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成功財經學院 王元福
河南是農業大省,但不是農業強省。整體來講,近年來河南農業的發展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不同地區產業化進程差異較大,農業骨干企業質量偏低、數量偏少,對農產品深加工重視程度不夠,農業企業科技投入不足,出口農產品數量少、品種單一等等。
2011年10月7日,《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頒布以后,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之后,要實現其重大戰略定位,需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找到一個關鍵的突破口。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其基礎性和重要性不容忽視,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優化關乎到其他產業的健康發展。面對如此重大的發展機遇,作為在中國農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河南農業,其如何應對這樣的發展機遇是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同時也是對區域經濟理論的研究、創新以及相關的“先行先試”政策實踐提出了挑戰。
本文基于產業結構優化融合的角度,分析河南省如何確保農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進而促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戰略,并在中部經濟崛起建設中起到基礎作用。其思路為:首先,對產業結構優化的理論進行簡單闡述,梳理本文的分析思路;其次,結合河南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面臨的極大的發展機遇,對河南省農業產業結構的現狀以及問題進行分析;最后,結合河南農業的現實情況給出相應的激勵措施,進一步優化其產業結構。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始人配第在17世紀首先發現:世界各國國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和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其關鍵原因是產業結構的不同。20世紀30至40年代是現代產業結構理論的形成時期。新西蘭經濟學家費夏首次提出了關于三次產業的劃分方法,產業結構理論開始初具雛形。而劉易斯、赫希曼、羅斯托、錢納里和希金斯的產業結構理論則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進一步延伸。
產業融合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美國學者羅森伯格(1963)對于美國機床工業(machine toolin dustry)早期演變的研究。跨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學者們紛紛從“數字融合”的角度來對產業融合進行界定,出現了以“數字融合”取代“技術融合”來對產業融合進行解釋的趨勢。
周振華(1992)在其專著《產業結構優化論》中提出,產業結構優化的基本內涵是“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結合”,這是我國學術較早探究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成果。就河南的產業結構情況,現任河南省省長的謝伏瞻(2013)在第八屆中博會上指出:將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優化產業結構,穩步發展第一產業,優化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著力優化需求結構,擴大消費需求,提高投資效益;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為重點,以產業集聚區建設為平臺,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提高城鎮化率,促進“四化”同步發展和發展動力轉換。
關于產業融合的國內研究。馬健(2002)將產業融合的涵義概括為:由于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導致產業的企業之間競爭合作關系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
筆者認為產業融合不是幾個產業的簡單疊加,而是新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質,也可以稱之為交叉產業和邊緣產業。
2011年9月28日,《關于國務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中原經濟區應該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集中力量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鞏固提升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建設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同時指出:要將經濟區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打造對外開放平臺,營造與國內外市場接軌的制度環境,完善涉外公共管理和服務體系,中原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總而言之,中原經濟區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將為河南省加快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帶來重大歷史機遇。
從整體上看,2013年河南省糧食種植面積總計10072.76千公頃,其中小麥種植面積最大,為5299.44千公頃,依次為蔬菜和菌類,為1699.89千公頃,油料作物1512.81千公頃,棉花179.56千公頃。2013年糧食總產量5698.55萬噸,其中油料591.13萬噸,棉花19.08萬噸,肉類700.08萬噸,蛋類409.19萬噸,奶類320.00萬噸。糧食轉化企業發展情況良好,農產品產業化骨干企業7122家,中型以上企業全年營業額超過13萬億元。小麥粉、元宵、火腿等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一位。
2.2.1 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2013年河南省農機總動力超過1億千瓦,農業整體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有效灌溉農田超過8000萬畝,其中節水農田2488萬畝,中低產田減少246萬畝,現代化農業試驗田新增50萬畝。
2.2.2 農業示范園建設體系化
河南省農業示范園建設規劃被稱為“六區”,對農業產業發展有戰略指導意義。“六區”指的是:中國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國糧食安全主要保障區、中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中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中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中國綠色農業示范區。
2.2.3 農業科技投入比例增加
當前,河南省重點扶持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從政策、資金方面給予支持,以期實現高新科技在農業領域的集成。
2.2.4 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逐漸擴大
2013年河南省農產品批發市場超過400個,其中部級定點批發市場40個,省級定點批發市場60個,市場數量的增加直接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河南省以家庭為單位的作業方式在農業生產中非常普遍,導致農民未能樹立現代農業意識。機械化水平偏低,阻礙了農業的大規模現代化集中生產的發展。
