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唐 娜
(遼寧大學 歷史學院,遼寧 沈陽110036)
關于唐代的地域政治集團,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早已有所論及,其“關隴集團”、“關中本位”等概念的提出,對當今唐史研究仍舊意義深遠。他的《統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一文,論述了唐代初期以及武周前后,關隴、山東兩大政治集團勢力的消長,尤其論及武周代唐之后社會各個方面的變化時講到:“……當時山東、江左人民之中,有雖工于為文,但以不預關中團體之故,致遭摒棄者,亦因此政治變革之際會,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楊隋及唐初將相舊家之政權尊位遂不得不為新型階級所攘奪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僅為政治之變遷,實為社會之變革?!保?](P202)其后文又說道:“武周統治時期不久,玄復為唐,然其開始改變關中本位政策之趨勢,仍在繼續進行,迄至唐玄宗之世,遂完全破壞無遺。”[1](P202)于茲可見先生對武周代唐之意義的獨特見解。陳寅恪先生在論述唐代政治諸多問題時,地域政治集團的觀點時常嵌行文中,并得出不俗之結論。另一位唐史專家黃永年先生在談及唐代黨爭時,并不認同用關隴人和山東人的地域之爭以及世族地主與庶族地主的權力之爭來解釋此問題,“這些解釋都失之于求之過深,地域以及世族、庶族等問題,歷史研究工作者應該考慮的,但作為統治集團內部的黨爭,大多數還只是權力之爭,派系或小集團并非都按地域或世族、庶族來結合,不能用世族、庶族或地域來判斷一切,決定一切?!保?](P3)黃永年先生主要運用了主要人物本貫地域的排比量化方法,以此說明諸多黨爭實為權力爭斗,沒有明顯的地域、世族、庶族的分化這一特點。
而早在建國之前,嚴耕望先生亦敏感地覺察到了這一問題,嚴先生在其《治史三書》中說道:“(先生)一九四六至四七年間,開始研究唐史,搜尋史料,就已政治制度與人文地理兩方面兼顧。還因為要了解唐代南北人文之盛衰,士風之不同,對中央政治所發生的影響,而欲徹底解決中央政治人物的籍居問題;事雖失敗,卻因此寫成《唐仆尚丞郎表》一書。”[3](P127)從嚴老此話可以看出,人物地域籍居與中央政治的關系,亦是嚴老治史的一個重要方面。
據《舊唐書》列傳本貫可考的三品及三品以上權臣人物整合統計:高祖太宗朝,關隴地區(關中和隴右,大致今天的山西、陜西、甘肅一帶)51人,占總體比重的51%(共統計人數100人),山東地區(大致今天的河北、山東一帶)25人,占總體比重的25%,傳統的中原地區(大致今天河南省及其周邊一帶)14人,占總體的14%,江淮地區(今江蘇、安徽一帶)3人,荊楚地區(今湖北一帶)3人,江南地區(今長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南嶺以北地區)4人。其中關隴地區,雍州一州就有17人,無論相對于關隴地區,還是相對于總體而言,都占較大比重。在高祖、太宗朝的朝內高官中,關隴地區占據了不止半壁江山,可見,唐初在用人上還是以地緣上偏向本家的關隴人物為主,唐初政治權力的重心和基礎仍是李唐興起的關隴一帶。傳統史學觀點的“關中本位政策”在這一點上體現的尤為明顯。而形成這一現象也有其必然的原因:首先,李淵自晉陽起兵,其實力擴充首先來源于近地的關隴一帶,“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縣長吏、豪族弟兄,老幼相攜,來者如市。帝皆引見,親勞問,仍節級授官?!保?](P32)并且,李淵曾任太原留守,其手下的舊部老臣,如裴寂(蒲州桑泉人)、劉文靜(代居京兆之武功)、唐儉(并州晉陽人)、劉弘基(雍州池陽人)、武士貜(并州文水人)、屈突通(雍州長安人)、溫大雅(太原祁人)等等,無一不出身關中。開國元老很多都進爵封公,位居高品,成為權臣。其次,高祖太宗兩朝基本處于翦滅群雄、戎馬倥傯的打天下和擴天下階段,歷代王朝在創業征戰之際,武將必然會頗受重視。而地處西北的關隴一帶,自漢代起就有“山西出將”之說,舊秦地及其附屬一帶“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獵為先……涼州之畜為天下饒,保邊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馬為務”,[4](P1644-1645)歷代西北彪悍習武的風氣基本延續下來,嚴耕望在文中指出:“秦居西北,今陜甘地帶,馬最精良,民最悍勇,歷代國疆無西北即無強兵,此通人所知者?!