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汝權
(三明市梅列區陳大中心小學,福建 三明365009)
文學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文學作品的個性化閱讀是精神家園里的一扇心靈之窗。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是名家大家之作,是引導學生走進人類精神殿堂的紅地毯。個性化閱讀美妙的文學作品,在學生心底播種萌生文學之芽,是裝在每個一線語文教師心底的渴望。
每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不管時代或遠或近,深深刻下的是作者內心的思想足跡。帶著學生輕輕敲開一篇文章的門,從字里行間探索發現作者的心靈旅程,是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件快樂的事。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學段閱讀目標提出:五六年級要培養學生形成較為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個性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文學如此美麗,語文如此曼妙。在接近二十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中,我就是一個旅者。帶著學生們輕輕地翻開課文,細細地品讀優秀文學作品改編的課文,我從中得到不少收獲。下面,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在教學中總結歸納的,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小技法。
文學作品的開頭多數簡潔明了,開門見山式的表達居多。將濃墨重彩的描寫放在文章的開頭,是寫作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在個性化閱讀中,碰到以長篇幅描寫進行開頭的文章,應提醒學生引起注意,不斷溫讀。
我有意安排將人教版第九冊第二組中,《桂花雨》和《小橋流水人家》這兩篇課文的開頭進行對比閱讀。我讓學生們輕聲自由讀兩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讀完思考,談閱讀感受。學生們發現《桂花雨》第一自然段簡潔,作者寫作只是為了后文敘述做個鋪墊。《小橋流水人家》第一自然段篇幅長,筆下景物詩意柔美,小溪、垂柳、水鳥都帶著恬靜溫婉氣息,讀后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謝冰瑩對故鄉的思念。關注兩篇文章不同開頭,學生們明白了原來文章的開頭可以不必開門見山,先來一番寫景進行情感渲染。在閱讀中如發現語言描寫細膩,篇幅長的文章開頭要提醒學生多用心揣摩。
又如《少年閏土》一課作者魯迅把年少的閏土在月下看瓜刺猹這一精彩語段安排在文章開頭。我讓學生觀察,嘗試將這段話恢復正常表達語序,還原到文章中閏土向魯迅講述月下看瓜刺猹故事這一部分。同時,我又讓學生閱讀《故鄉》中年閏土的那個章節。通過交流對比,學生們感受到把這段話放在文章的開頭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這樣安排是為了突出少年閏土的知識豐富、活潑可愛,更加反襯出中年閏土的凄涼悲慘。
作家寫作注重語言的干凈、簡潔與流暢。在文章中,如果出現表達比較出格,構句不合常規的句式,其中往往夾雜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在文章閱讀中,可以讓學生細心觀察,找出后認真思考品悟。
《慈母情深》一課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這句話正常的語序應該是:我的母親直起背,轉過身來。在教學中,當學生找出這句話后,我讓他們將這句話恢復正常語序改一改,將改后的句子和作者梁曉聲的原文原句對比讀一讀。學生們通過讀,感受到了母親工作的辛勞和作者內心的心疼,也明白了非正常表達的句式是理解文章思想的突破口。
《地震中的父與子》有一句話: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在預習時,就有學生發現了這句話很不正常,在課堂上提出。我讓學生們先嘗試恢復正常表達句式:他挖了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在對比品讀后,學生們知道了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讓讀者感受到時間過得非常漫長,就像電影里的慢鏡頭回放。當上到《“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學生們一眼就找到一組類似的語句: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他們不用教師點撥就明白了這句話這樣寫,是為了突出作者在等待父親回來,嫌時間過得太慢的焦急心情。后來,還有部分學生嘗試將該句式用在自己的習作中。
夏丏尊在《文章講話》一書中說:人物的感情、意志,要想用文字來表現,最適切的手段是利用人物自己的話。要描寫一個人物,無非是寫好人物的顏相、動作、神態、著裝。但文字不比繪畫,確切的相貌難以具體描寫,只能寫其典型之處,稍寫不慎反而會千人一面。其中最容易描寫的是人物的會話。寫好人物會話,是每一個作家最常用的表現人物的手法。個性化閱讀,可以多多關注人物會話。請看以下例子:
“你長大了,你得學會看病。”我說。
“看病還用學嗎?您給看看不就行了嗎?”他大吃一驚。
“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電話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學會看病》
在教學這課時,我把這段話提出來,直接改寫成一句話:我叫兒子自己去看病。問學生這樣改妥不妥,如果不妥,請找出原因。學生們品讀之后,找到了不妥的原因:無法表現出作者叫兒子獨自去看病內心的矛盾和兒子對獨自去看病的無法接受。在日常的學習中,學生們在獨立閱讀時學會了留意文章中的會話。
人有人脈,文有文脈。文章中反復出現的語句一般說來就是這篇作品的文脈,找出文脈,細細玩味,往往收獲不少。
《地震中的父與子》“不論發生了什么,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三次。在課堂中,學生找出來后,通過思考,發現這句話貫穿全文,突出升華了這是一對信守承諾的父與子。在理解之后,我告訴學生們,這種反復在文章中出現的句子就是一篇文章的文脈,把準文脈就能便捷地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沒等我開口,學生們在預習時就已經關注到“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兩個小短句在文中反復出現,他們品出的是巴迪從小得到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愛。
在文章表達中,感嘆號、問號或省略號的連續使用,一般來說是為了升華感情,增強語勢。找準這樣的語段反復品讀思慮,可以對文章人物或事件的理解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碰壁?”我說,“您怎么會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這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兩小段對話。語段中連續用了四個問號,以問答問。反復品讀,我們可以感受到周曄小時候的天真可愛與年幼無知,還可以感受到魯迅的風趣幽默、平易近人。這類語段我在日常教學中時時提醒學生要去注意。我告訴學生們,遇到特殊連續標點要多思慮,不經意間就能發現文章中隱藏著的主題思想。
以上技法是我在近年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一些經驗點滴。所選課例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高年級課文。技法雖簡,活學活用亦可舉一反三,用好了,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們閱讀興趣的培養提升。
[1]夏丏尊,葉圣陶.文章講話[M].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