2013年,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骨干企業不到700家,與發達省份相比數量上沒有優勢,同時,這些企業停留在農產品粗淺加工階段,沒有形成真正的產業鏈,經營管理現代化程度低,特色產品及服務匱乏。
咨詢服務、技術服務、流轉服務等在農業產業中缺乏,甚至是沒有,嚴重影響了其產業化進程。
產業集聚區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提升企業競爭力。河南省有不少農產品加工基地、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但是缺少省部級的統一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下面各地市農業特色產業區發展遲緩,效益低下。
因為農業在經濟發展中所占GDP的比例不高,導致農業的地位非常尷尬。眾所周知,農業的基礎地位非常重要,但是仍然無法引起政府足夠的重視,這樣的局面與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制度是有關聯的。
河南省農業結構正處于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轉變階段,面臨著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河南農業將通過糧食生產核心化和與工業、服務業融合化兩大路徑,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產業附加值,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河南省糧食總產2006~2012年連續六年超過1000億斤,連續11年居全國首位,新增糧食產量占全國增量1/3以上。2012年夏糧產量首次突破637.2億斤,比上年增產10.9億斤,增幅為1.7%;秋糧總產量490.52億斤,比上年增產8.32億斤,增幅為1.7%。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總產量的1/4,這是河南省為中原經濟區建設貢獻的一份厚禮,也是河南省持續探索“兩不三新”之路取得的可喜成果,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河南省農業結構調整,要繼續鞏固糧食生產的核心地位,實行“糧食生產核心化”路徑,即在全國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這也符合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戰略。建立促進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成為全國糧食生產的核心,在全省推進糧食生產核心化,鞏固糧食生產的農業核心地位,推動全省糧食生產向核心產區集中。
在現有1.08億畝耕地中,用7500萬畝作為糧食生產核心區,把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等確定為糧食生產核心區。通過采取綜合措施,穩定面積、提高單產,鞏固夏糧、主攻秋糧,優化結構、增加效益。對其中2500萬畝糧田進一步鞏固提高,畝產穩定在2000斤;2500萬畝中產田開發成高產穩產田,畝產提高至1800斤;2500萬畝低產田改造為旱澇保收田,畝產提高至1600斤。新建信陽、南陽、開封三個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續建安陽、商丘和濮陽三個大型商品糧基地,打造全國糧食戰略工程河南核心區。
為實現上述目標,需采取以下物質技術措施:追加投資,用于建設水利工程、高標準農田、科技支撐體系三個方面,改善生產條件,夯實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基礎;建設科技創新體系,強化糧食生產科技支撐;發展循環農業,提高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農業產業化,形成以工促農的發展格局;健全市場體系,構建糧食現代流通平臺,逐步建立促進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把河南省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穩定增長的核心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區、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示范區。
農業與工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實現從初級生產加工到精深加工、從低端生產到高端制造、從低附加值產業到高附加值產業的轉型,工農業融合發展是主要路徑。實現農業與工業高級形態的產業融合,就必須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產業深化進程,提高農業的生產迂回度和農產品附加值。
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河南省要繼續貫徹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結構升級,逐步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條思路,圍繞農業發展工業,推動工農業互動和融合發展。利用先進的工業經營理念指導農業發展,逐步實現農戶與現代技術對接,與大生產對接,與大市場對接,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的大生產和大流通。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深度和服務化程度,重點發展食品和紡織等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形成從農產品的深加工、研發、儲存保管、設備生產、產品生產,到產品的營銷等巨大的產業鏈條,形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現代混合產業,推動河南農業實現從初級生產加工到精深加工,從低端生產到高端制造,從低附加值產業到高附加值產業的轉型,使工農業融合發展成為河南省農業發展的基本路徑。
(1)農業產業化本身就是農業與服務業滲透融合的過程。河南省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離不開服務業的發展,應從延長農業產業鏈和拓展農業發展空間的角度來完善農業服務業支撐體系;同時,要適應產業功能多元化的需求,把文化元素融入農業產業,發展創意農業,促進農業向服務業的滲透和擴展。
(2)進一步提升農業服務業。農業服務業是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業態創新,要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應從延長農業產業鏈和拓展農業發展空間的角度來完善農業服務業支撐體系,重點發展與農業緊密相關的服務。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本身就是一、二、三產業滲透融合的過程。通過農業產業化,將農業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逐步引導分散的一家一戶農業小生產模式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大服務的組織形式。
(3)以創意農業的理念拓展農業產業功能。把創意轉化為經濟價值并形成規模和產業鏈,要以高效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品牌農業、古鎮(村)特色街區建設為重點,挖掘和開拓文化生產力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巨大潛力和價值空間,提高農業產業附加值。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原經濟區規劃[Z].2012.
[2]朱殿勇,趙振杰.第八屆中博會開幕 汪洋宣布開幕謝伏瞻等致辭[EB/OL].2013-05-19.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19/c64094-21533029.html.
[3]張銳,谷建全.河南經濟發展報告——轉變發展方式與河南經濟增長[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