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秋婷
(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實驗幼兒園)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一種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它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學習、探索和交往的一種活動。最近在南師大的報告廳里有幸聆聽了虞永平教授的關于怎樣理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講座。虞教授從《指南》的目標和結構、正確認識幼兒及其發展、正確認識追求質量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其中虞教授尤其強調教育質量:教師要樹立以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我關注到:虞教授特別提到了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些幼兒園的區域從開學到結束基本就是那些材料,區域里的材料沒多大的變化,沒有變化幼兒怎么可能有新經驗。他認為材料對于幼兒園來講尤其重要。而《指南》中也提出:創設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能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經驗。衡量材料價值的標準是:是否能讓特定年齡階段的兒童獲得新經驗。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也開始反思,我們的區域活動,我們選擇的內容、提供的材料是什么樣的?它們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發展需要,是否能支持幼兒的持續探究,是否能促進幼兒間的交往,等等。下面結合我們幼兒園開展的區域活動,來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虞教授指出:“我們要創設情境,班上要有多種多樣的情境,這樣才能幫助幼兒在行動中學習,動用多種感官來學習。”我們班是以蒙氏教育為主的,依據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教育者應當為兒童創造一個有準備的、自由活動的環境,使兒童根據自己的內在需要從事各種活動,促使其潛在能力得以提高。我們首先將整個教室布置成一個真實又溫馨的具有“家”的氣氛的環境,給幼兒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進行區域操作。比如生活區中提供的榨汁機、打蛋器、水果刀等材料都是真實的,幼兒在平時的區域活動中也非常喜歡玩,他們可以在里面打雞蛋、做蛋糕、榨果汁等。做許多他們在家里想做卻不被允許或是不能做的事。在這樣真實的環境中,幼兒自由地去探索、體驗、交往和表達,體驗活動帶來的快樂。
在區域的創設上,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內容的選擇。什么樣的內容幼兒會感興趣?我們選擇的這些區域活動內容有沒有從幼兒的已有經驗出發?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嗎?這些問題不時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通過教師觀察和與幼兒的談話后,我們以幼兒的興趣、主題和領域的兼顧性為切入點來作為區域內容選擇的依據。比如,以大班數學區域中的《開火車》游戲為例,這個內容是從《人們怎樣工作》這個主題中衍生而出的。從這個游戲內容的選擇上來看,火車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的事物,并且他們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基本都去過火車站,跟著爸爸媽媽買過車票,并有乘火車的經驗。可以說,這個內容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幼兒也非常喜歡這個游戲。并且在這個游戲里不僅有為乘客、車廂的排序和數量的加減等數學領域的內容在里面,還有人物間的對話、禮貌教育、人際交往等語言領域、社會領域的內容,可以說,這個游戲活動涵蓋了區域活動的許多方面。
虞教授指出:我們投放的材料是要有層次的,在設計區域的時候就要把這個層次設計出來。良好的材料能引發孩子不斷的探索、交往和表現。讓幼兒園課程變成項目,開放的、可操作的材料要占一定的比例,要避免過多的符號化、結構化、成人化。我在自己班的區域游戲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本,以我們的數學區域為例,我們在這個區域中結合我園的特色,加入了一些以自然材料和廢舊材料為主的操作材料。在游戲中,我們也發現幼兒對廢舊材料制成的學具的興趣遠遠高于現有的學具,而為幼兒提供的材料不同,幼兒操作方法會不同,幼兒從中所獲得的數學知識經驗也就不同。