保?](P93)因此,素有材力,善騎射的關隴將帥,自然成為唐初權臣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李靖(雍州三原人)、尉遲敬德(朔州善陽人)、薛萬徹(雍州咸陽人)、薛仁貴(絳州龍門人)、裴行儉(絳州聞喜人)、趙道興(甘州酒泉人)等等,都是戰功赫赫的唐初名將。再者,則是政治中心的地域影響。唐代的國都定于長安,一國之都,地位向來重要,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優先和重點發展,其周邊輻射地帶,如雍州、絳州、虢州等地區,也因其影響而物豐人眾。以雍州為例,其在高祖、太宗朝共有17位三品及三品以上的高官,這些高官中,既有文臣,也有武將,其文臣武將高官比例之高,也足以說明雍州州域之大,人口之多,文化發展,武風興盛,再加之地緣靠近京畿,所以權臣云集也就順理成章了。
權臣數量占總體比例第二位的是山東地區。太行山以西河北的中部和北部,為古燕趙之地,“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而“鐘、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懻忮,好氣為奸,自全晉時,已患其彪悍。”[5](P1656)可見,此地區亦尚武風,盛出武將,諸如侯君集(幽州三水人)、李君羨(洺州武安人)、蘇定方(冀州武邑人)、程務挺(洺州平恩人)等等都是這一帶的人。而齊魯之地,既有“山東雄猛,由來重氣,一顧之勢,至死不回”[6](P2891)的雄武重義的一面,又有“寬緩闊達,而智足”,[7](P3265)“俗好儒,備于禮”[7](P3266)的文質彬彬的一面,高祖、太宗兩朝,文如房玄齡(齊州臨淄人)、杜正倫(相州人),武如秦叔寶(齊州歷城人)、程知節(齊州東阿人)、段志玄(齊州臨淄人),文臣武將亦不在少數。而山東人物之所以能夠入朝為官,與李世民經略山東有重大關系。武德元年十二月,李世民拜太尉陜東道行臺尚書令,開始經略山東,先后擒竇建德,敗王世充,破劉黑闥,滅徐元朗。在這一期間,李世民積極招降和聚攏人才,壯大自己的力量,其“謀臣巨匠,并在麾下”[8](P2349)的局面也在這一期間形成。雖然太宗朝用人寬明,不拘一格地任用和提拔人才,但“以前的西北貴族在太宗時代已經失去了他們在朝廷的絕對優勢……高官的籍貫和地區性集團在制定政策時都沒有起到重要作用”[9](P202)這樣的說法,可能僅從筆者樣本統計的數據上還難以說明。
根據大略統計,武周朝前后三品及三品以上權臣,關隴地區30人,總體的38.96%(總體人數為77人),山東地區23人,占總體的29.87%,中原地區14人,占總體的18.18%,江淮地區5人,嶺南地區(指南嶺以南的福建、廣東一帶)、荊楚地區各1人,江南地區3人,其中位于關隴地區的京兆有9人之多。雖然在人數上,關隴地區依然最多,比山東地區多7人,但是從占總體比重來看,關隴地區卻由高祖、太宗朝的51%下降到了38.96%,下降了近13個百分點。而山東地區卻由高祖、太宗朝時的25%上升到29.87%,中原地區人數比重也有所增加。這就說明朝廷在用人上,關隴地區相對減少,山東地區相對增加了。如果不計京兆一地的9人,那么廣闊的關隴地區僅有21人,絕對人數上也不及山東地區??梢?,隨著開國元老的漸漸老去,以及朝廷用人態度和策略上的轉變,原本的“關中本位”的局面也逐漸被打破,關隴地區的權臣在占總體比重上已經喪失了優勢,且在權臣數量上的優勢也不再那么明顯。
武則天執政期間,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用人政策上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方面,打壓李唐宗室及舊臣。武則天為樹立自己的政治威信,利用嚴刑酷法、殺戮貶謫等手段迫害宗室舊臣,極大地破壞了原有的世族根基。“自是宗室諸王相繼誅死者,殆將盡矣,其子孫幼者咸配流嶺外,誅其親黨數百余家?!保?0](P119)這無疑是關隴世族勢力被削弱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扶持和提拔新興氏族、庶族階級。為與關隴舊勢力相抗衡,武則天非常重視培養新興地主階級,“她的庇護還擴大到科舉制度,武后一貫重科舉而輕靠各種特權進入官僚集團的方式”,[9](P309)她廣泛遴選人才,“詔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保?0](P117)而且武則天為了平衡地區選官比例,還實行了“南選”制度,這樣一來就打破了人才錄用集中于某一或某些區域的格局。