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每一回破繭成蝶靠的都是創新,創新不單是技術創新,更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中國30多年來本身就是規模宏大的創新行動,今后創新發展的巨大潛能依然蘊藏在體制改革之中。我們將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力爭用兩年時間完成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5年任務,釋放市場的潛能和發展的動力。如果說簡政放權是先手棋,那么制度建設就是連環炮。
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會繼續側重于綜合性目標,尤其是保持就業增長和商品價格穩定。中國并不會因為任何一個經濟指標而對其經濟政策大修大改。中國為抗擊全球金融危機而祭出的刺激措施已經支持經濟增長,但相關措施也導致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和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擴大等其他問題。
今年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展良好,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存在一些問題。有的省份到現在資金還沒有完全落實,一些項目還沒有開工;一些地方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出現部分閑置;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的規劃設計、使用功能、質量存在問題;公租房運行體制、機制尚不完善。對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將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預算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公共財政預算收支中的績效管理要求,為中國預算體制由傳統預算向績效預算轉型奠定了堅實的法理基礎。預算績效管理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預算管理模式。它要求在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的全過程中,更加關注預算資金的產出和結果,促使政府部門花盡量少的資金、辦盡量多的實事,向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使政府行為更加規范、高效。當前預算制度改革的框架和重點已確立,重點是要“建立透明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強預算執行管理、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和全面規范稅收優惠政策”,而預算績效管理將貫穿于上述重點改革的全過程。
去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3.73%,超過了一半。當前亟須找到一條健康、可持續的城鎮化道路,妥善解決城鎮化中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為妥善解決城鎮化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找到一條健康的、可持續的城鎮化道路迫在眉睫。中國正在研究2020年后氣候變化的應對目標,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爭取二氧化碳排放盡可能早地達到峰值。
有觀點認為,利率市場化最大的障礙是中國人民銀行還控制著存款利率上限。事實上,目前利率市場化存在的問題表現在四個方面:央行仍在公布存款、貸款基準利率,有名義的存貸款利差;央行對存款利率浮動的幅度還有限制;央行尚未確定政策目標利率;中國尚未形成完整的無風險收益率曲線。應進一步創造利率市場化的制度環境:健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促進銀行基準利率的形成;發展銀行同業存單,通過同業存單公布的利率和買賣的利率,形成在市場自律基礎上形成的利率,培育政策目標利率;完善國債期限結構,發展國債期貨市場,完善無風險收益率形成機制,構建無風險收益曲線;深化國有企業和商業銀行的改革,強化市場主體行為約束;讓所有風險顯性化,讓商業銀行作為市場主體真正地按照市場規則運用信貸資金,提高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我國目前仍處于“三期疊加”,銀行不良率很可能進一步上升,風險溢價和銀行經營行為也具有相當的順周期性。企業、居民存款通過理財、基于互聯網的貨幣市場基金等方式與金融機構存款之間頻繁轉換,客觀上形成了抬升銀行融資成本的壓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十條措施出臺后,各部門都在努力落實,會取得一些效果。但由于導致融資成本上升和下降的因素同時存 在,因此社會融資成本未必能在短期內 大幅下降,對此應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