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李志江 劉 陽
技工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始終堅持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企業服務、為促進就業服務的辦學宗旨,多年來,已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生產服務培養了數以千萬的技藝精湛、素質優良的技能型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面對當今世界對技能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的新要求,技工教育迫切需要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
我國職業教育的特性常常被凝練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若要簡明而深入地揭示我國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可用“一體化”模式來表達。
從陶行知先生關于“教學做合一”的主張起,就奠定了“一體化”教學的思想基礎。上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提出“從做中學”的教育主張,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的思想做了本土化改造,發展為“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做”是教與學的內容與方法的共同依據,“一體化”教學具有了可操作性。同一時期,我國現代職業教育奠基人黃炎培先生提出了大職業教育方針,強調社會化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這些鮮活的“一體化”職業教育思想理論,在當今已變成職業教育生動的實踐。
目前,技工院校的一體化教學正是基于建立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實現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通合一、實習實訓與頂崗工作學做合一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各學校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與成績,但從學生就業反饋情況來看,技工院校培養的學生還不能完全滿足企業、行業的要求,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學特色與優勢還是不夠明顯。
“雙師型”教師是技工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和特色,其“一體化”素質適應了技工院校教學改革的需要。對“雙師型”教師雖然業界有不同的認識,但技工院校最看重的是“理實一體化”的教育教學能力。
(1)制度不健全
由于目前對“雙師型”教師的標準缺乏統一認識,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各技工院校均還沒有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相關制度,造成教師在自我提升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雖然大多數技工院校重視了教師在技能上的培養,要求實習實訓教師要取得本專業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但由于在職稱晉升、工資待遇、社會地位等方面沒有形成向“雙師型”教師傾斜的政策與獎勵機制,使許多教師沒有興趣在這方面花力氣學習與提高,造成理論教師與實習、實訓教師各自為政,教學相互脫節的尷尬局面。
(2)能力參差不齊
由于近年來技工院校規模擴張,生源較多,許多學校大量引進教師。一方面招錄了部分應屆大學畢業生成一批補充到技工教師隊伍中,他們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理論知識豐富,但缺乏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技工院校也留用了部分參加各類技能大賽獲獎的本校畢業生,這部分人員技能水平較高,但理論知識相對較弱;第三,引進了部分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這部分人員雖然具有豐富的企業工作與實踐經驗,但缺少教育教學經驗,而且以上三部分人員都缺乏教師所需的科研能力。
(3)培訓機制缺乏
由于培訓機制缺乏,激勵政策不突出,許多教師只是被動接受授課任務,再加上教學任務繁重,沒有時間與精力再進行額外的培訓學習。另外,由于各技工院校擴招,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樓房的建設、校園的美化等方面,沒有把經費用到教師的培訓方面,甚至有的領導認為目前教師的能力已能應付教學,沒有必要再進行培訓,造成教師的視野較窄、能力不高、教育教學水平總體較低。
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本質區別在于職業性,是培養學生具有一技之長,具有謀生手段的教育,所以技工院校的一體化教學需要足夠的實習實訓場地與設備,這是培養合格技能型勞動者的必要保障。目前,部分技工院校在實習實訓方面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實習實訓場地不足
由于學校建筑面積不夠、對現行一體化教學認識不足等原因,造成學生實訓實習時間不足,缺乏有效的綜合訓練與指導,學生對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掌握不深,不但不能對知識與技能進行有效遷移,甚至連基本的基礎能力都不能形成,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了。
(2)教學設備不足
對于工科類專業的教學,由于需要大量的實習實驗設備,許多學校在資金特別緊張的情況下,往往向教學上投入有限,造成學生在設備操作上時間較短,熟練程度不夠。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不能適應企業的發展,無法滿足企業對技術人員的基本需求,形成了學校培養的學生找不到適宜工作,而企業又招不到所需技術工人的局面。
(1)課程設置不合理
技工院校現行的課程設置,完全按照傳統文化課程+專業課程+實訓課程的“三段式”設計,沒有脫離傳統的學科體系模式。而且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出現了課程設置過多,課程老化,課程之間相互脫節,理論與實習聯系不緊等問題,與目前倡導的一體化教學格格不入。對于工作過程系統課程體系也沒有進行過多的開發與采用,明顯滿后于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2)教學內容老化
由于教材的出版總是滯后于技術的發展,目前各技工院校使用的教材普遍出現了內容老化現象,教學內容已遠遠跟不上專業技術發展的步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等“四新”知識始終不能出現在教學內容中,造成學生的所學總是落后技術的發展,跟不上企業的節奏,學生的所學與企業始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學內容也沒有按照項目化、任務式進行開發,沒有制定具體的教學工作頁。
(3)沒有按一體化教學方式運行
