對金融危機,全球主要經濟體采取了下調基準利率和量化寬松政策等措施,并大力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緩解金融危機的影響,促進經濟的復蘇。以美國為例,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實施了量化寬松政策,而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和轉移,美國經濟有所回升,但實際上隱藏著一些風險,比如,量化寬松政策造成的流動性過剩問題逐步顯現,也留下了一些后遺癥:國際市場大量的流動性普遍過剩,實體經濟實際上受到了反復沖擊。就全世界范圍內看,各主權國家通過高度舉債化解經濟危機,實際上意味著危機的轉嫁,危機過后面臨的債務負擔風險普遍加大。
在此背景下,流動性問題再次成為我國理論和實踐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流動性關乎整個宏觀經濟的健康運轉,流動性過剩易引發經濟的系統性風險。那么,當前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根源在哪,相關治理工作應該如何開展,對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意義重大。本文將嘗試探討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流動性過剩的根源和治理機制,并在分析我國面臨的經濟形勢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國外近幾年關于流動性過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內涵、與宏觀通貨膨脹的相關性及治理等方面。Magnus Saxegaard(2006)認為,流動性過剩指的是法定存款準備金之外銀行所持有的庫存現金以及超額準備金之和。Rasmus Rufer等(2008)認為流動性過剩資產指的是貨幣總量與名義GDP之比。流動性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貨幣供給量,它由貨幣當局決定,一些學者就貨幣供應量與通脹的關系進行了研究。Weber(1995)統計了跨時30年涵蓋110個國家的數據,得出長期通貨膨脹率和貨幣供給量的高相關性,且呈現出長期穩定的狀態。
國內對于流動性和流動性過剩的研究,近年來逐步增多。進入2000年,國內關于流動性過剩的涵義、產生原因等的研究逐步增多。施其武(2002)的研究認為,流動性過剩是指銀行備付金與債券資產總額過多。易憲容(2007)則覺得流動性過剩是指流入金融市場的資金過多導致證券資產或實物資產價格快速上升。實際上,流動性是一個基于整個國民經濟及金融體系的概念,基礎貨幣的數額較大時,流動性過剩問題通常比較突出。學者們還對國內的流動性問題進行了關注,比如錢小安(2007)認為,中國經濟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體現在經濟運行中,貨幣化、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過快及其組成結構的短期化問題是其三大表現。他認為流動性過剩可能帶來資產價格的泡沫并隱含局部性金融危機。
從當前國內外的研究看,方向主要集中在其內涵、與宏觀通貨膨脹的相關性及治理等方面,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結論。不過,當前研究缺少對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宏觀關注,對其產生的根源和治理機制也缺少總結,能夠基于我國流動性現狀提出相應應對策略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希望通過梳理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宏觀經濟流動性的現狀,總結流動性過剩的根源及治理機制,提出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流動性關乎整個宏觀經濟的健康運轉,流動性過剩易引發經濟的系統性風險。金融危機以來,流動性問題成為我國理論和實踐界普遍關注的問題。綜合當前的研究可知,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心理偏好。從微觀經濟意義上的屬性看,流動性首先主要基于人們的心理偏好。流動性偏好問題的存在,客觀上使投資者自身對利率的敏感性降低。金融危機以來,風險沖擊逐步加大,資本撤出高風險領域進入低風險資產領域,比如政府債券等領域,世界范圍內流動性需求有效提升,資產價格下跌。
金融危機過后,隨著世界市場資產價格的回升,雖然一些經濟體通過量化寬松政策向市場注入了大量貨幣,但風險沖擊并未完全復原,商業銀行放貸欲望不強,超額儲備的存在大量導致了危機結束后市場流動性需求依然旺盛的現實。2012年以來,通脹上升雖未沖擊物價,但仍存在這方面的風險。
其次,金融危機過程中及危機過后,各國對金融市場的調整造成了大量的流動性泛濫。危機以來,美歐等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大都實行了降息,財政政策大量使用,寬松貨幣政策也較多,流動性供給的充裕度上升,金融市場基準利率不斷觸及低位。以美國為例,其基準利率更是降到極低區間。而隨著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高流動性政策的步伐遲緩,協調失敗的風險也普遍存在。
再次,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等轉型經濟體貨幣化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全球化問題,是實體經濟對全球流動性過剩造成的影響。實際上,冷戰結束后,蘇聯的經濟全球化,導致了全球金融市場財富性需求大量產生,使得全球面臨連續擴張時,通貨緊縮的問題隨之產生。近年來,部分國家貨幣化結束內生產力增長吸納流動性的能力降低,資產泡沫地位上升。
最后,從制度上說,全球貨幣發行權處于寡頭壟斷體系之下。目前,國際貨幣體系具有典型的非對稱性:一是表現為經濟總量與貨幣發行權不對稱;二是表現為外匯儲備的國際化與匯率調整國內化不對稱。當前,掌握發行權的國家大都實行浮動匯率制,其他國家釘住匯率制度,造成了匯率調控權利義務不對稱,全球流動性過剩問題往往由此產生。
當前,關于流動性治理機制的探討越來越多,綜合現有研究看,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可能性治理機制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考慮到當前貨幣政策在流動性調控中具有不可解決的矛盾,因此,對全球性流動性過剩治理的宏觀方面要著眼于避免短視化傾向。當前,一些國家已經實現本國經濟復蘇,這也相對釋放了過剩的流動性,但就全球金融市場而言,全球過剩問題依然存在且存在風險。
二是要根治全球流動性過剩,世界主要的貨幣發行國如美國要承擔主要責任。要嘗試建立全球性的協調機制,解決歐美等國的卸責行為。此外,當前新興市場國家面臨積極的改變,這些國家的監管問題的多邊化,對于解決全球流動性過剩也是重要的手段。
過度的流動性會造成了資本市場流動性泛濫,會沖擊實體經濟發展,我國應對全球性流動性過剩危機的策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繼續深化國內金融改革,這是我國應對國際流動性過剩危機和解決國內問題的必由之路,我國目前亟需建立和完善高效發達的金融體系。要加強改革,促進金融產品創新,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場。不過,當前我國的資本市場相對封閉。未來,要從利率市場化入手,推動資本市場廣度和深度的改革,逐步提升人民幣的價值。同時,監管機構要積極提升自身水平,促進監管能力的提升,要規范和防范金融風險,促進金融穩定。
第二,要改革國際貨幣體系,逐步提升監管水平,促進人民幣國際化。要提高對資金跨境流動的監管水平,要將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相融合,積極推動向浮動匯率制度的轉變。同時要提高靈活度,發揮金融機構的積極作用。
第三,要積極靈活運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匯率政策,促進三者的統一,積極保持流動性可控。當前,我國要積極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急劇動蕩,同時增強應對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的能力。要綜合運用各項工具,留足可控的政策空間,積極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在綜合考慮長短期效果的基礎上,促進經濟增長。
[1]NABARD.Status of Microfinance in India 2009-10[R].NABARD Report,November 2010.
[2]HENRY R.CHEESEMAN:Legal Environment of Business[M].USA: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2007.
[3]張凌翔,張曉峒.通貨膨脹周期波動與非線性動態調整[J].經濟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