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李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小型企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以被忽視的。目前,我國中小型企業總數已經超過了1000萬家,其創造的工業總產值占我國工業總產值的50%,銷售收入占我國總體銷售收入的57%,實現納稅額度占我國整體納稅額的40%;與此同時,中小企業還為城鄉勞動者提供了75%的就業崗位。
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吸收了大量閑置人員,比如國企下崗工人、高校未就業畢業生等,對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還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國民經濟收入,提高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內部控制,是經濟活動主體為了實現經營目標,保證資產安全完整,在經濟活動中建立相應的相互制約、職責明確的管理制度。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是在中小企業內部建立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控制、評價等一系列方法的總稱,主要是為了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最終逐步發展壯大。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比較混亂,很多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集中,受傳統的家族式企業管理的影響,僅僅是企業老板具有決策權,企業的籌資建立、資產購置、投入生產、銷售等活動,都是一支筆操作方法,企業組織架構的建立形同虛設,相應部門負責人沒有發揮相應作用。當然,企業法人從心理上極度重視內部控制、保證資產安全,但是僅憑“領頭羊”一人進行全民監控,很難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很多中小企業往往只重視市場業績,忽視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對內部控制存在諸多誤區。受傳統家族式企業管理思維影響,簡單的認為內部控制僅僅是對資產安全、采購成本、銷售費用的控制,即簡單的會計控制,涉及相關的工作崗位就聘用親戚、朋友,并且認為只有他們才是值得信賴的。這種“內部人控制”意識脫離了企業實際發展需求,無法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目標。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業雖然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受外部環境的變化、難預料影響,導致了管理滯后性,出現無章可循的現象,使內部控制度失去了實際意義。
不少中小企業為了節約勞動力成本,經常一人兼多職。比如采購環節,既是采購員又是庫管員,如果少買或丟失,很難被發現,原始憑證被涂改,亂攤成本,導致此崗位人員從中間獲取薄利。另一方面,雖然設置了相應部門及崗位人員,中小企業一般都是法人當家,很多事情都是所有者說了算,這樣就造成了相應部門負責人權利形同虛設,使得其難以成為真正的管理者,難以形成管理者的集體決策,這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打擊了員工的參與積極性,降低了工作效率,形成“成本控制與我無關”的思維,而且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企業內部管理出現缺乏相互監督、相互制約,遇事無章可循,沒有專人負責,相互推諉責任現象。
很多中小企業財務做賬不聘用專職財務人員,企業會計成本的核算、票據的整理存檔、稅收利潤的核算等都由不坐班會計每月做賬。不坐班會計由于不屬于企業正式員工而不用承擔相應責任,所以就出現記賬無依據、對賬不仔細。部分中小企業有專職會計人員,但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思想認識參差不齊,雖然具備一定會計人員業務能力,但是忽視了繼續學習,難以把握相應政策、準則的變化。思想覺悟低下,甚至偷偷建立自己的“小金庫”,企業內部會計難以理清。
同時,許多中小企業為了控制勞動力成本,沒有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審計委員會,認為這是多此一舉,影響工作效益。有的雖設置了監事會,但是人情關系、雇傭關系、利益關系等因素會影響審計人員的獨立性,不能客觀、真實、公正評價財務會計信息,難以深入地開展工作。從而,內部控制機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職能,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企業最終要實現經營目標,提高經濟效益,人是最根本的動力。很多中小企業,對待員工苛刻,領導總是高高在上,把員工看作執行任務的機器,這種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環境,讓員工變得麻木,缺乏積極性,不愿意參與集體活動,員工沒有歸屬感,相互制約的崗位設置無法發揮制衡作用。
企業內部控制不是法人這一領頭人設置關鍵“內部控制人”就能實現的,而是全體員共同參與才能夠實現。同時,企業的內部控制不僅僅涉及會計,它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部過程,所以,企業內部控制和每個員工都息息相關。公司應建立科學的治理機制,弱化家族控制意識,強調分權意識、理性意識,只有將企業利益上升為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明確和落實崗位設置,根據實際的工作任務和工作性質進行劃分,一個崗位相對應一定權利,而權利對應職責。所以,根據業務流程實現相應的分離措施,最終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做到相互支持、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另外,某些職務是不相容的,要做到不相容職務分離,如庫管人員不兼任采購人員,出納不兼任會計等。
一方面中小企業財務人員業務水平普遍偏低,做賬不符合會計法律法規要求,不能夠恪守職業道德準則,做假賬、偷稅漏稅,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應堅持持證上崗,根據證書級別上漲相應工資,這樣能夠促進會計工作人員學習會計知識和基礎規范,提高業務水平。同時,促使他們提高職業道德,養成愛崗敬業、積極進取、自我學習等良好的職業習慣。另一方面在企業規模小的情況下,出于公司對成本和自身規模的考慮,可以不設置專門的會計人員,而交由中介機構代做,比如會計公司等,這樣不但節約了成本,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財務質量。
審計部門或審計人員是獨立于其他部門的,一直以來如何建立合理的審計機構,充分發揮審計機制的作用,是企業的一大難題。中小企業受企業經營規模的限制,很難建立獨立的審計部門。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企業財務部門或財務人員指定的工作來進行,比如財務人員指定辦公室定期進行固定資產清理和盤點,向有關部門做總結和回報;財務人員對財務報銷業務和單據進行檢查、核實。另外,在內部審計人員素質不高的情況下,可以引進內部審計業務短期外包,培養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最后,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是以公司實際情況為基礎,加強內部控制審計制度和評價與公司現有管理制度相結合,強化管理工作,建立內部控制考核、評價系統,這樣才能有效的實施監督。
眾所周知,內部控制貫穿企業經營活動全過程,是由企業所有者、企業管理層和所有員工共同完成的。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漸形成并被整體團隊所認同、遵守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行為規范的總稱。它是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來源,是企業職工的精神支柱。在企業內部控制活動中加入企業文化因素,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感情的交流,減少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隔膜,更有利于企業團隊的建設。在企業文化建設活動中,重視內部控制要素,有助于企業實現從無序管理向科學管理邁進,使企業文化的柔性管理具有剛性內容,使人的行為規范化。
因此,內部控制和企業文化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企業文化是基礎,內部控制制度是手段,只有將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實施全過程管理,企業才會具有凝聚力和競爭力。
在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既面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而內部控制是否完善,將影響企業在經濟浪潮中的地位。所以,中小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解決內部控制問題,針對本企業現狀建立和完善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內部控制對策。
[1]張超,王向楠,王禮.加強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J].財會通訊,2012(1).
[2]陶良峰.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2(8).
[3]付彩霞,郭麗華.淺談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與企業文化[J].商業會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