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妍
(上海市浦東新區教育學院 實驗中學,上海200123)
在莫泊桑的作品中,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語言卻承載著豐富的內涵,體現出巨大的張力,其表意的豐富性正是我們解讀作品的一把金鑰匙。如介紹家境時他寫道:
我的家庭最初住在勒阿弗爾,是一個并不富有的人家,只能勉強糊口而已。我的父親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但也掙不了多少錢。我還有兩個姐姐。
簡單的幾句話就勾勒出底層民眾面臨的生存困境。父親雖然“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但一家人“只能勉強糊口而已”。作者寫到這里就已經將家庭的拮據表現出來了。然而,作者又繼續寫道“我還有兩個姐姐”。這句看似多余的話,實則有著豐富的內涵。一方面交代了“我”的家庭成員之多、家庭負擔之重。更重要的是寫出了家庭拮據的程度甚至連女兒都窮得嫁不出去,為下文情節的展開做了鋪墊。從這一點更真切地描述了他們生活的艱辛與無奈!因此他們渴望改變現狀,過上富有的生活。然而,他們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事實上,在他們的心中,于勒已不單單是于勒,而是一種信念、一縷陽光、一線希望!
“這就是我的叔叔,我父親的兄弟,我的親叔叔啊!”
小約瑟夫在心底的呼喚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表意相當豐富。“父親的兄弟”是針對父母說的,反映了約瑟夫對父母不認兄弟的困惑和不滿。“我的親叔叔”強調一個“親”字,表明約瑟夫內心充滿侄叔親情。三句話強調了于勒和我們家的親屬關系,暗含了作者對親情熱切而又令人心酸的呼喚,也是“我”作為一個孩子對人性的召喚。
含蓄,是一種常見的文學表達方式。它能夠發人深思,讓人有所感悟。語言的含蓄性常含有豐富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雖然作者在文中沒有直接敘述,但是讀者能夠領悟到它的含義,能夠準確地傳達出人物的心理動機和真正的話語目的。
“等到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處境就大不相同了。他可是個有本領的人。”
乍一看,這句話好像是克拉麗斯期盼著“好心”而又“有本領”的于勒趕快歸來。但細細品味發現這句話道出了菲利普夫婦盼望于勒歸來的真正原因,同時也使母親勢利自私的本性昭然若揭,對于勒的望眼欲穿不為其他,而是為了讓自己的境況好起來,歸根結底還是對金錢的渴望。看來,在菲利普夫婦眼中,能夠超越親情的只有金錢。
“我怕傷胃。你只買給孩子們吃好了,不過不要太多,否則你會讓她們生病的。”然后轉過身來對著我,又說了一句:“至于約瑟,他就不要吃了,不要寵壞孩子。”
母親的話說得冠冕堂皇:既愛惜自己,又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但實際是什么?是既顧全面子,又節省開支。作為母親她深知家里的經濟狀況,她非常怕花錢,但是在外面,尤其是在女婿面前,為了裝點一下自己的身份,她又忍痛答應了丈夫的建議。這一細節將菲利浦夫婦的虛榮表現得一覽無余。
作者在不動聲色中,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將語言的諷刺性運用得得心應手。
“唉!要是于勒在這條船上那該多叫人驚喜啊!”
這個句子在小說中出現兩次,這是作者在極力渲染菲利普夫婦盼望于勒歸來的一個細節,真是望眼欲穿,焦急萬分,恨不得立即相見。不過這句話有一個潛在的前提,那就是于勒是一個有錢的人,這才會讓人驚喜。究其實質,永不變更的是對金錢的驚喜,而非兄弟久別重逢的欣喜。然而也正是這句話與后文對于勒的“恐怖”、“詛咒”形成鮮明的反差,命運恰恰讓他們遇見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的于勒,使小說具有強烈的諷刺效果。
對他的歸來,大家擬定了上千個方案,甚至計劃用叔叔的錢在安古維爾附近購置一座小小的別墅。
十年了,于勒叔叔已經十年杳無音訊,然而家人對他攜帶金錢歸來的事情似乎十拿九穩。“上千個方案”運用夸張的手法表達了強烈的諷刺性。同時一座“別墅”也能看出菲利普一家對金錢的渴望,與后文美夢破滅后的躲避形成了對比。其實不僅只是菲利普一家人對金錢渴望,就看上二姐的那個公務員也是這樣的。“我”總相信,這個年輕人最后所以不再猶豫,下定決心求婚,是由于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的緣故。一封信帶來的多么遙不可及的指望,居然會成為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看中二姐也是看中了于勒的錢,多么詼諧而又夸張的一筆,多么富有諷刺性的一筆。多么可笑!可憐!可鄙!
