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文才(遼寧省建平縣職業教育中心 遼寧 建平 122400)
筆者認為,體育學科的素質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特征:即素質教育的全員性、全面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體育教學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上述三個特征是體育教學改革與素質教育實施的很好結合點,中等職業學校的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把握上述特征,積極進行素質教育的實踐和探索。只有這樣,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學才不會停留在應付差事的層面,才會為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的實用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
體育教學的對象是全體學生,也就是體育教學改革要面向全體學生,即對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沒有教育的全員性就談不上素質教育。體育教學改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使體育真正屬于學生,為全體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發展服務。為實現這個目標,體育教師要轉變觀念和教學方法,深入研究課程改革理論和指導思想,從根本上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使體育課真正實現形、神兼備,讓全體學生在身體素質得到有效培養的同時,身心也得到健康發展。
(1)讓全體學生得到有效培養。通過素質教育改革實踐,使身體素質各異的學生通過不同的學習與鍛煉,實現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而不是使某一些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而使另一些學生學得不到充足的鍛煉,形成身體素質的反差,這樣的教學效果不符合學校體育教學的規律。
(2)讓不同的學生得到有效的培養。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身心發展目標,為學生創造適合身心素質發展的氛圍,幫助學生制定適合各自身心發展的運動或鍛煉計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中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最終通過合適的方法和計劃,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實現身心素質的全面提高。
(3)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體育教師要加強課堂教學改革,采取全新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體育教學、體育活動或體育比賽中獲得成功的樂趣,并在相應的樂趣中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目標,并為實現這個目標積極努力。
(4)完善體育教學評價方法。在體育教學評價上,教師要盡力做到因人而異,公平公正,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切合實際的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從客觀的評價中得到鼓勵,從而確立新的學習目標。
(1)分組教學法。為保證每個學生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體育教師可以采取按體能分組的教學方法,或以個人或小組進行運動處方的教學嘗試,這樣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加具有針對性,使所有的教學活動更加有的放矢,避免造成過多時間和精力等方面的浪費。
(2)小組學習法。因為每個班級的學生的情況各異,學習習慣和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為使學生獲得最佳的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學習法。不妨把學生分成特長小組、興趣小組、互助小組等。教師根據不同小組的情況,為學生創造條件,在完成基本體育技能教學之后,讓小組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
(3)體驗成功法。即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體質差異或基礎差異,為學生確立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到“跳一跳腳就能夠得著”,讓學生都能在學習和訓練中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
(4)客觀評價法。教師盡量不采用百分制的終結評價辦法。應合理分配各階段評價所占的比例,加強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內評價方法研究,充分發揮過程評價的激勵作用,使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學習成績獲得優秀或得到教師的肯定,并在體驗成功與快樂的過程中培養更加積極的學習興趣。
誠然,全員性體育教學課程改革所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應對策略也不止于此,這需要體育教師要具有全員意識,要注意培養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全員性素質教育才能得到有效實施。
體育教學中全面性的含義非常廣泛,難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但是,使學生在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中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是體育教學全面性最核心的問題。我們非常清楚,在以往的體育教學或活動中,學生更多地獲得的是簡單的技能和體力的增長,缺少的是對體育運動或活動原理的理解,更難談及情感或心理上獲得成功的愉快感和過程的享受。也就是說,在“懂、會、樂”這三個體育效果的考量中,“懂”是薄弱環節,“樂”則更難談及。只有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原理和作用真正“懂了”,他們才會對其產生持久的興趣,甚至積極主動地進行體驗和感受;只有學生對體育運動感覺到樂趣,也就是“樂而知之”,學生才會把運動與其他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在學習之余積極參加體育運動或體育活動,或者在運動與活動中悟出如何學習文化學科的道理和方法,從而實現相互促進。面對體育教學的新課程、新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深刻把握體育學科的新課程標準,真正弄清體育教學的內在含義和最終目的,避免使我們的所有教學活動舍本逐末,這樣只會事倍功半或者弄巧成拙,前功盡棄。
