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東梅
“奇觀”一詞來源于拉丁文specere,指被展現出來的可以觀察到的客觀景觀,也指主體性、有意識的表演和作秀。“奇觀”一詞引入媒體領域要追溯到上世紀,美國著名的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提出“媒體奇觀”的概念,掀起了學者對電視奇觀化研究的熱潮。“媒體奇觀”指那些能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并將當代社會中的沖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它包括媒體制造的各種豪華場面、體育比賽、政治事件等。奇觀化可謂是中國電視發展的趨勢之一:一方面,電視奇觀化滿足了電視觀眾的收視需要,能有效規避因為大眾文化的興起帶來的諸多弊端;另一方面,電視奇觀化是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產物,它使得主流意識形態能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影響、感染電視觀眾。
隨著電視行業的發展,真人秀這種舶來品儼然成為今天中國熒屏上的收視寵兒。真人秀作為中國綜藝節目的重要支撐力量,自引入中國以來,通過本土化的改造和內容形式方面的創新,相繼出現了全民選秀、婚戀交友、親子互動、科學競技等各種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掀起一陣新的電視浪潮,真人秀節目在發展、演進過程中不斷制造著媒體奇觀化現象。
“真人秀是對志愿者在規定情境中,為了預先給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規則所進行的競爭行為的真實記錄與藝術加工的一種電視娛樂節目形態。”真人秀節目在節目題材、視聽效果、人物設置三個方面表現出了奇觀化。
隨著真人秀節目形態的引進,相對保守的中國電視行業有了更多施展電視工作者智慧和才能的空間以湖南衛視為主導的各大衛視開始對真人秀這種節目形態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和提升,在題材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勢。2005年湖南衛視紅極一時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通過“拉網式”海選和極具刺激震撼的比賽環節,制造了一場“真人秀”的視覺盛宴。《超級女聲》成為全民選秀成功的典范。2010年江蘇衛視橫空出世的婚戀交友類節目《非誠勿擾》以其靚麗的24位女嘉賓,個性的男嘉賓和主持人,絢麗的舞臺背景和奪目的場景設計,震撼力十足的現場音樂等,使婚戀、交友本來再普通不過的事,在媒體大量介入的情況下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形成媒體奇觀。2012年浙江衛視傾情打造的大型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以個性化的主持人,權威并且充滿人文關懷的五位導師評委,形象各異、音質不同、故事震撼的參賽選手,使節目成為引領真人秀節目的新先鋒,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和好評。2013年野外綜藝《爸爸去哪兒》成為中國首檔親子互動真人秀節目的典型范例,全國上下掀起育兒、父職參與、親子互動等熱議話題。2014年可謂是真人秀“元年”:歌唱類比賽《我是歌手2》熱播,鄧紫琪一夜成名;親子互動節目跟風呈現,明星家庭生活成為收視奇觀;國內首檔科學勵志真人秀《最強大腦》收視長虹,讓科學在中國電視熒屏開始流行起來;國內首檔明星姐弟自助遠行真人秀《花兒與少年》,旅途過程中的人多事雜、狀況百出,也讓節目有了更多的看點。
我國在對真人秀進行探索和本土化改造的過程中,不斷拓寬真人秀節目的表現領域,現實生活中的婚戀、游戲、旅行等話題都被作為真人秀節目表現的對象和內容,“在現代生產條件蔓延的社會中,其整個的生活都表現為一種巨大的奇觀聚集。曾經直接地存在的所有一切,現在都變成了純粹的表征”。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與前面時代相區別的‘世界圖像時代’。”電視追求神奇、新奇的視覺效果。觀眾看電視不僅可以從古看到今,甚至還可以“預見”未來,神奇的視覺效果讓觀眾如癡如醉。例如國內首檔科學勵志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這檔節目打著“讓科學流行起來”的口號,在娛樂至死的電視節目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具科技含量和人文關懷的“高大上”節目。節目在視覺語言、場景布置、人物造型、節目拍攝、剪輯、制作等方面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試圖創造一種視覺奇觀體驗。節目最值得一提的是舞臺道具的視覺沖擊:3D版的《清明上河圖》中每個人物和動物的表情和動作都展現得淋漓盡致;5000個魔方,35個魔方達人連續5天完成的魔方墻,頗具震撼力;節目組花費3個月在全國7個省市找到的101只斑點狗等道具,讓電視觀眾在驚嘆節目組的盡心竭力和追求完美細節的同時,也在享受著一場視覺帶來的奇觀。
另外,電視真人秀節目也運用音樂和音效效果以及刺激性的語言創造了真人秀節目的聽覺奇觀。《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我是歌手2》等節目都是以歌唱為主要表現方式,聲音、音樂是節目嘉賓展現個人魅力、傳遞情感的媒介和途徑,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各具特色的人物逐漸以音樂作為個人標簽,或歡快或高亢或低沉。在節目音效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當屬《非誠勿擾》,節目在各個環節都精心準備了代表性音樂,如男女嘉賓的出場、男女嘉賓牽手成功環節、男嘉賓失敗退場環節,這些環節的音樂將情感演繹得更為戲劇化。隨著《非誠勿擾》節目的熱播,作為渲染節目氣氛、增加戲劇沖突的音樂也成為電視觀眾津津樂道的對象。電視真人秀節目為觀眾準備了一場視聽奇觀。
真、人、秀是真人秀節目的三個關鍵要素。作為真人秀節目的中心——人,是戲劇化沖突的集中體現,也是節目吸引觀眾注意的部分。真人秀節目的吸引力在于通過真人的演繹,可以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節目的娛樂性也因為有了真實的基礎而顯得更貼近人心。所謂的“真人”又不同于現實生活中完全本真的狀態,真人秀節目側重于人物的故事化和個性化展示,在節目規定的規則和情境下讓人物充滿了傳奇色彩。《花兒與少年》是一檔致力于自助遠行的明星真人秀節目,節目四女兩男的搭配,包容的大姐、豪爽的二姐、優雅的三姐、賢惠的四姐、古靈精怪的五姐、一意孤行的導游、憨態可掬的會計,不同個性的人物在節目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七個年齡、層次、個性不同的嘉賓在節目中如何磨合各方關系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爸爸去哪兒》是國內首檔親子互動戶外真人秀節目,節目不僅為觀眾展現了五位不同的萌娃星爸,更展示了五種不同的親子相處方式,觀眾在這個節目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窺視欲的滿足,也讀到了育兒、親子相處、做飯方面的“活教材”。