大自然里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樹葉、植物種子、果核、鵝卵石等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自然材料,生成有效的數學教育內容。
例如,我們為幼兒準備了各類種子,鼓勵他們進行分類。在分類過程中,他們有的按顏色分;有的按大小分;還有的按種類分,這一過程讓幼兒感知了集合的概念。有的孩子在分類時,還點數了種子的數量,比較出不同種子的多少,感知了量的多少。在此基礎上,我們引導幼兒按一定規律把種子進行排序,孩子們會按一定順序排,如從小到大,從少到多排。有的會進行間隔排列,如一顆蠶豆隔一顆云豆隔兩顆黃豆,再是一顆蠶豆隔一顆云豆隔兩顆黃豆這樣依次排列。還有的則排列出各種圖案等,如排出花、蝴蝶等。孩子們在創造的過程中,感知了等量關系、量的多少及遞增遞減規律變化,了解了圖案的對稱性。
廢舊材料來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通常我們都把廢舊材料當作無用的垃圾丟掉,其實,有些廢舊材料對幼兒來說,具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教育價值。它們取材方便快捷,又能節約資金,而且又具有一定的可玩性和可操作性,不失為一種非常好的區域游戲材料。巧妙地將這些廢舊材料加入我們的區域活動中,可以幫助幼兒發展動手、動腦、手眼協調能力,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還能擴展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
如馬賽克、螺絲釘、管子、廢木料;扣環、花邊、襪子;各種紙盒;廢布料;發夾、頭花;各種塑料瓶;廢紙品等都可成為有趣的數學學具。
例如,我們提供給孩子形狀、大小、顏色不同的馬賽克,讓孩子把有顏色一面的先反在下面,根據形狀或大小的不同進行分類,點數數量;然后把顏色翻過來,根據顏色進行二次分類,點數數量;在兩次分類時,我們可以加入線圈,讓幼兒體驗到集合及交集的概念。同樣,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利用馬賽克顏色、形狀、大小的不同進行間隔排列,也可以進行對稱圖案的排列。這個游戲常讓孩子玩得愛不釋手。
在“瓶子瓶蓋配對”活動中,我們為孩子提供了幾組相同的瓶蓋和瓶子,我們在瓶蓋與瓶身上貼上不同數量的圖案,要求幼兒把相同數量圖案的瓶蓋與瓶子配對。在找尋、配對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擰的動作鍛煉了手腕的靈活性,學會了不受圖案排列方式的不同目測點數10以內的數。
當我們提供給孩子不同大小的紙張時,孩子們會把紙卷成長短不同,或粗細各異的紙筒進行排序。有的孩子還會把正反兩面顏色不同的紙剪成各種形狀,通過拋撒來練習數的組成,學習簡單的加減運算。
幼兒從小到大都離不開玩具,有些玩具玩厭,丟棄了很可惜。我們就把它再利用,制作成了數學區的操作材料,這些材料都是自己制作、不是能在商場或超市能買到的玩具,通過現有的材料和廢舊物品的特性結合幼兒的已有經驗,設計出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玩具,在制作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具有適時性、針對性和創造性等特點。幼兒在操作中,不僅重燃了興趣,還學到了許多數學知識。
例如,孩子們非常喜歡玩恐龍,小的、大的,每位幼兒少說也有十多只。可玩過后,孩子們把恐龍丟棄一邊。于是,我們設計了“恐龍排隊”的活動,讓幼兒準備若干只恐龍,為他們提供一疊相同數量,但排列形式不同的圓點,讓幼兒把恐龍依次在每張點圖上排隊。通過一次一次排列,孩子們發現雖然每張圖上的圓點的排列形式是不一樣的,但圓點數量是一樣,發展了幼兒數的守恒概念。
又如,“分彈珠”活動中,幼兒把各種彈珠進行分類,放在打有不同數量孔的塑料盒蓋上,這時孩子們發現了,彈珠有不同的種類,不同種類的彈珠的數量是不同的,而且孩子們還會主動把這些彈珠按從1~10的順序排列整齊。
以上是我們在數學區域當中的一些想法和具體的做法,當然,這當中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商榷。《指南》中提出要鼓勵幼兒推理和解決問題。我們提供的材料能引發他們去思考,因此區域要多種多樣,可以供孩子去選擇。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們要謹遵“材料應主張兒童的持續探究;材料應主推兒童的創造性想象;材料應促進兒童間的交往;材料應符合并滿足兒童的心靈要求”的原則,讓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