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巍 丁 寧
(1.長春工業大學 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2.吉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汽車產業開發區辦事處,吉林 長春130012)
近年來,我國企業安全事故頻發,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雖然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企業對員工安全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但它們沒有形成完整的保障體系。由于企業對人身安全責任的缺失,并且大多法規是原則性規定,對企業強制力不夠,在企業認識不足和監管不力的情況下,容易造成企業的忽略和逃避。
從古至今,中國社會始終關注企業員工的安全責任問題,但進入經濟轉型期以后,我國的中小企業進入迅速發展階段,企業在追逐利潤之時,往往忽略了員工的人身安全保障。因公致殘事故頻發,各類事故產生,追根溯源,都是企業在經濟生產過程中,過度追求利潤、降低生產成本、忽略環境安全所造成的后果。
在改革開放前,企業員工安全責任是指企業不以經濟指標為主要方式對企業員工所承擔的各種安全責任的總稱。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不僅是生產單位,大多是由國家支配,承擔國家行政體系中的基礎環節,是政府職能向社會職能的一種延伸。從一定角度來看,大部分企業是國家控制的,并且可以管理社會事務的一種方式。由于建國初期,我國面臨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外部有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內部有國民黨殘余部隊的破壞,全國經濟處于全面崩潰的局面。為了挽救國家危機,我國當時制定了計劃經濟的政策,國家通過控制企業,不直接面對個人,為員工提供了“從朝陽到黃昏”的終身保障。[1]如果有員工在生產工作中發生意外事故的情況,單位對員工實行終生負責的制度。當時全國上下一條心,集體單位大鍋飯的思想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無論是領導還是員工享受的待遇基本相同,大部分企業是為國家建設服務的,不是以追逐利潤為主要目的,企業為每個員工終身負責,比如工傷治病、子女入學、住房分配等,全部由企業承擔責任。這樣一來,雖然當時的經濟和人民收入水平比較低下,但員工終身可以依靠單位,安定平穩的生存下去。
在改革開放后,企業員工安全責任是指企業以經濟指標為主要方式對企業員工所承擔的各種安全責任的總稱。隨著改革開放的序幕拉開,計劃經濟逐步向商品經濟轉變,國家的經濟政策逐步放寬,長期受壓抑的私有經濟的血液大量涌入國家經濟動脈,全國經濟發展上下一片火熱。隨著企業逐漸把追逐利益作為主要目標,開始忽略對員工安全的責任。由于經濟開放初期,新的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建立,各類公司管理制度相對落后,新興企業員工的保障體系沒有建立,因此對企業監督管理的約束力度缺乏,不少企業出現違規操作經營的現象,大量企業瘋狂追逐利潤,忽略企業的安全生產,各類生產事故出現,并且逐年增多。企業對員工的安全責任意識淡薄,大量員工成為機械化生產的工具,缺乏安全保障。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民營經濟不斷發展,企業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正在逐步完善。從國家層面來看,逐漸建立健全員工保障的法律法規體系;從企業層面來看,開始逐步推動企業關注員工工作環境、員工身體情況、員工安全保障等情況。但還是有大量企業安全意識淡薄,對人身安全責任認識不足,追利性本質使得企業在員工安全保障方面投入嚴重不足,企業安全生產制度缺失。同時,政府監管力度不夠,沒有形成長效機制,久而久之,企業忽視社會責任的現狀,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時期的轉型病。
安全事故的發生不僅給員工自身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企業自身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本文由轉型病切入,研究企業在追逐利潤時,與市場和政府之間相互博弈的關系,進而挖掘出企業的安全生產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所存在的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從三者之間相互影響、辯證統一角度出發,看待當下企業員工安全責任的現狀。
從社會學專業角度來看,政府是國家管理一切事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調控社會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繁榮發展的任務。我國政府從改革開放以后,正在逐步完善各項保障體系,重視企業員工安全體系的建構,逐年完善員工安全保障體系的法律法規。建國初期,我國相繼頒布了《憲法》、《勞動法》,其中將企業員工安全保障列為工作重點之一。陸續出臺的《公司法》也特別將員工保障的法律法規作為了突出方面,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服務保障關系,成為了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951年公布、1953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障條例》中,重點建構了員工生育、疾病、醫療、工傷、養老、死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保險制度,適用于各類企業的全部員工,是一部綜合性法律法規,對企業員工的安全保障起到了支撐作用。與此同時,政府還開展了一系列的調研,在研究法律法規的同時開展了關于員工安全責任的實踐研究,在一些地區明確制定了員工安全責任的管理辦法。政府嚴格監督落實企業員工安全責任的有關規定,將員工各項安全政策落到實處。
企業是對員工安全負責的主體,對員工安全負責的態度要始終貫穿企業日常工作中。在經濟轉型時期,一些企業重視企業員工的安全責任,能夠履行對員工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做到視員工如親人,爭取改善員工工作環境和提高安全保障,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我國有大部分企業對于員工安全責任的認識還不到位。根據每年的《中國企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來看,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經濟組成部分的企業在員工安全保障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根據經濟組成成分來看,我國大型央企在員工安全保障方面做出了率先垂范,在企業員工保障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為員工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針對特殊高風險的行業構建高風險職業意外保險體系,有效保障了一般意外險不能保障的群體。許多民營企業也立足于科學發展,加快創建環境友好型、安全生產型、資源節約型的保障體系。[2]對內部員工開展人文關懷,努力創建安全的工作環境,除了為員工提供常規性“五險一金”之外,還為員工建構意外醫療保險體系、高風險崗位津貼等。部分跨國企業一般都建立了常態化的員工安全保障體系,在中國公司內建立員工保障部門,通過該部門的維權,有效維護了員工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權益。