真人秀節目真實與虛構相結合的人物奇觀滿足了觀眾的窺視欲和好奇心,成為當前最受歡迎的節目類型之一,也是電視臺在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中的必然選擇。電視真人秀節目奇觀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電視自誕生之日起就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重要裝置,而電視的奇觀化是電視解構和建構國家意識形態的手段和工具。電視節目只有吸引觀眾的注意,才能達到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目的,沒有一定數量的電視觀眾,電視的宣傳效果就無從談起。奇觀化是吸引觀眾注意的一種方式方法。在觀看過程中,電視觀眾由于主體意識的放松而淪為單向度信息的接受者,并且就此被電視奇觀影響甚至控制。真人秀節目是電視領域最容易進行奇觀化改造的部分,也是觀眾最容易放松警惕的環節,因此真人秀節目的奇觀化越發明顯和突出。
以往電視是進行宣傳說教的傳聲筒,如今大家在消費社會觀看電視不再僅僅停留在獲得知識、接受教育那么高端的層面上,巨大的生活、工作壓力使電視觀眾極力尋找一個可以釋放、宣泄情緒,娛樂心情的媒介,電視尤其是真人秀節目在這種社會需求中應運而生,不斷滿足大眾心理、文化方面的消費需求。因此,真人秀節目開始注重奇觀化的呈現和表達,以期吸引更多的電視觀眾。
在傳播學中,受眾作為群眾中的個體,受到人際傳播和社會聯系的影響,會按照現時與自身的習慣有意識地選擇信息。對于媒介傳遞的信息,他們會具有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的心理。在觀眾信息選擇過程中,更傾向于選擇一些易于理解、方便接受、新鮮及時的信息。電視真人秀節目采用奇觀化的表現手段,節目整個過程充滿懸念、沖突,節目中人物的設置、空間的設計、節目的拍攝和后期制作,都能給觀眾帶來更加直觀的體驗,從而產生更深刻的心理期待。
為了迎合觀眾、提高收視率,電視節目越來越注重娛樂化和快餐性,這使得奇觀化容易造成電視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節目的虛假繁榮。人們在享受電視奇觀帶來的審美快感的同時,逐漸失去分析和辨別節目好壞的能力,越發的麻木會使觀眾失去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關注。因此奇觀化背后所隱藏的一些弊端不容小覷。
奇觀化不要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把握奇觀本質是關鍵。奇觀化要體現當代主流價值觀,能引導觀眾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不應該是僅僅追求視覺刺激和敘事獵奇的嘩眾取寵。“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這樣的“奇”并不是奇觀,更不值得電視以此來標榜或者炒作。如何讓電視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節目真正實現奇觀化:既能滿足觀眾娛樂的需要,又能潛移默化的向觀眾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是電視節目應該考慮的問題。
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增強節目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電視節目不應一味迎合受眾,也不能為了收視率而失去底線。電視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節目要不斷提高節目的文化內涵,多表現真善美,少以假惡丑來嘩眾取寵,宣揚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實現電視教育性和公益性的雙重屬性。例如《最強大腦》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它沒有極力表現“科學”的酷炫,而是在每一個平常人甚至是殘疾人身上,挖掘他們科學的閃光點甚至是超人的技能。在殘疾人“中國雨人”周瑋身上,節目將人文關懷發揮到了極致,節目給了周瑋一個展示自己超強大腦的舞臺,節目評委和制作方給予周瑋最人性化的關懷,這種直指人心的溫情甚至比科學的炫酷表演更具感染力和教育意義,瞬間提升了節目的檔次。
2.注重本土化改造,提高原創能力。真人秀節目在中國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真正中國原創的節目少之又少。無論是轟動一時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還是《最強大腦》,都是購買國外版權進行本土化改造的產物,甚至《中國好聲音》的轉椅都是直接購買國外的,這種死板的拿來主義實在有損我們電視界的聲譽。綜觀中國真人秀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引起轟動效應的節目基本都是國外版權,照搬或者部分復制,可以帶來電視領域一時的繁榮,但是無法激發中國電視持久的活力。因此,奇觀化的真正實現需要原創節目。
奇觀化是一種影響真人秀節目的制作理念,是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表達,是一種符合文化現狀和發展規律的文化形態。奇觀化作為電視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節目的發展傾向之一,應該立足于電視本體,在人物設置、場景選擇、視聽呈現等方面進行適度的發揮,以期真人秀節目有更廣的表現空間。
[1]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M].史安斌(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孫保國.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形態學[M].新華出版社,2009.
[3]雅克·拉康,讓·鮑德里亞等著,吳瓊編.視覺文化的奇觀[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上海三聯書店,1996.
[5胡正榮,段鵬,張磊.傳播學總論(第2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