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毓
(沈陽醫學院外語教學部)
多媒體網絡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使大學英語教師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新問題,對他們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于多媒體網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探索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提高和發展的可行性、實用性和具體措施,以及今后亟待關注的焦點問題和繼續努力的方向具有深遠意義。
教師專業發展,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近些年變得復雜起來,不同的學者給出不同的定義:
1.霍伊爾(Hoyle,E.)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指在教學職業生涯的每一階段,教師掌握良好專業實踐所必備知識與技能的過程”。
2.佩里(Perry,P.)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意味著教師個人在教師專業生活中成長,包括信心的增強、技能的提高、對所任教學科知識的不斷的更新拓寬和深化以及自己在課堂上為何這樣做的原因意識的強化。就其積極意義上來說,教師的專業發展包含更多的內容,它意味著教師已經成長為一個超出技能的范圍而有藝術化的表現;成為一個把工作提升為專業的人;把專業智能轉化為權威的人?!?/p>
3.戴(Day)綜合眾多學者的觀點提出一個頗具包容性的界定:教師專業發展包涵所有自然的學習經驗和有意識組織的各種活動,這些經驗和活動直接或者間接地讓個體、團體或學校得益,進而提高課堂的教育質量。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過程。在該過程中,具有變革力量的教師獨自或與人一起檢視、更新和拓展教學的道德目的;在與兒童、年輕人和同事共同度過的教學生活的每一階段中,教師不斷學習和發展優質的專業思想、知識、技能和情感智能。他們的學習和發展具有批判性,因為教師不只是知識和技能的受容器。
由此可見,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教師在與教育教學相關的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經驗、監控調節心理及行為活動、革新教學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觀念、專業技能以及職業道德情感不斷發生著積極的變化。
1.20 世紀60年代末,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富勒(Fuller)開始了對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的研究。他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要經歷“執教之前關注階段(pre-teaching concern)、早期關注求生階段(early concerns about survival)、關注教學情境階段(teaching situational concerns)和關注學生階段(concerns about pupils)”五個發展階段。
2.20 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卡茨(Katz)提出教師專業發展的四階段理論:“求生存階段(survival)、鞏固階段(consolidation)、更新階段(renewal)和成熟階段(maturity)”。
3.20 世紀80年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費斯勒(Fessler)認為教師專業發展要經歷“職前階段(preservice)、入職階段(introduction)、能力形成階段(competency building)、熱心和成長階段(enthusiastic and growing)、職業生涯挫折階段(career frustration)、穩定和停滯階段(stable and stagnant)、生涯低落階段(career wind down)、生涯退出階段(career exit)”八個階段。
4.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伯林納(Berliner)把教師專業發展劃分為“新手階段、進步的新手階段、勝任階段、熟練階段和專家階段”。
5.吳一安(2005)認為優秀外語教師的專業素質框架由四個維度構成:外語學科教學能力、外語教師職業觀與職業道德、外語教學觀、外語教師學習與發展觀。
根據國內外研究趨勢,教師在教師教育機制中是一個不斷學習、反思、發展和成長的動態過程,共有六種教師專業發展范式:一是知識范式。在教師培養過程中,人們認為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因此,教師教育中非常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認為教師的專業化就是知識化。二是能力范式。約從20世紀60年代起,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有一般的知識,而且更要有綜合的能力,要有把知識表達出來,傳遞出去,讓學生掌握的能力,要有與學生進行溝通,共同處理課堂事務的能力。知識范式轉向能力范式。三是情感范式。在20世紀60年代,許多學者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一個教師僅僅擁有知識和能力,也不足以成為好教師,“當教師的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影響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是情感性因素”,因而強調教師對學生的愛心,即教師能否注意和關心學生的情感發展;強調教師自身是否具備情感人格方面的條件。人們開始研究從發展教師的感情方面思考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四是建構范式。這種范式認為知識是不固定的,不斷擴展的,是學習者和教學者通過互動共同建構的。因此,強調教師是成長過程中的人,需要不斷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把知識變成完全個人化的而不是外在于自己的東西。五是批判范式。即強調教師不僅要關心書本知識,還要關心學科之外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合理性。教師應當對課程之外、學校制度之外的整個社會保持一種關心、興趣和審視的眼光,應當主動地介入社會生活,并保持一種獨立立場。主張培養教師的獨立思考能力。六是反思范式。主張教師的成長應該培植起“反思”的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不斷的專業成長。這種培養范式正逐漸成為國際教師教育的主流。
教師專業發展也就是教師內在專業知識結構、專業素養和專業心理不斷更新、完善的一個動態發展過程。教師掌握全新的學習方法,更新知識,改善教學方法,學習現代教學理論,提高專業素質以及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在具體的實踐中,以網絡環境為切入點、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著眼點,將現代網絡技術與教師專業化發展融合起來,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和途徑。對我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提升都具有巨大的實踐意義。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94.288.
[3]周宗誠.大學教師社會角色論[J].高等教育研究,2001,(5):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