經過社會的發展,員工自身也逐漸增強了安全保障意識,也要求企業能夠履行對員工安全保障的責任行為,提高對企業安全制度的認知度。針對高風險職業,員工希望得到全面的人身意外保障,不希望到視員工安全不顧的企業中工作,更多的是希望身處于有法律、安全、醫療、經濟等方面保障的企業中工作,為企業的發展壯大而做出貢獻。
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開始騰飛的階段,優質的資源等吸引投資者,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但經濟發展的背后,各種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個別政府將招商引資與當地政府的政績、人員薪資待遇掛鉤。部分政府的主要領導擔任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責任人,在工作上有“一言堂”的現象,每年度的經濟指標下達給各級部門,嚴重影響了政府的正常運作。在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而政府直接影響招商引資,不免產生利用行政職權為個別企業“開道”的現象,這樣一來不僅影響政府職權,而且也降低了企業的準入門檻。在許多的地區以政府行為進行的活動中,企業紛紛為政府買單,而政府會降低對企業監管,有個別現象或者事件發生為企業瞞護、避短,暗地里滋生了企業違規、違法的現象,企業以推動當地經濟增長、提高就業率等理由要求政府降低監督和檢查,一旦企業發生員工安全事故,企業隱瞞事故真相,虛假上報,當地政府為了經濟大局考慮,從而放松了監管,導致政府權力尋租現象越演越烈。
在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中,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成為大部分企業都在探索的一個難題,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受全球經濟和市場競爭的影響,原本艱難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舉步維艱。由于我國經濟目前的發展現狀,與國外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市場存在著競爭機制殘缺和信息環境不完整等弊端,勢必會存在弱肉強食的惡性競爭,這就與我國追求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的目標背道而馳。由于市場的缺陷導致市場秩序的失靈,造成企業為了維持利潤降低成本的現象發生。部分企業在正常維持生產的前提下,把眼光放在了降低勞動成本上,因此在一定范圍內,壓縮員工的安全成本、保障成本、醫療成本等,甚至忽略了員工在工作的安全保障,從而達到維持利潤的目的。追根溯源,員工的安全保障和員工的醫療保障的責任主體是企業,但主體責任缺失勢必會產生問題。企業對員工的安全保障是將生產成本轉化為產品的價值,同時降低了企業經營風險,對企業長遠健康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員工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是企業利潤的源泉動力,員工的權益得到合理的保障是企業長久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法律已經明確規定了企業保障員工的義務,企業如果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保護企業的人力資源。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部分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下,忽視員工安全保障的現象時有發生,員工的安全問題主要是在工作當中涉及到中毒、觸電、機械傷害、高空墜落、車禍等,特別是一些高危職業的長期工作會引起員工的健康問題,甚至形成職業病。[3]一些企業為了保持利潤,在生產資料價格不變的環境下,壓榨員工的勞動成本。企業忽視國家的法律法規,忽視員工工作安全,對員工的安全保障方面投入不多,各項安全指標大大低于國家標準。近年來,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追根溯源,都是企業盲目的追逐經濟利益,逃避國家監管,忽視員工安全保障。企業的法律觀念低下,對員工的安全責任缺失,不重視員工的合法權益,長久下去,必會影響企業的發展。
重視企業員工的安全責任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政府應加強在企業員工安全方面的監督作用,充分調動民間組織的力量,為企業員工的安全保駕護航。首先,國家應建立健全職工保障體系,合理建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企業的員工保障制度,將各項保障制度進行完善。法律法規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全方位的保障制度可以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確保把企業的社會責任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上來。其次,建立一個全方位、常態化的監督體系,積極組織民間力量作為第三方機構,[4]進行信息調查和反饋,定期深入企業進行走訪,將集中、突出、重點問題進行上報,同時也監督政府從調查到解決問題的全部過程。政府建立長效機制,對企業員工的安全問題,進行垂直管理,對于問題嚴重的企業,直接深入企業進行檢查等。政府要對不同企業員工的安全狀況進行調查,從而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使企業高度認識到員工安全的重要性。政府還應建立各種激勵機制來鼓勵在員工保障方面工作突出的企業,同時也制定懲罰機制來防范企業在員工安全方面的不力作為。再次,我們應盡快彌補現有的法律漏洞,在《勞動保障法》、《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規中明確企業對員工的保障責任,做到落到實處,沒有死角,政府在加大執法力度的同時,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而推動企業與社會和諧、有序、健康的發展。
企業應重視保障員工安全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明確自身對員工應當履行的義務,不斷完善員工在工作、收入、醫療、住房、退休等各方面的保障體系,實現員工安全保障始終高于企業的經濟效益。[5]對于高風險的職業實行高保障制度,企業定期對生產環境和機械設備進行細致化檢查,企業內部進行獎罰機制,對于安全保障突出的部門進行獎賞并加大宣傳,對于有問題的地方及時督促整改,實行部門領導責任制,始終保持安全生產警鐘長鳴。企業的發展與經濟增長必須保證以員工安全生產為前提,向員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和全方面的保障體系是企業應盡的責任。同時,企業應把員工的健康安全視作企業發展的靈魂,在企業富裕的同時帶動員工的發展,創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實現人性化管理,在保障企業員工安全責任時,實現員工“理性無限”向“理性有限”的轉變,從“絕對主體”向“有限主體”的轉變,把原本以經濟增長為終極目標的觀念向“企業與員工同時健康穩定發展”的觀念轉變。
[1]李占峰.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1,(8).
[2]孔令軍.轉型時期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8.
[3]周國銀.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實施指南[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4]崔麗.當代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6).
[5]王新.淺議企業安全文化建設[J].甘肅科技縱橫,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