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學 劉宇會 于善波 趙陽陽
財務績效,是指可被市場直接體現的價值和效率,對公司主要業務模式的資產使用效率及創收能力進行的主觀衡量,也可用來衡量一家公司在一段時間內整體的財務健康狀況,還可以用來對同一行業中類似的公司進行比較,或者對不同行業的整體情況進行比較。
財務績效的表現形式主要從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抗風險能力四個方面來體現。盈利能力,是各企業最關心的中心問題,盈利能力主要是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是投資者取得投資收益、債權人收取本息的資金來源,也是經營者營業效績的體現,同時也是職工福利設施不斷完善的重要保障。現在主要用企業的經濟增長值來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反映資本增值狀況和資本凈收益,更能反映出企業的績效評價指標,改進其發展趨勢。營運能力,是企業營運資產的效益和效率,主要是促進企業加強資產管理,加快企業資產的周轉速度或周轉率,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幫助投資者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營業狀況。償債能力,是企業用其資產償還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的能力,是體現企業財務狀況和經濟實力是否穩健的重要標準尺度,主要指標有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抗風險能力,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惡化狀況下維持正常營運的能力,主要指標有抗經營風險指標和抗財務風險指標。
環境績效,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于環境污染的治理和環境保護的提高所取得的效果和成績,也是對公司資產使用效率及創收能力進行的主觀衡量。也可用來衡量一家公司在一段時間內整體的財務健康狀況,還可以用來對同一行業中類似的公司進行比較,或者對不同行業的整體情況進行比較。企業在生產產品和組織活動過程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則意味著組織通過加強環境管理而取得了綜合績效。環境績效具有如下特點:
(1)外部性。所謂外部性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外部影響,其中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負的外部性。
(2)無形性。企業的環境績效具有無形性這一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環境問題的產生并不能簡單地用實物價值來衡量,它是無形的、無法測量的;第二,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在環境方面所產生的損益,都是能夠間接地反映出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這些都無法簡單直觀地表述,很難界定其影響價值。
(3)長期性。企業的環境績效具有長期性這一特征,由于最初環境問題并未受到各企業的重視,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現如今企業開始對環境問題加以注目,但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治理的過程是長遠的,甚至會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持續下去。
企業原有的績效評價體系中并不包括環境這一因素,由于現在社會的高標準、高要求,使環境這一項納入了企業的績效評價之中,并且作為主要的績效評價因素,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能保護環境,進而促使企業的經營發展與保護環境能夠協調發展,提升企業的社會地位,提高經濟發展能力。
很多學者認為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之間沒有相互連接的關系,環境績效的好壞對企業的經濟利潤發展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從近年的發展現狀來看,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問題日益受到了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環境績效對于企業之間的競爭有很大的影響:最初環境問題并未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現如今環境問題為社會生活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到了社會大眾的生命健康,所以環境問題已經成為重中之重,社會大眾更看重的是健康,如果企業的產品在社會大眾心中得到了健康的肯定,必會加快企業的經濟發展,提升其社會地位,而相對于那些環境績效欠佳的企業,會受到社會大眾的摒棄,經濟停滯不前,甚至減退,帶來大的經濟危機。可以看出,提高環境績效可以贏得大眾的認可,降低經濟風險,并且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利潤,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
持續有效的環境管理對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環保文化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有助于建立企業對外的綠色品牌。環境績效的改進需要整合公訴文化、人力資源和組織特性,促使企業中各層次員工積極參與開發環境污染預防程序并改善工作技能,通過跨學科的整合來改進企業的生產效率,而這些都將成為現代企業面對強烈競爭環境下的主要應對舉措。企業提高環保意識、加強環境管理、創建綠色品牌時獲得的環境聲譽是無價的,現在的消費者注重綠色品牌,它符合消費者和社會的關注,從而增加企業的銷售量,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營業收入,實現企業的綠色經營和競爭優勢的雙贏。
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環境保護污染事故發生的概率,節省排污費,獲得政府的稅收減免,免于遭受法規懲處或經濟制裁,使得經濟收益得以提高。現如今隨著社會大眾對環境問題要求的日益提高,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實施有效的環保手段,增強環保意識,并傳達出各種積極有效的環保信號,企業的產品如果能得到環境保護的認可,必定能夠為企業帶來大量的客流量,從而能使企業的銷售業績得以提高,獲得更多的經濟利潤,贏得環保聲譽的收益,有利于與政府管理層保持良好的關系。所以,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的“良性循環”,在這種狀態下,成功并不只是意味著財務績效的提升,還意味著社會和環境績效的提高。
3.2.1 政府可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環境保護政策激勵體系
在政府的指導下,提高企業的環保意識,制定有效的環保政策和環保體制,從而約束企業對環境的破壞,同時,政府還應該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資力度,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對于環境問題比較嚴重的企業,實施著重治理,對于那些排污量比較大、污染破壞比較嚴重的企業,給予其懲罰,加收污染排放稅、資源使用稅,從而刺激企業減少排污量,逐步重視環境問題,加強環境保護,使企業在一個良好的環境狀態下逐步穩定健康地發展。
3.2.2 權威機構應進一步完善環保管理制度建設
權威機構應約束與引導企業對“三廢”的合理控制和利用,制定環保相關的技術指標,強化政府對企業環境保護的監督和監察制度,加強對企業廢棄污染物的排放總量的控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強度,鼓勵條件良好的、有能力的企業自愿開展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加強對環境行政決策的跟蹤監督,做到權責相統一。同時,加快制定企業環境績效評價考核指標體系以及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和有關污染控制標準,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業市場準入和評價標準,以完善環保制度。做到環境保護的全面提升,從而使企業的財務績效得以快速、穩健地發展。
[1]周琳.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2006.
[2]陳璇,淳偉德.企業環境績效對經濟績效的影響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0(10).
[3]吳思儀.企業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協同研究[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0.
[4]王彩鳳.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關系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2008.
[5]林漢川,王莉,王分棉.環境績效、企業責任與產品價值再造[J].管理世界,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