其實,隨著大規模征戰的結束,天下穩定、社會各個方面大發展,原來的世庶族力量也順其自然地逐漸發生變化,“至是向百年,而諸姓至有興替”。[11](P4972)此外,相比高祖、太宗朝,武周時期戰爭較少,雖設有武舉,但是大部分人晉升仕途還是走的考取進士的路子,而僅就地域文風而言,山東自然勝于關隴。若無都城長安在關中,武周前后,山東地區的權臣數量和比重都超過了關隴地區。這樣的變化大致符合陳寅恪先生所講的武周之后關中本位政策開始改變的這一觀點,但從地區權臣的絕對數量上看,山東還是無法比肩關隴。而且在武周時盛行的酷吏政治中,羅織罪名而成為權臣的來俊臣(雍州萬年人)、侯思止(雍州醴泉人)、來子珣(雍州長安人)等等,也不乏關隴出身之人。所以說,武周前后,關隴地區政治重心的地位雖然有所下滑,但依舊占據優勢。
安史之亂及其前后大致包括玄宗、肅宗、代宗三朝,這期間爆發了關乎唐代命運轉折的安史之亂,加上隨之帶來的藩鎮割據,使得這一時期硝煙不斷,戰火連綿。統計這一時期三品及三品以上高官地域分布狀況:關隴地區21人,占總體的37.5%(樣本總人數56人),山東地區10人,占總體的17.9%,中原地區8人,占總體的14.3%,周邊、外族(包括高麗、突厥、鐵勒、百濟、靺鞨、安西等)15人,占總體的26.8%。另外,江淮1人,嶺南1人。統計發現,這一時期人數數量上占據首位的仍舊是關隴地區。論其原因:其一,還應是政治中心的影響,僅京兆即有11人,比山東、中原地區的人數都多。比較發現,除了唐初的高祖、太宗兩朝,雍州在權臣數量上獨占鰲頭之外,以后的兩個時期,均是近于京畿的京兆人數最多。這大概是因為建國之初,都城初定,正處在發展和建設中,尚未完全繁榮的原因吧。可見,都城的選定對附近地區的影響是何等的重要,其二,安史之亂后的玄、肅、代三朝,基本上被戰火籠罩,而這時關隴人驍健壯勇的優勢就會再次凸顯出來。所以,關隴地區權臣數量和比重上又一次占據了優勢。山東地區在這一時期無論是在權臣數量上還是占總體比重上都有所下降。在如此戰亂的年代,除了古燕趙的幽州一帶出現少數的將領之外,其他地區能征善戰的將帥之才著實難尋。且兵荒馬亂之際,統治者顧不上世庶地域之分,擇善戰者而任,于是邊將、蕃將這一新的勢力登上唐朝的政治舞臺。
所謂“邊將”,指地近胡域的邊塞地區出身的武將,如東北之遼東,西南之巴蜀等地區?!稗瑢ⅰ贝篌w指周邊外族出身的武將。玄宗之前,朝中的將帥中,邊將不多,蕃將也不受重用,“國家武德、貞觀以來,蕃將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忠孝有才略,亦不委大將之任,多以重臣領使以制之?!保?2](P3239)而自玄宗朝始,尤其是安史之亂之際,邊將、蕃將大比例地涌入朝廷,甚至占了當朝武將的主體。邊將、蕃將大批入朝,這在唐朝朝政用人史上,是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基本上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邊將、蕃將有較強的軍事能力。胡人少事產業,常奔徙于馬上,以畜肉乳奶為主食,經惡劣環境之錘煉,擁有強于其他地區人的勇力、膽識和體魄。這是邊將蕃將在諸多士卒中能夠脫穎而出,一躍成為主帥大將的自身和首要的原因。此外,“蕃將之所以被重視者,在其部落之組織及騎射之技術?!保?3](P375)“騎馬之技術本由胡人發明,其在軍隊中有偵察敵情及沖陷敵陣兩種最大功用。實兼今日飛機、坦克二者之效力,不僅騎兵運動迅速靈便,遠勝于步卒也……中國馬種不如胡馬優良……若騎射并論,自必師法胡人,改畜胡種之馬,且任胡人血統之人主持馬政。此必然之理,必致之勢?!保?3](P376)關于軍事組織,陳寅恪在后文給出了這樣的理由:“胡人小單位部落中,其酋長即父兄,任將領。其部將即子弟,任兵卒。即本為血胤之結合,故情誼相通,利害與共,這較一般漢人以將領空名,而統率素不親切之士卒者為優勝?!保?3](P376)因此,玄宗之所以任用蕃將,也是基于其自身素質、騎射技藝、軍事組織等多方面的權宜。其二,玄宗所任蕃將多為寒族胡人,①陳寅恪先生在《論唐代之蕃將與府兵》一文中所提出的觀點。無黨援之憂,且文人性懦,無身先士卒之勇?!埃ɡ盍指Γ﹪L奏曰:‘文士為將,怯當失石,不如用寒族、蕃將,蕃人善戰有勇,寒族既無黨援?!垡詾槿?,乃用思順代林甫領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將”。