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培
(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241002)
黨章修訂的基本目的是保證黨章的現實適應性,維護黨章權威,發揮黨章根本大法的作用。黨章的一次次修改,折射出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清晰軌跡;黨章的一次次完善,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在改革開放的攻堅時期,更加明確黨章修訂的原則,探尋黨章修訂的規律,總結黨章修訂的經驗,對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啟示。
黨章是衡量黨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集中體現了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黨的重要主張,規定了黨內的重要制度,對黨的建設具有指導、規范和統領的作用。黨章的基本內容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也需要根據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對黨章進行適當修改。修改黨章,是關系一個政黨能否順應時代潮流、把握前進規律的重大問題。現行黨章是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通過的。30多年來,根據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在保持黨章基本內容穩定的同時,新時期以來的歷次黨代會都對黨章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通過修改黨章,及時總結歷史經驗和實踐經驗,把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成果體現到新黨章中,與每次黨代會報告的重大理論概括和重要提法銜接起來,有利于全黨更好地學習黨章、遵守黨章、貫徹黨章、維護黨章,進一步推動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逐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什么是發展,怎樣發展,發展為了什么”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已將理論創新成果逐步寫入黨章,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指導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有利于統一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重要指導作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創新和升華。
十二大黨章在繼承和發展七大、八大黨章優點的基礎上,提出和解決了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和實踐中的許多問題,對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作了全面完善地規定。十四大黨章第一次明確提出:“黨風問題、黨同人民群眾聯系問題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黨堅持不懈地反對腐敗,加強黨風建設和廉政建設。”[1](P125)黨章中要求黨的領導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1](P126)黨的領導方式的轉變、黨的民主決策的提出、強調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等內容都體現了黨的建設的重要發展。十六大以來,黨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特別是明確提出和實施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在全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并取得重大成果。在發展黨內民主,加強干部教育培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進組織制度創新以及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十七大以來提出黨的反腐倡廉建設,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實行巡視制度等,扎實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十八大黨章的修訂體現了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舉措,有利于更好地把學習黨章同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
現行黨章總體上適應指導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的需要,因此,在十二大黨章基礎上的其他六次黨章都是在原有黨章基礎上的修訂,對黨章只作適當修改,不作大改;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普遍要求修改,實踐證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則上不改。這一黨章修訂的基本考慮,使黨章修訂呈現出了三個基本原則:
十二大以來的七次黨章修訂保持了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的穩定,都只作了適當修改,充分體現出黨章修改的適度原則。黨的奮斗目標、性質宗旨、思想路線、執政基礎、組織原則、黨的紀律等都是黨章的根本與實質內容,不能違背;同時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都在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和黨員干部的需求也在變化,新的社會問題明顯出現,黨的執政理念需要不斷創新,這些變化都要呈現在黨章中,一旦寫入黨章,就需要樹立它的權威性,為黨的各項事業的推進、制度的設計、工作的部署提供根本依據,在現實中最大程度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達成共識,指導廣大黨員干部的實際工作,以保證黨章的現實適用性,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已經過時的或者不適用、不準確的需及時刪除,不適宜修改的就暫時不動,或者修改留有適當的活動空間,作有伸縮性的規定或者不作規定,以待實踐檢驗或經試行、試點之后再作明文規定。如十二大黨章中規定,在中央和省一級設立顧問委員會,成為相關黨委政治上的助手和參謀,隨著新老干部合作與交替的如其進展,顧問委員會這一過渡性組織的使命順利完成,到十四大時將其刪除;十三大黨章只修訂了部分具體條文,總綱沒有任何變動,主要因為黨章總綱中的內容仍然適用。十三大報告中提出的初級階段理論、黨的基本路線等內容,涉及許多復雜理論提法的變動,這些提法是否準確,仍然處于探索階段,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實踐檢驗,與其匆忙調整黨章,不如暫時不動。對于具體條文的修改都與當時體制改革進程和認識相關,但有些調整后的改革實踐證明也是不妥當、不合適的,比如十二大黨章提出“高度民主”,后來發現做不到,也容易走極端,十四大黨章修訂中將“高度”去掉;十三大黨章中“黨組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經濟組織和文化組織等原則上取消黨組”的規定,實際上縮小了黨組的設置范圍,后來十四大黨章又予以恢復。這些修訂的反復實際上就是適度與嚴謹原則的充分體現;同時針對基層廣大黨員干部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在黨章的修訂中大多數意見被采納,有些具體意見雖然在黨章修改中沒有被采納,但主要精神已經體現在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有的意見和建議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和探索,還有些具體建議將在黨內其他文件、法規中體現。
