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微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針對我國現在職業教育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城鄉差距的問題,學者提出了一套新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即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模式,這種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城市和鄉村在發展職業教育中要有一致的目標,并通過不斷的調試來最終達到一體化的教育發展模式,這樣,職業教育就會在城鄉之間得到很好的平衡,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1.培養目標相同。城市的職業教育和鄉村的職業教育都是著眼于培養有專業技術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它們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并沒有要求城市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出的人才就應該留在城市,農村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學生就必須在農村就業,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也是我國目前在職業教育領域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城市和鄉村本身是一個社會整體,任何一方的發展都會推動或限制另一方的發展,在職業教育問題上也是如此,城市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為城市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可以向農村輸送大量的人才,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可以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所以,二者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2.發展過程互動。在職業教育的具體發展過程中,會涉及到師資、教育資金、生源等教育發展因素,在城市和鄉村的職業教育發展中,一體化的教育模式就需要二者進行資金和資源上的互相支撐,作為一個教育整體的發展并不是單一的,在整體的發展過程中,要根據城市和農村的職業教育發展現狀來制定具體的過程實施方案,且不能盲目地將二者分割對立,針對城市職業教育本身發展良好和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滯后的問題,就應該在扶持城市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上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扶持,不能過快或者過慢,在發展的過程中盲進或停滯都會影響到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整體發展形勢,影響內部平衡,所以要時刻進行二者的及時溝通和交流,早日實現互補和協調。
3.教育資源均衡。作為一個一體的教育發展模式,城市和農村的職業教育資源在配置的過車中要達到均衡的效果,在硬件設施的配置和軟件的師資隊伍的建設上都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一體化的教育模式還要求有嚴格的學校管理機制,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資源配置不合理現象要及時糾正,在城市避免出現資源浪費的情況發生,在農村避免出現資源短缺的情況,所以,在嚴格的管理體制下要將資源用到好處,爭取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1.有效實現社會公平。我國目前雖然提倡城鄉一元化發展,但是,之前的二元體系仍然對社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在教育發展方面,城市和農村的教育發展呈現嚴重的二元結構,在高等教育階段招生中,城市學生的比重大于農村學生的比重,職業技術學校中成績差的學生比重更大,所以,招生體制的不健全從根源上就影響了教育的公平性。
新型的教育模式—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模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教育發展不公平的模式,它讓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教育資源得到了互補,讓人們改變對職業教育輕視的觀念,從而有效提高教育的公平性,發展教育是發展社會的基礎,教育公平才能很好地促進社會的公平。
2.提升人的主動性。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城市的發展水平遠遠高于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的勞動力涌向城市,他們由于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只能在城市中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低、工資收益少、人身危險大的職業,而在農村的老家里卻留下了年邁的父母和上學的兒童,這樣的情形導致城市中的外來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勢必會影響到社會的秩序,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本來就發展緩慢的農村經濟甚至到了停滯的地步,其中,缺乏專業職業技能和知識就是引起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體系的構建使農村的青壯年不用再盲目地涌向城市,而是可以在自己的家鄉就能學到專業的技能,及時了解外界信息,這樣他們就會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僅能在農村中找到致富的辦法,即使去城市中打工也可以從事自己較為滿意的工作,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3.促進社會和諧。城市和農村在發展水平上現在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樣不均衡的發展情況極易造成社會的不和諧,所以,在發展職業教育上,城市和農村之間只有構建了一體的發展模式才會將這種存在潛在危險的局面改變。一體化的教育格局能夠使城市和農村中的教育資源、人力資源等得以很好的配置,農村在發展過程中就會越來越平穩,從而最終達到與城市的發展比肩的程度,最終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1]程敬寶,袁小鵬.教育均衡發展視角下的農村職業教育[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9(4).
[2]張濤,熊愛玲,彭尚平.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