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周衛
(中國藥科大學 社會科學部,江蘇 南京210009)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經歷了從威廉·配第到亞當·斯密再到大衛·李嘉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威廉·配第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他所處的時代是重商主義解體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產生時期。重商主義者強調流通過程,認為商業和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直接源泉,而配第則強調生產過程,第一個提出價值的源泉是勞動,即商品生產時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他有一句名言:“土地為財富之母,勞動為財富之父。”[1](P54)后來,亞當·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把“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作為他研究國民財富的出發點,并且抽象出勞動一般,把它作為財富的源泉。這是他對配第以來勞動價值理論的重大發展。大衛·李嘉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了什么樣的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問題,即必要勞動,而不是每個生產者在生產商品時耗費的勞動。這是古典經濟學家對勞動價值論的重要貢獻。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評價很高,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的著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批判地繼承了他們的勞動價值學說,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重大變革。
古典政治經濟學到了大衛·李嘉圖時期,已經到了它的頂端和最后階段,由于他所處的歷史時代和階級局限,整個勞動價值論自身的問題無法解決,如勞動產品為什么要采取商品形式?什么勞動創造價值?價值的本質是什么等等。古典學派的勞動價值論沒有說明價值的本質,第一,將價值僅僅看成是一種自然屬性,是一種永恒的東西,沒有認識到商品和商品生產是在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商品和價值具有歷史暫時性質,從而將研究重心放在價值量方面。第二,沒有明確將體現為價值的勞動和體現為使用價值的勞動區別開來。在《資本論》中,第一,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著重分析了商品價值的實質,并指出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體。第二,馬克思論證了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著重分析了抽象勞動,分析了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對立統一,從而完成了勞動價值論的重要變革。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及其相互關系是勞動價值論最基本的內容,在此理論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闡明了價值的質和量的規定性及其變化規律、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起源、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及其作用,從而形成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2](P152)
自建國以后,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就在不斷發展中。毛澤東曾經明確指出,價值法則是非常了不起的理論。以孫冶方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們,開始研究和探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以及價值規律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3](P21-25)這推動了社會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發展。
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年代,學術界與實踐界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明確了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
80年代初,于光遠提出只要是參與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包括教育、科研、文藝和服務等行業的勞動,都是屬于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4]圍繞這一新的思想,展開對非生產勞動領域是否創造價值這一問題的學術探討,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中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包括社會主義本質論和初級階段論;在對商品經濟的充分認識基礎上,初步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理論[3](P30-35)等等。這些理論都和勞動價值理論有著直接關系,也是勞動價值論發展所要面對的新形勢。鄧小平同志曾經多次強調,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而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就是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要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要為時代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5](P4-6)
到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開始發展起來,各類人力資源逐步進入第三產業,如金融、保險、咨詢信息服務、各類技術服務、旅游、文化、教育等,為社會提供各類非物質產品。由此引發學術領域的討論,集中體現在第三產業的這些勞動是否創造價值,哪些服務創造價值,哪些服務不創造價值。此外,討論還集中在新出現的各類社會職業群體,如個體戶、創業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是否屬于創造價值的勞動者,如何看待生產要素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進入21世紀,互聯網經濟迅猛發展起來。互聯網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虛擬平臺——相對于傳統的物質和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實體平臺而言。時至今日,甚至在某些領域虛擬經濟已經部分替代了實體經濟,因而這個領域的各類勞動也成為學術領域探討的焦點。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馬克思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談到:“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他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6](P443)[7]馬克思以原料生產為例,比如不直接從事原料生產的工廠小工、從事腦力勞動的工程師,甚至于監督原料加工工人的監工等等,所有這些勞動者,“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勞動者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功能就夠了。”[6](P444)[7]這些勞動者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生產集體,組成了生產某種產品的活機器。[6](P444)[7]這表明馬克思認為創造價值的勞動其外延在擴大,原先一個人完成的工作在資本主義的分工協作過程中被分解為多個環節,由多人直接和間接地來完成,因此應當承認這些人的勞動都是創造價值的勞動。
進入新的世紀,黨中央和江澤民同志對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新的思想。200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提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社會生產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和研究”。[8](P340-348)200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同志和黨中央認為,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針對的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時代背景。而在今天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既不同于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經濟,也與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時代不同,因此應當結合中國的實際,深入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在講話中,江澤民同志首次指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很大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9](P15)而這些新的群體只要是通過誠實的勞動、工作,或合法的經營,就是為社會主義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較大的變化在于互聯網經濟的迅猛發展,各種性質的從業人員產生以及工作種類越來越細化和專業化,這表明創造商品價值的生產勞動的內容和范圍在不斷豐富和不斷擴大,總體上這些勞動可以歸納為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和非物質生產領域,包括互聯網領域的勞動。新型勞動者包括創業人員、管理人員、科研人員、技術人員和技術服務人員等,他們的勞動在形式上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中的必然產物和根本需要。當然也應當注意區別,對于真正的勞動,即本質上和傳統勞動一樣,是通過抽象勞動形成價值,應該認定為創造價值的勞動。對于參與勞動的各類生產要素,雖然沒有創造價值,但是應當承認其在生產過程中的貢獻。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對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確認新的勞動形式,即確認這些新型勞動是否是創造價值的勞動,第二,明確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生產要素的作用和地位。這里再次引用配第的名言:“土地為財富之母,勞動為財富之父”,以客觀的態度對待生產要素和勞動的關系,有助于讓各種有利于創造財富的資源涌流出來,有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挖掘各種潛能,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根本的任務在于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在批判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并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內容。中國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和現實發展結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對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也逐步明晰,因而在今后的發展中仍然需要把握一些原則:首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是最根本的。其次,雖然馬克思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情況,但是揭示的是商品生產的本質問題和一般規律,對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沒有過時,可以借鑒和利用。第三,中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時,一切當從實際出發,理論要與時俱進,要能夠為解決新問題提供科學思想和依據。
[1]何煉成.價值學說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2]逄錦聚,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李鐵映.勞動價值論問題讀書筆記[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于光遠.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J].中國經濟問題,1981,(1).
[5]李君如.學習鄧小平的理論創新精神——紀念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發表10周年[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2).
[6]〔德〕馬克思.資本論(第4卷)[A].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陳征.當代勞動新特點[N].光明日報,2011-7-17.
[8]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 學習輔導講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