新時期以來,歷次黨章的修訂都在于調整黨章與實際工作中的沖突,解決問題成為修訂黨章實際原則的突出表現。1982年通過的十二大黨章是新時期修訂的第一部黨章,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圍繞適應新時期執政黨建設問題,對原有黨章作了很多重大修改,奠定了新時期黨章的重要基礎,是全面總結執政黨建設經驗的新黨章。具體條文中,十二大黨章對黨員和干部作出了比歷屆黨章更嚴格的要求。1987年召開的十三大,對十二大黨章進行了部分條款的修改,使黨的建設更加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要求。1992年,十四大把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在此理論指導下制定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及一系列方針載入黨章。1997年黨的十五大,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2002年,十六大黨章是新世紀通過的第一個黨章修正案,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黨章,確立其指導思想的地位;同時,對黨的性質做了一個新的表述,將“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發展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1](P163)改革開放以來,在“新的社會階層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的現實下,黨章中關于黨的性質的修改,并沒有改變黨的性質,而是對黨的性質進行了補充和展開,解決了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堅持、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與包容性。十七大黨章,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總綱和條文的部分修改,都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十八大黨章正式將科學發展觀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為黨的指導思想,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為“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原十七大提出的“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2](P69)同時,十八大黨章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整體推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2](P70)等。在黨的干部問題上,更突出了“堅持原則”、“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2](P89)的要求。
黨章修改過程是一個充分發揚黨內民主、集中全黨智慧、呈現全黨意志的過程,從根據廣泛調研的黨的實際情況而形成黨章(修正案)初稿,再到其后的審議和修改,直至提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審議通過,這都是民主的過程。十二大以來,黨章的修訂都由中央牽頭成立黨章修改小組,發出通知,廣泛征求意見。綜合新華社報道,十六大黨章(修正案)在黨內一定范圍征求了3000多人的意見,黨章修改小組對這些意見和建議進行了認真研究。2007年7月,十七大黨章(修正案)征求意見稿,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征求意見時,各省區市、各部門和解放軍總政治部統計征求意見人數共5560人,比黨的十六大時增加約2520人;其中包括黨的十六大代表和新當選的黨的十七大代表。十八大新聞發言人蔡名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黨章(修正案)下發黨內一定范圍征求意見,各地區各部門進行了認真討論,并及時向中央上報了修改意見和建議,征求意見人數共4015人。
黨章修訂小組對征求來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認真梳理,研究黨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起草黨章(修正案)初稿。作為參與過1992年、2002年兩次黨章修改起草工作的專家,葉篤初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仔細回憶了十四大黨章的修改情況:“當時我們都是一起開會討論,主持人念一句,就問大家‘有什么意見’,一句一句反復斟酌。”[3]十七大黨章(修正案)的形成先后召開5次全體會議、40多次工作班子會議。大到一個重大提法,小至一個標點符號,黨章修改小組都會認真推敲。十八大黨章修訂方案提出后,中央政治局先后對黨章修改方案進行了多次審議,形成黨章修正案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和黨的十七大代表、十八大代表征求了意見。中央主要領導同志多次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各地區和軍隊各大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各方面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對黨章修正案征求意見稿進行了認真修改,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再次審議后,提交黨的十七屆七中全會審議通過,形成了提交給黨的十八大審議的黨章修正案。黨的十八大期間,又廣泛征求了全體代表意見。全體代表對黨章修正案進行認真討論,提出了一些重要修改意見。綜合這些意見,大會對黨章修正案作了修改。2012年11月14日,大會全體會議一致通過黨章修正案。
黨章修訂基本原則既有利于維護黨章的權威性,保持黨章基本內容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又能夠使黨章及時反映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成果,更好地規范和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基于此,十八大黨章修改的原則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戰略思想寫入黨章;堅持發揚民主,集中全黨智慧;保持黨章總體穩定,只修改那些必須改的;在黨內已經形成共識的內容,努力使修改后的黨章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充分體現黨的十七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充分體現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的新鮮經驗,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提出的新要求。”[2](P104)
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風雨飄搖中一路走來,黨章的修訂見證了不同歷史時期黨的成熟與發展,學者們在研究黨章的過程中也探尋了諸多經驗,如在黨章修訂中要處理好借鑒、繼承與改革、創新的關系;處理好實體性條款和程序性條款的關系;處理好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關系等,這些都為新時期黨章修訂提供了現實啟示。新時期以來的黨章修訂除了具有這些特征之外,其主要經驗突出表現在“現實適應性”、“以人為本”及對“三大規律”認識的深化等。
黨章的修改與發展,既是一項理論建設工程,也是一項制度建設工程。在修改黨章的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堅持正確理論的指導,以具體實踐為依據,把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以黨的章程的形式固定下來。黨章內容的真理性或正確性都是相對的,黨章作為黨的基本的、穩定的法規文件,對每日每時都發生著變化的現實生活來說,總有相適應的一面和不相適應的一面。我們既要保障黨章內容、條款的相對穩定,又不能使之凝固化,只有用新的內容、條款取代原有過時的內容、條款,才能使黨章獲得生機和活力。新時期黨章發展的歷史,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和理論創新的歷史。黨在實踐創新的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在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基礎上,發展了黨的指導思想,制定了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總結了黨的基本經驗,明確了黨的發展戰略,獲得豐富的理論成果。這些都及時吸收到黨章修正案中,成為黨的法規制度,凸顯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成就,實現了黨章的與時俱進。可以說,黨的理論準備和實踐經驗積累到什么程度,黨章就發展到什么程度。同時,黨章作為黨的根本大法,其修改僅僅停留在對經驗的總結和對黨的歷史和現狀的描述是不夠的,還需要立足于現實,在其修改中體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的建設與發展的超前性規定。黨章的修改要依據黨和國家的最終目標和奮斗方向,提出一定歷史時期黨和國家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明確每個歷史階段的基本綱領,為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創造必要的條件,處理好現實性與超前性的關系,才能使其具有強大的現實適應性,提升黨章的生命力。