雖然許多學校在進行一體化教學,但只是把理論與實踐進行了一體化,還沒有實行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即學生、教師、教材、教室的一體化,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與課程實施的一體化等。特別是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沒有按照行動導向的方式具體運行,沒有按照項目驅動、任務引領的方式進行授課,沒有按照“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六步教學法”實施。
技工教育依托行業企業辦學,在我國有著歷史基礎和成功經驗,建國初期成立的中專、技校都有一定的行業企業背景或廠校同建基礎。可見,由用人單位參與,面向社會、校企合作、工學互動的培養格局,是技工教育建立和發展的基本生態結構,也是基本的歷史事實,但目前的校企合作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校企沒有同步的“交集”
學校是以培養人為目的,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從目前校企合作的情況來看,學校與企業之間只是簡單的原始的技術工人的培養與輸送關系,即使是所謂的“冠名辦班”、“訂單培養”也只是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沒有實質性的合作,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沒有穩定同步的“交集”形成。現在,大部分學校已經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尋找合適的企業進行合作,但作為企業并不“感冒”,他們并不認為自己非要與學校進行合作,部分企業甚至并不接納師生實習,認為影響他們的正常生產。
(2)師生進入企業實習流于形式
雖然作為技工院校要求教師必須要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而且有文件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教師并沒有真正下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有的只是一紙證明,即使在學校的檢查督促下,勉強進入企業,也只是走馬觀花的參觀,根本起不到學習的目的,充其量只是開下眼界而已。
技工院校學生在畢業前必須要進行一學期的頂崗實習,這是硬性的規定。許多學校也確實這樣做了,但一方面許多學生怕苦怕臟怕累,到企業只是“蜻蜓點水”,還有許多學生根本不想進工廠;另一方面,許多企業考慮到安全、學生技術不成熟、年齡小等原因,在工作任務不緊的情況下,也盡量不接納實習生。
針對各技工院校在師資方面存在的問題,首要的問題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教師培訓與激勵機制。無論是在現有教師的培訓、新教師的引進、兼職教師的使用等方面,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在學校內部掀起一股學習的熱潮,要大張旗鼓宣傳在專業方面有建樹的專業帶頭人、專業名師;鼓勵年青教師立足崗位,鉆研業務、提高技能,不斷自我提升。另外,學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雙師型”教師標準,對符合條件且在本崗位作出貢獻的教師經考核合格后,在職稱評定、工資晉升、評優評先、出國培養等方面優先照顧,充分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真正打造一支思想過硬、知識豐富、技術精湛、具有較高教育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技工院校的特色就是實習實訓教學,針對目前教學的需要,各技工院校要多方籌集資金,在一體化教學的軟硬件上加大投入,高標準建設符合一體化教學的實訓中心,滿足一體化教學需要。這種一體化教學場所,應當是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習過程與工作為一體的職業(專業)學習場所。要能體現技工院校的辦學內涵以及一體化課程與教學的特色理念,使學生學習的環境更貼近真實的工作環境;要滿足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硬件設施要求,要有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或者教學任務的綜合功能;要體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相融合于一體,學生在“六步法”中學習,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積累實踐工作經驗。
經市場調研,結合企業對專業技術的人員在知識、技能、素養方面的具體要求,根據工作崗位需求,提取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轉化為學習任務,設計整個專業課程體系,打破傳統學科課程體系,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建立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內容模塊,在項目驅動、任務引領的方式下進行授課,按照“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六步教學法”實施,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學習,真正培養被市場認可的高技能人才。
技工院校始終堅持以“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技工院校一直在尋求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關系,使校企雙方都獲取雙方的有效資源,調動合作的積極性,實現“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合作機制,實現互利共贏。
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解決了學校中學生的實習實訓場所與設備問題,教師的頂崗實習問題,把企業的所需引入課堂,使單純的教學變為了有目的、有意向的培訓;另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的后備技術工人問題,通過技工院校教師的企業實習鍛煉,也能為企業解決部分技術難題;第三方面,通過校企合作,推進了學生就業與企業用工的一體化,也推進了產學研平臺的全面建設。
技工院校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雖然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良好環境下,通過學校自身的內強體質、外樹形象,通過國家的政策支持、社會關注,相信技工院校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1]盧雙盈.中國能否貢獻出自己的職業教育模式[N].中國教育報,2014,02,25.
[2]張民.技工院校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3.
[3]吳萍.論一體化教學模式與“雙師型”教師[J].職業技術,2013,02.
[4]許曙青.五年制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1.
[5]李木杰.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02.
【注】本文是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課題《技工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實踐研究》最終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