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哲
(吉林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130017)
國外學者Krugger是給出政治關聯的定義的第一人,在“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一文中,他認為,所謂的政治關聯,就是企業與政府之間形成的一種長久密切的關系,通過這種關系,企業可以較低成本獲得較大利益。[1]他是最早對政治關聯與企業之間關系進行研究的學者,起初并沒有獲得其他學者對此研究的重視。后來隨著Laporta等學者將政治關聯作為公司治理外部變量的深入研究,對政治關聯的研究越來越多,迄今并未形成精確統一的定義。[2]Roberts認為,與參議員有一定利益關系即為政治關聯。[3]Johnson和Mitton指出,一旦一國首相、副首相以及財政部長與某企業的高層主管人員或者公司大股東有密切的聯系,那么就可以說該企業存在政治關聯。[4]Faccio在研究中則發現,如果公司的大股東或者董事會成員與政府高級官員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甚至他們本身就是政府高官,那么可以得出該公司存在政治關聯的結論。[5]Goldman等學者認為,判斷某公司是否存在政治關聯,可以觀察該公司董事會是否曾擔任中央情報局負責人或者眾議員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等。[6]國外學者把我國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圍繞我國公司的政治關聯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Li、Su&Chen在其相關研究中指出,如果中國某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曾就職于政府部門或本身為人大代表,那么就可以說該企業是存在政治關聯的。[7]Wong認為,在香港,如果選舉委員會成員里包含某公司的董事、高管或股東,那么這家公司是有政治聯系的。[8]
國內學者的觀點與Chen、Wong等的觀點類似。張建軍和張志學發現,中國公司雇傭現任或者前任政府官員即為政治關聯。[9]而學者潘洪波等則通過判斷某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或者公司總經理是否就任或曾就任于政府機構部門來判定該企業是否存在政治關聯。[10]學者吳文峰是從企業與政府的關系角度對政治關聯的概念展開研究的,他認為這種關系是隱形的,既可以存在于公司與政府機構之間,也可能存在于公司與某個政府官員之間。[11]具體體現為公司的董事以及高層管理人員曾在政府部門就職,也體現出一種通過選舉等途徑獲得的政治關系,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如果政府以持有公司股份的方式與企業建立聯系并不屬于政治關聯。國內另外兩名學者王利平和高偉指出,中國企業的政治關聯的表現形式是該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或者企業大股東曾就任于政府部門或因人脈網絡與政府建立了緊密聯系等。[12]
就目前政治關聯的研究現狀來看,由于政治關聯本身存在不易觀察、難量化的特點,對政治關聯不僅沒有一致的定義,而且其度量方法也因學者對其研究的角度不同而不同。筆者分析,以往學者對政治關聯的研究發現,國外學者大多是采用的虛擬變量法。[5]具體的說就是,假如公司的控股股東(至少擁有10%投票權)或高層管理人員(董事長或CEO)曾有或現有政府經歷,則政治關聯取1,否則取0。由于該方法本身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而且操作企業更加簡單易懂,所以我國學者在研究中也使用了此方法。[13][14]但由于此種方法得出的度量結果是絕對數,不能為不同企業的政治關聯強度的對比提供相關依據。
為了突出強度差異,國內很多學者運用賦值法,[15]是依據高層管理人員或絕對控股股東的政治經歷身份級別賦予相應的分值,分值隨級別增高。此外,國內學者通過計算該企業高層或者董事會成員中具有政治聯系的人數比例來衡量該企業所具有的政治關聯的強弱。[16]
國內外研究發現,政治關聯對企業績效具有正面的影響。Roberts[3]研究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影響依據美參議員Henry Jackson突然死亡一事,研究指出,政府官員在就任、卸任或者離世時,企業價值(企業股價)會很明顯受到波動。Fisman[17]針對印尼總統蘇哈托政治集團相關聯的企業的研究,Johnson和Mitton[4]根據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對馬來西亞企業的探究均指出,政治關聯的企業具有更好的績效表現。Faccio[5]系統研究了跨國數據樣本后指出,政治聯系可以顯著提高企業的價值,這一種相對非政治關聯的企業的優勢體現在較高的融資效率和市場占有率,較低的稅率和市場管制。Goldman等[6]研究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根據1996~2000年S&P500的公司樣本,每當人們對企業價值的期望上升時,企業股票的市場收益通常都是積極的,反之亦同。Niessen和Ruenzi[18]以德國企業為樣本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有政治關聯的企業績效(包括以會計為基準的績效),都明顯要高于非政治關聯企業。Ferguson和Voth[19]基于1939年德國752家上市公司的樣本(這其中與納粹黨建立政治關聯的有119家公司),研究表明與納粹黨有政治關聯的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比無關聯的公司要高出5%~8%,并且促使股價升高的原因是德國納粹黨勢力的提高。積極實施政治戰略的企業能夠規避政府的管制,更有效的保護自身利益。[9]例如Luo[20](P79-105)的研究指出,企業和政府官員的聯系能夠顯著提升銷售的增長量。國內一些學者從不同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實證支持。鄧新明[21]以我國2002~2005年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民營企業為樣本進行了政治關聯對企業績效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政治關聯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曾萍、鄧騰智[22]對國內有關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關系的33篇文獻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政治關聯對企業的價值和某些財務績效指標都有高于總體水平的正面影響。
一些研究表明,政治關聯對企業績效也產生負面影響。Shleifer和Vishny[23]提出,現金流的私人所有權與現金流的國家所有權在配置資源的效率方面有差異,當前者效率大于后者效率時,現金流的私人所有權更博得政治家們的青睞。所以政治家們就可以通過這些形式達到最終的目的:受賄;提供資源;允許私人更多的雇傭員工,從而提升就業率等等。Chen等[7]對CEO政治關聯對IPO影響的研究中發現,CEO政治關聯不一定能提升企業績效,因為對一些失業率以及財政赤字高的地區而言,CEO政治關聯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實現政治目標。Boubakpi[24]等在研究中發現,政治關聯企業的企業績效水平指標要低于非政治關聯企業。如下的數據就充分證明了這一觀點:非政治關聯企業的銷售回報率(ROS)、總資產報酬率(ROA)和凈資產報酬率(ROE)的均值分別為6.36%、2.43%和4.86%,都顯著高于政治關聯企業對應的1.82%、0.85%和-1.56%。Aggarwal等[25]的研究發現,公司因治理結構差會進行更多的政治捐獻,導致更差的公司績效;公司的政治捐獻與公司未來股票收益率負相關。