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看,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并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追求的基本價值目標,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奮斗目標。“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提出,與黨的宗旨、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實現了統一。十七大黨章在總綱部分增寫了:“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4](P59)十八大確立了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的地位,實現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和理論創新,使“以人為本”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理念的核心和最高原則,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更加具體化,要求把執政理念落實到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上,體現到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利益問題上來,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實際上,新時期以來黨章的修訂就已經一定程度上顯現了這一執政理念。十二大黨章中,總綱明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P122)具體條文中重新恢復了八大文本形式的“黨員權利”的規定,以專條形式集中系統地規定了黨員八個方面的權利,針對“文革”期間黨員權利遭到嚴重踐踏的情況,特別規定了“黨的任何一級組織直至中央都無權剝奪黨員的上述權利”,[2](P128)從而保障了黨員權利條文的貫徹執行,突出了黨員權利在黨章中的重要地位。十六大黨章規定黨的性質不僅是“工人階級先鋒隊”,而且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都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突出體現。十八大黨章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的高度上,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新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生動寫照。可以說,以人為本執政理念在黨章中初現、確立、發展,符合時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紀以來對人民期待的回應,從黨的根本大法上保障這一執政理念的貫徹落實,切實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切成果,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
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隨著實踐的深入而不斷深化,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實現,這一進程在黨章的修訂中得以充分展示。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全面總結黨的執政經驗,提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等內容,由于仍需實踐檢驗,十二大黨章沒有出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經過改革開放十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十四大黨章增寫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進程,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正式寫入黨章,明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地位,第一次從綱領的高度,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中的指導地位;同時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寫入黨章,闡述了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治建設、祖國統一和對外開放等一系列問題,確立黨和國家今后的發展走向,展示出黨的執政軌跡。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首次使用了“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綱領,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的有機統一;提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涵、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建設等問題,這些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又一次深化。十五大黨章的修改,集中在一個重大問題上,就是在黨章總綱中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含義,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系統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等一系列基本問題。2002年,新世紀的第一部黨章對黨的性質作了全新表述,符合黨的歷史發展和現實狀況,有助于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三個代表”重要指導思想地位的確立,使黨的指導思想充滿了時代精神和時代特征,也賦予黨的性質、黨的宗旨、黨的任務鮮明的時代內涵和時代意義;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基本經驗的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經濟建設方面內容的增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明確、依法治國方略的進一步發展、統一戰線理論的豐富,都是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探索和高度概括。十七大黨章凝聚了十六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總綱中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總體布局的詳細闡述,有利于堅持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把握和貫徹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方針政策和工作要求。十八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深刻闡明了三者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水平,是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黨章修訂中更加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1]選編組.中國共產黨章程匯編(從一大到十六大)[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高淑英.黨的章程如何修改[N].北京青年報,2012-11-12.
[4]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葉篤初.中國共產黨黨章史略[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6]葉篤初.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黨章研究[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8.
[7]王金玲.中國共產黨黨章發展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