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書存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中等專業學校 連云港市 222200)
筆者認為,要想搞好校級技能大賽,使其真正能夠推動專業建設,促進學校發展,我們應該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筆者僅以汽修專業為例進一步闡述。
首先技能大賽不但能鞏固學生所學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優勝劣汰”的比賽機制和獲獎的榮譽感都可以激起學生的競賽熱情。
第一,開展校內技能大賽,能夠促進專業基礎建設及實訓基地建設。要想搞好汽修專業技能大賽,沒有一定量的設備投入是行不通的,只有具備了足夠的設備基礎,大賽工作才能搞的扎實有效。學校對原有設備進行維護維修是必要的,而且要緊貼市場,加大對新型設備的投入,從而促進專業基礎建設及實訓基地建設。
第二,開展校內技能大賽,能夠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開展技能大賽活動,教師全面指導學生參賽,使廣大教師進一步熟悉職業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關標準,促進教師自覺轉變觀念,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開展技能大賽活動,使參賽教師提升技能水平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從而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第三,開展校內技能大賽是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平臺。開展技能大賽活動,建立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機制,進一步密切校企關系。以技能大賽作為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改變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促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重要平臺。
我校通過系列技能大賽活動,經過班級里、同年級段的技能比賽,層層選拔,最后選拔出具有較強技能的學生組成學校的技能集訓隊,再經過技能賽指導教師的精心輔導參加上一級的比賽。在選拔的過程,那些平時基礎知識薄弱而動手操作能力強的同學,對技能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積極訓練力爭參加學校的集訓隊。在這種氣氛下,理論成績優秀但操作能力不強的同學也不甘示弱,學生全面參與實訓,使以往存在的實訓課怕臟、怕累、積極性不高等現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觀。參賽選手在學校的積極表現也為其他同學提供了學習的榜樣,學校也借此開展了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小組和技能節活動,為學生提供各種表現的機會,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都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要想學生在比賽中出成績,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指導水平。因此,為了保證每次技能大賽的順利實施并卓有成效,校領導將每次大賽都當成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來抓,特別是對大賽指導教師的培養。近幾年,學校積極利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先派大賽指導教師去省內的幾所技能大賽成績卓越的學校接受金牌教練的個別指導,再利用假期把金牌教練請到學校給全體汽修專業教師培訓,使每位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都得到很大提升。
當然,請專家培訓并不是教師專業知識技能提升的唯一途徑。其實,參加每次各級別的技能大賽,就是同類各級兄弟學校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大家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使專業技能水平得到切實提高。指導教師在平時不斷的自我學習中,也高度重視輔導方法的研究與參賽經驗的總結,明顯提高了專業知識。近幾年來,學校將教師輔導技能大賽的成績也納入了教師考核體系,尤其是對新引進的年輕專業教師,要求盡量參加技能競賽的輔導,促使他們迅速融入專業氛圍,提升專業能力。像我校汽修專業的幾位年輕教師,通過指導技能大賽的錘煉,專業知識和技能進步很快,不管從教學上還是技能上和其他年輕教師相比都更勝一籌。
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加之一些中等職業學校本身就是從普通中學轉制而來,在中等職業學校中,普遍存在著教師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學生重理論考試,輕實際技能;管理者重理論教學效果,忽視實踐教學管理,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制約了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中等職業教育技能大賽的舉辦和發展,強調重視實踐教學,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這就引導了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觀念的改變,提高了對實踐教學工作的認識,引導中等職業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
學校必須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法打破理論課、實驗課和實訓課的界限,將某門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生產融于一體,教學環節相對集中,一個教學任務由同一教師講解,教學場所直接安排在實驗室或實訓室,師生雙邊交流,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直觀和抽象交錯出現,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愛好。這種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在工作中具體的發現、分析、解決和總結問題的能力及其操作、應用、維護、維修等綜合性能力,并培養了學生獨立、協作、交往、自學等一系列關鍵能力,以及將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和發展的能力。
[1]侯文勝.全國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能大賽完全訓練手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彭明道.利用技能大賽推動課程教學改革[J].現代教育教研,2011.3
[3]劉建平.交通職業教育.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課題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討,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