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愛華
最近的馬航事件中,主流媒體的官方微博表現得太過煽情,滿紙滿屏都是“等你回家”,其實是對家屬的二次傷害,這一現象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網絡已成為人民獲取新聞的首選媒體,網民通過新聞網站門戶和手機客戶端獲取新聞信息。雖然我們能從網絡媒體快速便捷地獲取我們需要的信息,但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現在很多主流網絡媒體上發表了大量的以兇殺、色情、暴力等為題材的新聞,煽情化傾向非常嚴重。因此,筆者通過對網絡新聞煽情化現象進行分析,總結出煽情新聞的特征和問題,并提出可行的應對策略。
煽情,廣而言之,是激發讀者的感情。而通常意義上的煽情新聞,則是指夸大的犯罪新聞、丑聞及災禍報道,在感情上引起一般讀者的不健全的反應。
在我國,新浪、網易、搜狐、騰訊四大新聞門戶網站,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而且這些網站的新聞煽情化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本文試圖對網絡新聞煽情化進行總結,從而得出其共有特征,煽情新聞有以下幾方面表現:
第一,在新聞來源上,因為四大門戶網站不具有采訪權,所以它們的新聞內容一般而言有兩個來源:直接轉載傳統媒體和其他網絡媒體;從論壇、博客、微博中挑選熱門話題進行編輯整合。由于網民的新聞專業素質良莠不齊,不僅事實的真實性令人懷疑,而且經常出現捕風捉影,嚴重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第二,在內容選擇上,煽情化的網絡新聞的內容相對比較固定,筆者在四大門戶網站發現首頁很多的新聞內容都包含如色情、暴力、兇殺和欺詐等元素,配以勁爆的標題和大尺度圖片,想讓人不注意都難。
第三,在表達手法上,網絡新聞常常綜合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用來渲染、放大新聞事實,吸引注意力。特別是標題黨,追求題目的標新立異,如《李天一他媽逼太緊,律師不干了》、《男子因小三提分手自殺身亡,其妻訴小三索賠30萬》。
第四,在版面設計上,將煽情新聞夸張處理,放置在顯眼位置。網絡新聞的特殊之處在于其要通過點擊量來反映新聞的受關注程度,為了獲取瀏覽量,門戶網站在網頁編排上也花費了很大的心思。比如在一些重大事故現場的報道中,網站喜歡采用一些鮮血淋漓的圖片來吸引一些漫無目的的訪客。
“注意力經濟”由邁克爾·戈德海伯于1997年提出。從他對該領域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當前社會信息膨脹爆炸,信息儲備量極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信息是泛濫的,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更是加快了信息泛濫化的步伐。伴隨著有用信息出現的還有過剩信息,相對于過剩信息來說,人們的注意力就成為唯一的稀缺資源。所以,如何吸引支配人們的注意力,如何利用注意力來獲取實際的經濟利益,成為經濟學家們攻克的新課題。
傳媒經濟本質上是注意力經濟。在“點擊率為王”的法則下,網站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一些網站、論壇、社區為了吸引眼球,有意識地走娛樂化路線,更有甚者,走色情化路線、專攻“下三路”、以臍下三寸為重點的低級煽情小報路線。
新聞媒體經濟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注意力經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與蓬勃發展,媒體也逐漸打開大門,以市場為導向,逐漸向企業的發展模式靠攏。媒體的商業化進程從一方面來說大大調動了媒體人的積極性,更加敢想敢干,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利潤率對媒體人的吸引程度也擴大化了。“唯收視率論”、“唯點擊率論”的產生使許多媒體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淪陷,置自己的社會責任于不顧。
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人們對文化形態的需求也是多樣的。從“使用與滿足理論”來看,受眾根據自身所處的社群和人格結構,對自己生活閱歷和經驗相關的信息內容產生更多期待。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受眾追求“快餐式”的文化消費,讀書看報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人們每天被各種各樣的信息所圍繞,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心靈缺乏歸屬感。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似乎留給我們深刻反思的時間并不多,所以受眾們只能在沉悶、單調、無聊的生活中尋求一種輕快并帶有刺激性的視聽體驗,煽情新聞無疑是一種低成本而又快捷的刺激方式。
為了生存,各大媒體之間正進行著激烈的競爭。為了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媒體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在媒體內部建立完善的政策、機制并擁有人才、資本以及技術顯得尤為重要,許多網絡媒體在這方面天生不足,他們技術難度小,低成本以求在市場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才能獲得生存。因此,煽情性新聞具備導致脫離社會發展實際的不正常競爭畸形產物特征。
