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強
(江蘇省泗洪縣四河實驗學校 宿遷市 223916)
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不斷增加,一大批年輕的農民夫婦離開家鄉,進城打工。他們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只好把孩子留在家鄉。由于留守兒童大多由爺爺、奶奶監護、照料,作為監護人,文化程度較低,對留守兒童的過分溺愛,對留守兒童的管理放任,導致很多留守兒童形成了自私、嬌蠻、偏執的性格。所以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亟待關注,在這種情況下,我談談自己的一點建議。
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無法將愛直接施于孩子,便使得學校理所當然要承擔起這個任務。
為適應留守兒童的需要,教師要轉變角色。教師除了應承擔教育、教學之外,還應該承擔留守兒童的監護、撫養職責,使教師成為教書育人、監護育人、撫養育人的復合型教師。教師要把留守兒童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呵護,在思想道德、生活、行為習慣上為留守兒童建立成長檔案、誠信“信用社”、儲蓄小銀行,舉辦生日晚會,對留守兒童給予情感撫養。父母外出打工的學生,其父母長年不在家,缺少家庭的關愛,學校要適時地多關心他們,以師生之愛和同學之情彌補其母愛的不足,填補其情感空白。經常和孩子進行心理溝通,防止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幫助他們調控情緒,在實踐中磨礪意志和其它優良品質,保持和留守兒童之間像親人一樣和諧。在具體工作中如何做呢?比如教師可以鼓勵非留守兒童和留守兒童結成一對一、一對多的幫扶對。教師負責留守兒童學習疑難的解答,思想、人格的教育;學生負責同留守兒童一起完成作業,一起上學、放學、聊天、玩耍。使留守兒童在生活上得到更多的關懷,學習上得到更多的幫助、督促,避免留守兒童養成不良的習慣、性格,思想成長產生偏差。從而保證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顯然,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不夠的,必須更新教育理念針對留守兒童年齡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一要堅持以留守兒童為本的人本思想,處處為留守兒童的成長著想。二要對留守兒童進行賞識教育。不僅要對留守兒童進行表揚,激發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發展他們的特長,甚至批評中也有賞識。三要有服務型教育理念,用熱情的服務感染他們,在服務中收到教育的效果。四要執行愉快教育法,校園要為留守兒童創造輕松的教育環境,使學校成為他們愉快、溫馨的家。五要有和諧的教育理念,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保持平等,才能營造出和諧的教育環境。
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相適應,農村中小學學校功能要增容,要用新的學校理念,要建立家校融合等新型寄宿制學校。學校除加強教學功能外,特別要加強其生活功能、服務功能,使學校成為留守兒童學習生活、衣食住行融為一體的新型學校。根據留守兒童“失家”,學校要為學生“安家”,讓他們在學校能找回家的感覺,享受家的溫暖。
第一,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的發展。留守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缺失的問題,有農村現實生活環境的制約,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認識和觀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認為,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也是自己辛苦打工價值的體現。這是一種錯誤的、片面的觀念,往往會適得其反。
第二,家長要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系與溝通,千方百計讓孩子體會到親情和溫暖,少些寂寞無助,多些深情關愛,要拿出更多時間與孩子聯系,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談話和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有條件,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各級政府近期有不少新的政策出臺,以保障打工子弟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力,為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條件。
要想搞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光靠學校是不行的,必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融合為一,齊抓共管才能收到明顯實效,良好的社會環境,對留守兒童的成長也是非常重要的。
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有力監督,極易受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所誘惑,而且他們的自治力不強,所以很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習慣,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這就需要社會給他們營造健康、安全的環境。
農村各級政府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納入精神文明范疇,廣泛開展爭當文明家庭成員活動,通過身邊鮮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樹立典型,從而以點帶面,不斷輻射,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
社會各組織各團體對留守兒童的保護也非常重要。村組社區組織更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在必要的方面還應立下規章制度,以此來約束那些容易越軌的孩子,使他們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逐漸讓他們明辨是非,并形成正確的判斷能力。同時為他們學習、生活、娛樂的需求建立圖書館、醫務室、文藝宣傳隊等,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留守兒童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加強對兒童的安全保護。
總之,學校、家庭和社會是留守兒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而且三者要相互聯系,相互配合,和諧發展,方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這也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內因和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