[12](P3240)這是從當權者避免朋黨的心理考慮,亦不無道理。其三,“內重外輕”的軍力布局。自玄宗設節度使職,唐朝軍力即漸漸向“輕內重外”的趨勢傾斜,安祿山能夠擁兵作亂,也正是其惡果。玄、肅、代三朝的軍隊主要集中于邊鎮,如任命于安史之亂之際的郭子儀、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等等,曾均是邊防鎮將,且在平亂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亦是這些邊將、蕃將。當然,中原山東地區的張巡、顏杲卿、顏真卿的守御之功,也起到了很大的牽制作用,而這些地區城池重鎮被叛軍輕易包圍,也證明了此時期“輕內”之甚。
綜上,由于邊將、蕃將能征善戰的本性,加上統治者以為其無朋黨之禍的心理,再加上“重外輕內”政策下邊防兵力的壯大,這使得邊將、蕃將必然會成為平定安史之亂中的主要戰力。憑借軍功進相封公成為這些邊將、蕃將成為當朝權臣的重要途徑。
從李唐創業到安史之亂前后,基本上可以認作是唐朝的前期,這一時期,政治權勢的地域性變化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體現,筆者大體將這一時期分為三個階段,綜合前文所述,大致說來:開國之初的高祖、太宗朝,政治權力的基礎和重心在唐興起的關隴地區,“關中本位”的色彩在這一階段尤為明顯,山東作為太宗曾經的經略之地,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武周前后,雖然關隴地區依舊是政治重心所在(絕對數量上而言),但其優勢不再那么明顯,其地位是下降的。而此時的山東地區政治地位開始上升,“關中本位”政策有所打破;到安史之亂前后,關隴地區的政治地位和優勢再次凸顯,而山東和中原地區的政治地位卻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而邊將、蕃將作為一支強有力的軍人力量登上這一階段的政治舞臺。
在影響和產生上述階段性變化的原因中,筆者尤其注意到了以下幾個要素。其一,京都,即政治中心的所在。數據顯示,除了創業之初的高祖太宗朝,其他階段京兆地區的權臣人數都遙遙領先于其他州郡。無論哪朝哪代,政治中心的選址,都會極大地影響到整個國家政治權力的地域分布。其二,和平與戰亂的時代環境。由于各個地區文風、武風,政教風俗的殊異,朝廷用人在和平與戰亂的不同時期亦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和平為主,戰亂較少的年代,文治為主,用人上文盛的地區為先;反之,則武盛的地區占優。其三,邊將蕃將的興起。安史之亂之際,這一勢力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安史之亂及其以后唐朝的政治地域格局,而其之所以興起,亦有其自身和外部的多方面原因。
[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黃永年.唐史十二講[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嚴耕望.治史三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4]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班固.漢書(卷28)[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舊唐書(卷89)[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史記(卷129)[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舊唐書(卷60)[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0]舊唐書(卷6)[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舊唐書(卷189)[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舊唐書(卷106)[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3]陳寅恪.陳寅恪史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