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王一涵
伴隨著經濟改革思想的進一步深化,產業結構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結構主義學派認為,產業結構的異同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根本區別。中國經濟發展多方面的變化促使產業結構不斷變化中,伴隨著市場化的進程,不同產業間比例關系不斷優化。中國產業結構合理化過程中產生的結構效應,會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生產要素投入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經濟增長速度都有影響。按照帕西內蒂的理論,經濟中生產要素的投入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影響經濟增長。第一,通過數量效應來影響經濟的發展的直接路徑,例如:勞動力、土地、資本的投入數量等,這種方式主要是改革開放以來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第二,間接路徑,將產業結構充分放置在市場環境中,從而進行結構的調整,使生產要素從自由流動或是從生產率慢的行業向生產率快的行業逐步轉變,利用市場進行產業結構要素間的配置。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國家,農業人口占據重要比重。因此,長久以來活動在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人數比重較大。第一產業的邊際產出值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出現負值狀態。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市場體制的改革深入人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第一產業(農業)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逐漸解放勞動力,釋放出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經營到個體經濟中來。人們的經濟收入來源形成多樣化的渠道,剩余勞動力的解放促進了多種經濟結構的形成,使人們的生活變得多樣化。第二,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當地快速發展的經濟吸引了廣大內地充足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涌入沿海地區。自由流動的勞動力促進了沿海地區就業結構的靈活性,并和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時,逐漸促進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不斷改進,從而極大地促進加工業、旅游業的發展。
隨著各個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快速發展,從而也剩余了大量資金。在過去一段時間內,農業收入的增加,將農業收入的比重投入了第二產業,土生土長的企業發展得到了回流資金。同時,第二產業在經營的過程中,也將資金融入到自己的體制之內,只留下僅有的一小部分投入第三產業的經營中。改革開放之后,面對資金短缺的經濟問題,工業投資逐漸加大,這與外資在投資過程中能獲取較高的回報率是相關的。資金的缺乏與其他各種生產要素相結合,逐步地加快了我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步伐,也為中國創造了豐厚的社會財富。在大量財富的積累下,第三產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并占有重要比重,成為未來積累社會財富的主要途徑。
當前,資源配置效率的落差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這也與我國的體制建設有緊密的聯系。主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城鄉之間形成的二元結構差異是導致形成鮮明落差的原因。我國地大物博,城鄉二元的經濟結構模式普遍存在。在農村,剩余勞動力人數逐年上升,出現過剩的狀態,引起勞動價格由于供過于求而導致較低價格。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中的社會需求受到了人民平均收入的限制,導致增長緩慢。在勞動力過剩的條件下,加快人均工資大幅度上升實屬不易。因此不改變就業結構,很難促進城市化。第二,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是長期的,不能求之過急。只有循序漸進地改革,才會讓市場機制更好地釋放出作用。改革初期階段時,放開產品市場、要素市場,只有這樣才會使市場發揮出優化配置的功能。
從現代經濟增長的數據上來看,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中,資本積累與勞動投入是重要因素。但經濟投入的產出效益取決于產業結構的狀態。產業結構不僅是當前經濟運行的具體表現,而且更是各種資源配置的深層反映。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遷來促進經濟增長。首先,現代經濟增長與科技創新緊密相連。技術創新是具體的,與特定產業的經濟部門相聯系的。其次,現代經濟增長主要是企業的主導產業部門相互配合的過程。各部門間都有若干個與之相應的主導產業,它率先采用新技術,成為新的增長點,帶動其他部門,最終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最后,引進新技術以及技術創新是產業經濟結構之間相互作用,更是產業結構升級的結果。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帶動經濟的增長,己成為當今社會財富積累以及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變遷不僅在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而且在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方面都經歷了幾次波動。在幾次波動的變化中,可以看出這些與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經濟改革是緊密相連的,表現出明顯的時段性。在不同階段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或者產業結構高級化都或多或少地對經濟增長有著明顯的影響,但這也是在各種時期都是有差異的。產業結構合理性與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產業結構合理性本身,而且與經濟發展的速度緊密相連。當經濟增長率呈現緩慢的趨勢時,在一定程度上,產業結構不合理還能維持經濟的增長。但是當經濟增長呈現較快的趨勢時,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就會很明顯地抑制經濟的增長,甚至導致經濟的衰退。
按照經濟周期的理論,產業結構的變遷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更會對經濟波動產生影響。經濟的波動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的波動,即含趨勢波動與周期波動。產業結構的變遷不僅對經濟波動具有明顯影響,而且對整個經濟的波動、趨勢的波動以及周期的波動都會或多或少地產生影響。這種波動與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變化正好相反。但因為有眾多因素的制約,產業的結構變遷對經濟的波動是很難預料的。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對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也具有階段性的特征。這種影響不是僅僅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而是二者之間具有較平穩的關系。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也是經濟發展的另一主要因素。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中,不僅只有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因素,還與經濟發展的速度息息相關。因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經濟的增長二者間的關系較穩定;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則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分析這些因素,從長遠的發展來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對經濟增長的激進作用比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能更快地促進經濟的發展。這一結論雖然短期中看不到巨大的效果,因為短期內的產業結構高級化也可能會出現抑制經濟成長的表現,然而,產業結構合理化就不會出現這一現象。
不論是從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還是對經濟波動的影響來看,都可以得出一個與政策相關的結論,政府的調控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政府這只“無形的手”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應該較多地重視產業結構合理化這一方面,關注產出結構和要素結構二者之間的相互協調關系,以及產業結構之間的聚合關系。不應該一味地追求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一意孤行地加大經濟的服務化功能。長此以往,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動力,而且還能避免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所帶來的抑制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又可以減少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對經濟增長造成的一系列的波動。
總的來說,將發展技術與改善產業結構從要素生產率中逐漸分解出來,產業結構的變遷可以從要素投入和要素配置等方面入手。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成果顯著。產業結構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并不是單一的。而是若干發展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共同導致的結果。這些因素也表示中國的市場機制有待于完善。
[1]繆仁余.能源效率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差異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
[2]李成林.移動平均線交易策略有效性比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
[3]劉博.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中共四川省委黨校,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