關于語言的簡練問題,莫泊桑說過:“今天有人將文字藝術化,借這個幌子強加給我們許多復雜晦澀的詞匯。其實,人的思想相當豐富,表達方式也呈多樣性,在表達時根本不需要通過這些生詞來完成。關鍵在于能否真正理解不同位置的文字具備不同的價值。”
在小說中,他通過三個“終于”表達人物的內心,讀來令人深思、耐人尋味。
第一處:到澤西島的旅行成為我們日夜思念的事情,我們唯一的期待,我們念念不忘的夢想。終于動身了。
“終于”一詞充分流露出全家在等待旅行過程中這種焦急、企盼、興奮與驕傲的心情。一方面二姐的婚事總算有了著落,雖然他“并不富有”但畢竟解決了我們家的一大心事。為了慶祝二姐的婚事,我們全家才決定這次旅行的。可想而知,對于這次旅行我們全家的心情是多么的興奮。另一方面,對家庭拮據的我們來說,能有一次旅行的機會實屬不易。雖然到那里只需兩小時的海路,而且據言談爽直的人說,“那里的風俗習慣是相當不好的”,但對絕少有過旅行經歷的我們還是相當有吸引力的。所以旅行成了我們日夜思念的事情,我們唯一的期待,我們念念不忘的夢想。再加上一個有錢的于勒叔叔即將歸來,又使得這次旅行變得非常風光,非常引以為豪。
第二處:別人聽上去要以為他們談的至少是有關美利堅合眾國的問題呢。后來終于談到我們搭乘的這艘“快捷號”,話題轉到船員身上,最后“我”的父親聲音含糊不清地問道:“您船上有一個賣牡蠣船的船員。”
菲利普找船長談話的目的是希望證實,眼前這個賣牡蠣的到底是不是于勒,如果不是的話,他們可以繼續做著發財美夢。這種在等待過程中的極度焦慮、恐懼的心理,通過“終于”一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但是,菲利普又是很虛偽的,為了不引起船長的懷疑,他故意兜圈子并努力把自己扮演成上流社會的一員,竭力顯出悠閑自得的樣子。在這里“終于”一詞又將他虛偽的一面一覽無余地表露出來。
第三處:船長對這番談話終于感到不耐煩了,冷冷地回答道:“這是個老流浪漢,法國人……他的名字叫于勒……于勒達爾芒舍或達爾旺舍,總之和這差不多的姓。”
當菲利普談到船員于勒時,船長“終于”發怒了。此處的“終于”一詞將人和人之間的冷漠關系表現得徹徹底底。對自己的船員,船長不但不認識他,還背后罵他“老流浪漢”。于勒是船上年老的水手,而船長卻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見于勒的地位是何等卑微,遭遇是何等悲慘。
總的來說,莫泊桑語言的精妙之處集中體現在簡練樸實而又富含深意,并且各個特性之間又相互關聯相互融合。莫泊桑用其精妙的語言對形形色色的人物進行了出色的描繪,留下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1]付華春.冷靜寫實意味深蘊——談莫泊桑短篇小說的含蓄特色[J].駐馬店師專學報,1992(2).
[2]鄔梅.透過悲涼人生,洞察人性之美——我的叔叔于勒案例分析[J].文教資料,2012(10).
[3]王飛.異彩紛呈的心靈之音—解讀<我的叔叔于勒>[J].語文教學通訊,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