我國企業的政治行為往往是受到否定的,因為有些學者將企業的政治行為定義為一種非生產性行為。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將其用于非生產用途必對企業的經營效率造成不利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績效。[26]國內學者鄧建平、曾勇[27]收集分析了我國上市民營企業在2002~2006年期間的相關數據,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民營企業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存在一定的關系,民營企業、實際控制者的政治關聯都與企業的經營效率是負相關的關系。但隨著政府干預程度的降低和法律保持程度的提高,這種負面影響有所減弱。
我們回顧文獻時發現,目前大多數文獻是探究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政治關聯對企業績效最終有著什么樣的影響,到目前并沒有一致的定義及標準的度量方法。政治關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并不能僅用單純的結論來回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獻的多種不同的視角來審視當前的理論,進而對政治關聯的研究進行拓展。因此,上述有關研究對政治關聯影響企業績效至少具有如下幾點啟示:(1)加強對跨國企業的研究。目前關于政治關聯研究的文獻均是以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為研究基準,但是這些文獻并不能反映政治關聯企業的全部特點,所以增加對跨國企業的研究,會有效彌補現有文獻的一些空白。對于跨國企業來說,如果不能與中國各地政府建立良好的溝通,這個企業在中國的運營就會發生障礙。(2)對政治關聯的企業實行量化。現有的研究只是對企業是否具有政治關聯進行了區分,而有關政治關聯的強度等方面的研究并不關注,同時也不關注公司不同層次的政治關聯與個人政治關聯之間的差異性。
[1]Krueger A 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3).
[2]L A Porta R,Lopez S,Shleifer A.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2).
[3]Roberts B.A Dead Senator Tells No Lies:Senior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ederal Benefits[J].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90,(1).
[4]Johnson S,Mitton T.Cronyism and Capital Controls :Evidence from Malaysi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2).
[5]Faccio,M.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1).
[6]Goldman E.,Rocholl J.and So J..Do politically Connected Boards Affect Firm Valu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6).
[7]Chen C.,Li Z.and Su X..Rent Seeking Incentives,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Listed Family Firms in China[R].Working Paper,2005.
[8]Wong,S.H.W.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of Hong kong[J].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2010,(10).
[9]張建軍,張志學.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政治戰略[J].管理世界,2005,(7).
[10]潘洪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預、政治關聯與地方國有企業并購[J].經濟研究,2008,(4).
[11]吳文鋒,吳沖鋒,劉曉薇.中國民營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與公司價值[J].經濟研究,2008,(7).
[12]王利平,高偉.民營企業政治關聯:一個多視角的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12).
[13]余明桂,潘洪波.政治關系、制度環境與民營企業銀行貸款[J].管理世界,2008,(8).
[14]胡永平,張宗益.高管的政治關聯與公司績效——基于國有電力生產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6).
[15]羅黨論,劉曉龍.政治關系、進入壁壘與企業績效——來自中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09,(5).
[16]李維安,邱艾超.民營企業治理轉型、政治聯系與公司績效[J].管理科學,2010,(8).
[17]Fisman R.Estimating 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4).
[18]Niessen A.,Ruenzi,S..Political Connectedness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Germany[M].University of Cologne Working Paper,2007.
[19]Voth,H.J.,T.Ferguson.Betting on Hitler: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 in Nazi German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123(1).
[20]Luo Y.Guanxi and Business[M].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ress,2000.
[21]鄧新明.我國民營企業政治關聯、多元化戰略與公司績效[J].南開管理評論,2011,(4).
[22]曾萍,鄧騰智.政治關聯與企業績效關系的 Meta分析[J].管理學報,2012,(11).
[23]Shleifer,A.,R.W.Vishny.The Grabbing Hand:Government Pathologies and Their Cure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4]Boubakpi,M.,J.C.Cosset,and W.Saffar.Political Connections of Newly Privatized Firm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8,14(5).
[25]Aggarwal,R.K.,Meschke,F.,and Wang,T.Corporate Political Contribution:Investment or Agency?[R].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7.
[26]張維迎.企業尋找政府支持的收益成本分析[J].新西部,2001,(8).
[27]鄧建平,曾勇.政治關聯能改善民營企業的經營績效嗎[J].中國工業經濟,200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