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萍萍 馬莉英
隨著大網絡時代的降臨,內容豐富、點播便捷的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成為網民們的新寵。網絡劇目前并無嚴格的定義,一般將其視為影視作品在互聯網上的一種延伸。從來源來看,網絡劇一般有以下幾種構成:傳統國產影視劇、引進海外影視劇(如美劇)、自制劇、用戶上傳劇等。
網絡劇雖然和電視劇一樣屬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管轄范圍,但由于數量巨大、內容龐雜,一直處于較為草根的狀態,受到的來自官方的監管較少。2014年初,關于視頻網絡加強監控的信息不斷。3月1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發出通知,重申2012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完善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通知》(簡稱《通知》);3月21日,又在網站上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補充通知》(簡稱《補充通知》)。相對于2012年的《通知》,此次的《補充通知》細化了部分條款,也意味著廣電總局對網絡劇等內容形態由原來的警示進入了更為實質性的規范管理階段。這次補充通知將對網絡劇的發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本文試圖進一步解讀。
基于網絡的開放性,UGC(用戶貢獻內容)模式是網絡劇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作品上傳至視頻網站,便能讓其他網民觀看自己的作品,這大大激發了影視愛好者的創作熱情,因此越來越多用戶參與了內容定制并通過視頻網站發布。然而就在眾多的個人作品豐富了網站內容的同時,負面效應也在逐漸凸顯。內容低俗、格調低下、渲染色情、展現暴力等問題在個人網絡劇中時有出現,通過“出位”滿足網民們的“獵奇心理”,吸引點擊率,謀求關注度,使得網絡劇群體表現出極度良莠不齊的狀態。
此次《補充通知》對個人上傳作品進行了細化,要求“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只能轉發已核實真實身份信息并符合內容管理規定的個人上傳的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不得轉發非實名用戶上傳的此類節目”。這一規定被稱為個人用戶實名制。由于個人影視作品是視頻網站最為活躍的元素,質量也最為參差不齊。通過用戶實名制,讓匿名用戶成為真實用戶,對于上傳內容起到了良好的規范作用。
對于網站中UGC部分的內容源,《補充通知》除了用實名制予以約束,還明確提出由發布網站承擔連帶責任。《補充通知》規定“個人制作并上傳的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由轉發該節目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履行生產制作機構的責任”。①《關于進一步完善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補充通知》,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4/03/21/20140321102321530218.html,2014-03-21。這一規定使得責任歸屬更為清晰。根據“誰辦網誰負責”的原則,個人制作的網絡劇上傳至視頻網站,則視同為視頻網站自制內容,網站須負責審核鑒定,如有違規內容發布,網站需承擔相應責任。這一舉措使得視頻網站紛紛加大了審核力度,更加謹慎地審查、發布個人用戶上傳作品。
近年來,國內各大視頻網站紛紛高調挺進自制劇市場。2013年11月28日,中國網絡視頻行業領軍企業優酷土豆集團在其媒體推介會上宣布了其2014年的內容策略。宣稱集團今年將投入3億元打造由“自制節目、PGC合作節目和用戶原創”組成的網絡自制。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表示,2014年搜狐視頻自制劇投入將是去年的兩倍,自制內容的流量產出將是去年的4倍。而樂視網的總編輯雷振劍也稱,2014年樂視網自制網絡劇將有翻番的可能。
各方重金砸向自制劇,受益者并非僅是網站本身。“劇”是一個專業度非常強的領域,基于互聯網廣泛存在的制播分離,互聯網公司目前普遍將內容制作以外包的模式、與相關影視公司合作完成。據業內人士觀察,無論是騰訊、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的視頻部門,或是優酷、土豆、酷六等專門的視頻網站,互聯網公司在自制節目的生產和傳播上,均比較徹底地執行了制播分離的生產機制。例如去年關注度較高的優酷自制劇《萬萬沒想到》,就是優酷和北京萬合天宜影視公司共同推出的作品。
相對于用戶散兵作戰的UGC模式,由專業人士參與制造的合作節目PGC(專業生產內容)模式已經成為網絡劇制作的新動向。與UGC相比,PGC更易獲得穩定的資本投入和專業的技術支持,表現出較高的專業質量。這意味著廣大的影視制作公司有望從豐厚的自制劇市場分得一杯羹。而廣電總局《補充通知》中相關規定,使得影視公司冰火兩重天。
《補充通知》規定:從事生產制作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的機構,應依法取得廣播影視行政部門頒發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不得播出未取得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機構制作的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這意味著,視頻網站必須對網絡劇制作公司進行資質審查,一批無證小微影視公司將無緣進入網絡劇市場,如雨后春筍般擠入網絡劇市場的各類廣告、文化、制作公司也被“資質”擋在了門外,而擁有相應資質的創意型公司則有望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在火熱的網絡劇市場,一紙《補充通知》將網絡劇納入了既有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管理范疇,推動了資本與技術的結合,也使得整個網絡劇行業的發展更為規范。
目前中國網絡視聽產業已進入發展快車道。“2012年我國網絡視頻用戶已達4.5億,在全國網民總數占比超過70%”,①胡小易:《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超4.5億 快速向移動終端遷移》,http://it.sohu.com/20121207/n359727619.shtml。據藝恩數據統計,2014年各大視頻網站預估的投入是1500—1700集,相比2013年不到1000集的數量,有了顯著提高。優酷、樂視、搜狐、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都在大力投入自制劇。
新媒體消解了傳統影視的門檻,越來越多的新人、非專業人士通過網絡劇平臺進入了主流劇作的視線,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傳統電影、電視領域的導演、制片人、演員加盟網絡自制劇。張藝謀簽約樂視,鄭曉龍參與網絡劇創作,文章與白百合出演搜狐自制劇《屌絲男士》……這些現象表明,國產網絡劇的大片時代正在悄悄來臨。我們期望,在市場推動與政策規范的共同作用下,網絡劇能獲得更為長足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