解決“懂”的問題的關鍵是讓學生思考,即在教師的啟發、引導或示范下,讓學生積極動腦,邊想邊練,做到大腦和肢體的結合運用。學生掌握了運動的原理或技巧,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體育實踐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只有這樣,才能使體育教學活動更加具有示范性。但是,體育教師能做到這一點,并非十分容易的事。這需要我們在教學工作之余,要潛下心來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的內涵和外延,我們要對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做到理性化,同時還要進行探究式、發現式、問題式等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要給學生一碗水,體育教師也要擁有源源不斷的長流水。”體育教師要真正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或運動技能、技巧有全面深入的把握,不僅僅需要自己學會知識,更要深刻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意向,這對于知識的傳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樂”是體育教學最關鍵的問題,這涉及到的因素十分多。本人認為,讓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真正享受樂趣,大概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需要解決。一是體育教材的選擇問題。體育教材是體育教學所有活動的依托或藍本。選擇合適的教材,會對體育教學產生更多的正能量。否則,會使教學活動難以產生預期的效果。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教材的選擇更應貼近行業或職業崗位的需要。也就是說中職學校選擇的體育教材更應具有針對性,應該更有助于增強專業學生的職業體能和職業意識。比如:對于焊接專業學生而言,教材的內容更應注重腰部和腿部等部位關節的放松訓練等內容;影視計算機專業的體育教材更應該側重于眼睛的保護的教學。誠然,在現有的中職教材資源中,很難選擇單一的、完全符合某個專業需要的體育教材,這就需要全體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校的特點和專業的特點,深入研究,挖掘資源,認真編寫校本教材,只有這樣,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學才能更加符合人才培養的需要。二是教材意義理解的問題。準確的把握教材的精髓可以更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也會使所有教學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或活動小組。讓適合某個運動項目的學生參加相同的學習小組,這樣他們可以在興趣的驅動下,自覺地參與運動或比賽活動。小組內部學生的互相引導或幫助可以減少教師很多不必要的勞動。老師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指導其他小組學生的技能掌握或興趣培養之中。在同一個小組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技能水平為學生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并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目標分階段進行培養。三是教學方法的問題。教學方法的是否得當,對教學活動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對理解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以講解要領為主;對理解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以邊講解、邊演示,增強直觀性;對于學習興趣較濃的學生,教師可以盡量讓學生多進行自主練習,對于學習運動興趣不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盡量鼓勵學生,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等。不當的教學方法,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興趣,甚至對體育課產生抵觸的情緒,這樣就會降低體育教學的質量,使體育教學難以發揮培養學生身心素質的作用。這對學校整體教學工作都很不利。
實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首先,是要通過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喚起,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是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從而學會自己學習。學生的主動性實際上來自于學習中的可選擇性。可選擇性一是指對學習的選擇,如學習內容、進度、方法、氛圍、伙伴、目標、參考資料、場地器材等等;另一個是指對頭腦中的東西的選擇,如問題的答案、價值的判斷、評價的標準、思考的方式方法等。如果我們抹殺和否認這些選擇性,做任何事時只給學生一個答案,只練一個內容,只用一種方法,都是一個難度;課堂教學都是“一言堂”,對待問題不讓學生表達自己意見,那么些學生是不會有主動性的,最終也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并且使學生感到體育教學的乏味,從而產生厭學的現象。
為使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學產生最好的效果,使體育教學為培養優質實用的技能型人才起好輔助性作用,體育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在教學中應善于做到“抓大放小”,一些主要的教學內容可以由教師把握住,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的環節可以放開學生去學習、去領悟、去歷練。第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于教學進度的把握,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也就是因人而異。讓學生在提高自我認知能力的同時,學會自我判斷、自我選擇和自我歷練,也讓學生通過自我獲得知識,提高自我學習的本領,享受自我提高的樂趣,從而幫助他們真正做到既能鍛煉身體,又能自主學習,從而實現自我完善。
總而言之,無論普通高中、義務教育學校還是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都是一項緊迫的時代工程,要求教育的每個有機部分和環節都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要求教師盡量做到使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當我們明確了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后,我們就應立刻從具體的方面入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體育教學改革的策略和方法,為培養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