網絡新聞媒體不同于傳統新聞媒體。網絡新聞不僅要受互聯網的法治監管,而且還要受傳統新聞法規的監管。我國互聯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目前還亟待完善,有許多網絡媒體正是利用相關法律法規的不足來大肆進行渲染、炒作,散播煽情新聞。同時,相關法律部門的執法手段和力度都有待加強,相應的監測、調查、取證手段從目前來說還要進一步完善。我國也并沒有針對新聞進行專門的立法,對一些謠言和煽情新聞的監管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是需要一個權威的法律體系進行約束。
泛濫的煽情新聞報道雖然能暫時給受眾帶來片刻的麻醉與歡愉,但是對網絡媒體的公信力來說并無益處。媒體公信力對一家媒體來說至關重要,它能夠幫助媒體贏得受眾的關注,并且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媒體塑造自身的正面形象有百利而無一害。部分網絡媒體并沒有承擔其自身的社會責任,發布包括血腥、暴力和色情相關的內容,導致受眾對其信任度下降。大眾媒介發布的信息應當是通俗但不庸俗的,過分世俗和市井的新聞大量發表,并不會給媒體形象加分,相反還會造成精英受眾的流失,降低了自身媒體格調。正如前文提到的,網絡媒體的大部分收入來源于廣告,廣告商在投放廣告時會選擇符合其品牌格調的平臺進行廣告播出,大量刊登煽情新聞的媒體會被高端產品廣告商拋棄。
首先,煽情化新聞侵犯了受眾的知情權。大眾傳媒具有監測環境功能,當大量的網絡媒體報道暴力色情相關的兇殺案件,會增加受眾的社會恐慌和不確定心理。受眾的知情權和媒體告知功能是相對應的,公民應實際享有的信息接受權、要求政府公開信息的請求權和要求新聞媒介進行客觀公正報道的參與權等。其次,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但是網絡媒體用一種暴力、懸念、血腥和性的方式去報道新聞,反而助長了受眾的低級趣味,使受眾對這些現象麻木,可以說這是一種不為人們明察的“麻醉劑”。最后,網絡新聞的煽情會誤導受眾的價值判斷,讓人的價值觀產生偏差。煽情新聞的危害在于受眾長期潛移默化地接受這樣的新聞,會使他的價值判斷出現錯誤。尤其是對于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容易誘發其犯罪,進而影響社會穩定。
現階段政府和互聯網相關管理部門處于一個比較被動的處境,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網絡信息的煽情化。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意識到,網絡作為一個向外發散信息的媒介,應多傳遞正能量,積極地引導輿論。同時,我們也應該有效利用新媒體手段和平臺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并對外傳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應該完善新聞法,《新聞法》應是規范整個新聞傳媒業的“行規”,是代表人民利益的立法者制定的對新聞行業的“他律”。出臺《新聞法》,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明確對煽情新聞進行衡量分級,給出相應的處罰。
其次,加強互聯網的立法監管,嚴打嚴抓。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新技術迅速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商業模式,但同時一些不正當的競爭伴隨產生。相關監督部門技術手段的革新速度滯后于互聯網的發展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組織一批優秀的科研工作者研究建設互聯網企業競爭行為的監測、預警、取證技術平臺刻不容緩。
作為市場競爭主體,媒體追逐經濟效益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要注意守住底線,時刻牢記所肩負的責任,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當下,要著眼于未來,將社會效益放在比經濟效益更靠前的位置上,嚴格自律,向受眾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煽情新聞從表面上來看是為了貼近受眾,而實際上不論是從傳播動機還是從其所運用的手段來看,這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媒體只有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線,才能抵制不正之風,自覺控制煽情新聞的傳播。
網絡新聞工作者在二級傳播中處于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是信息的閘口。相關從業者在編排新聞時,要選擇真正對受眾有益的信息,傳遞正能量,走出“貼近”等于“媚俗”的認識誤區。同時要時刻牢記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把握新聞傳播規律,自覺維護社會公德,增強自身的媒介素養,避免因自身道德混亂而誤導受眾意見。
任何時候,媒體都應該自律,肩負守望與監測社會環境的雷達功能,維持社會共同體的健全、平衡運行,抵制煽情新聞的快速蔓延。如果只關注受眾淺層次需求的滿足,落入煽情的深淵,將不利于社會文化品位的提升。
[1]徐強.新聞煽情——新聞報道的第二種表達[J].新聞知識,2009(6).
[2]邱林川,陳韜文.新媒體事件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吳歡超.剖析“煽情新聞”[J].新聞記者,2002(10).
[4](美)邁克爾·埃默里,埃德溫·埃默里,南希·羅伯茨.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M].展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美)托馬斯·達文波特,約翰·貝克.注意力經濟[M].中信出版社,2004.
[6]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