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明
(浙江省富陽市富春第七小學 杭州市 311400)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作文教學要著力于培養學生評改的能力。”魯迅先生也說:“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習作者在長期評改過程中,才能漸漸地領悟到作文之道,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因此必須把“評改習作的優先權還給學生”。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習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傳統習作評改一般都提倡老師精批細改。“深夜,頭發花白,伏案批改作文”似乎早已成了語文教師的縮影。教師這般費心勞神地精批細改,對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許多學生拿到批改過的作文本后只瞟一眼老師打的分數,就把它塞進抽屜,打進冷宮。教師則苦不堪言,甚至因害怕評改學生習作而減少學生習作的次數。這種無視學生習作評改的主動作用,缺乏學生參與意識培養的“少、慢、差、費”的評改模式,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有利于保護和激發學生習作的積極性
分享習作,把學生當作習作評改的主體,尊重學生習作表達的成果,通過同伴間的互相交流和學習,營造輕松愉悅的評改氛圍,從而使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實現自我表達與自我習作反思和評改。
2.有利于創設和營造學生習作的共享性
分享習作,擴大了讀者群,營造了習作交流、共享的良好氛圍,真正實現習作是為了表達和交流,學生怕作文,學生為作文而苦惱,只是一種表象,挖掘深層次的原因,實質上是學生沒有表達與抒發的“需要”。依托案例式分享習作的交流與分享,共享了習作的快樂與樂趣,交流了習作的方法與心得。
3.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學生習作的實效性
分享習作,目的在于通過同伴合作、共享、互助式的學習,能夠取長補短,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可成為整個群體所共享;同時,學生還會通過別人的觀點來修正自己的觀點,這種認知的重建,促進了深層次的思維;另外,合作學習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能力和社會情感的和諧發展。
所謂分享習作的習作評改方式,即學生們在完成一篇習作后,不署名呈現在同學面前,教師組織學生就當前的這篇習作討論評改的中心議題,就一個或幾個中心議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交流,而后全班同學交流:就這篇習作,就這個中心議題,哪些該寫,哪些不該寫,總結出人手一份的習作技能寶典,并以此為依據,修改自己的習作。相關類型的習作,總結出相對集中的中心議題及習作技能寶典。
與傳統的習作評改方式相比,有以下幾個轉變:同傳統的習作講評課相比,突破對習作主體和評改方式的限定,使合作習作成為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一種習作方式;第二,突破對習作閱讀與欣賞人員的限定,使廣泛分享習作的快樂及習作蘊涵的思想情感、信息財富成為每一個學生的權利;第三,突破對習作功能的限定,使習作真正成為表達和交流的工具,使習作過程變為學生學會合作分享的成長過程;第四,突破對習作評改過程的限定,使習作評析、修改成為由教師主持開展的“精神聚餐”活動。
1.改變習作評改現狀
傳統的作文修改始終把教師凸現在重要位置。教師耗費心血的精批細改,對于學生來說無動于衷,學生只留心自己的終結性評價——得了什么等級,對于教師的批改意圖漠不關心或一竅不通,結果是勞而無功。傳統的作文評講課中也往往是老師選一篇或幾篇較好的作文,念給學生聽,念完后再講評文章的優缺點,全是老師講評學生聽,一言堂,盡管老師把學生習作的優點加以肯定、贊許,收效還是不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對自己的習作是熟悉的,對伙伴的習作更是感興趣的,何不把修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呢?
2.回歸作文本真狀態
學生習作是以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為核心的一種生命活動,也是學生生命存在的另一種精神形式。學生把自己對生命的真切體驗,用語言文字真誠表白,這是學生習作的“本真狀態”。所以,習作應該成為交際的需要,成為宣泄的需要。習作訓練應該成為充滿人性美和個性美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作文評改也應該回歸到“本真”的狀態——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就是尊重學生生命的原生態,對學生的生命不加扭曲和約束,也不加遮掩和偽裝,不以文學的眼光苛求學生,不以教化的重任壓迫學生,給學生的習作創造一個充滿民主、自由的氛圍。因此,追求“本真”,是作文評改本身的生命所在。
3.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合作分享
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合作。作文的批改與評價必須從“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為本、民主、互動、發展的教學觀轉變,向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重視作文的批改與評價,創新評改方法,讓學生學會對自己與他人的習作進行評價、欣賞與修改,實際上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合作。從而使“寫好作文”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實現自我價值,品賞成功的喜悅,提高作文評改能力,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分享式的習作評改方式,搭建了一個讓學生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從寫作的素材,到謀篇布局,到語言的表達;從形形色色的自由命題呈現,到同題異構,到不同主題的表達,到不同體裁的處理;評改語言的交流、呈現,無不是習作點滴的寶貴財富,沒有指令、沒有界限,俯拾即可。智慧在共享中碰撞,方法在共享中習得,快樂在共享中獲取,習作水平在共享中逐漸提高,達到共贏的效果。
1.全員全程參與:一篇習作從出爐到評改過程,全班同學共同參與,從獨立寫作、討論中心議題、點擊案例、梳理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總結寫作技能寶典,各自修改習作,集結成冊,再次點評,全員全過程參與。
2.全體智慧:評改習作的中心議題的確立,點擊案例,分享習作,在交流中互相碰撞,聚焦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總結最最草根的寫作技能寶典,作為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進行下一次習作的白皮書。
3.全員提高:無論是四人小組里評改,還是全班共同鑒賞習作,優劣得失在一次次討論中,互相啟發,彼此影響。最終全班草擬寫作技能寶典,據此修改自己的習作,習作評改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