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云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承德市 067000)
學生步入初中校門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本應該越來越聽話,越來越懂事,但事實恰恰相反,從事事都聽家長話的乖孩子變成了愛甩臉色、喜歡頂嘴、行事執拗的頑劣少年。很多變化都說明孩子已經進入了青春叛逆期。
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叛逆無法自如應對,甚至是束手無策。那么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的逆反,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逆反期,穿越青春的叛逆風暴呢?我給大家提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認識到,這種變化,是孩子逐漸長大,走向成熟的正常現象。孩子大了,就不希望家長再用管教兒童的方式來管教約束自己,不喜歡家長事無巨細,無微不至地關照自己;他們想顯示自己的主導和能力,做事只按照自己的想法獨斷獨行。為了防止家長的干預,就會故意疏遠家長。疏遠,并非“無情”,而是渴望自立的表現。這種愿望,是孩子心理上的成長,應當肯定。
最近很多媒體報道了一幕真實的人間慘劇。在一個需要接濟的貧困家庭,女兒花錢大手大腳,又熱衷追星,學習成績差,父親對女兒的教育簡單而瑣碎,女兒不滿父親的管制,越發的叛逆,雙方不斷爭吵,矛盾升級,父親一怒之下用菜刀砍死了女兒。一個13歲的花季少女就這樣離開了人世。這血淋淋的慘案,強烈的捶打著人心,悲劇為什么會發生呢?事后警方調查得知,父親老來得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極其溺愛,毫無原則,無限度的滿足孩子。父母疼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過度的疼愛,不恰當的溺愛會變成一種毒藥,毒害孩子的心靈。
情感交流是人類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依然有與父母溝通的強烈愿望,家長要適時把握,積極引導。
第一,不要因為工作忙、應酬多而忽視孩子的對話需求,要勤與這一特定生理時期的孩子對話。
第二,多陪孩子參加他們感興趣的活動。鼓勵他們多參加課外活動,在活動中展現自我價值,用知心朋友的態度與他們交流感受,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正確的待人接物觀念。
第三,學會傾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家長要少說多聽,要用耳、用心去聽。舉個例子:有一位母親,得了咽炎,嗓子啞了。這天,兒子放學回來后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的種種不是。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嗓子啞了,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安靜地聽他說。等兒子終于發泄了所有情緒之后,媽媽突然聽到兒子說了一句:“媽媽,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么意思。兒子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昨天雖然你什么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傾聽被列為一項重要的咨詢和治療技能。適當的傾聽可以讓你真正傾聽到孩子的心聲拉近你和孩子的距離,
學生階段是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的階段,教師和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特殊的心理需求。成人有成人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觀點,由于身份不同、所處地位不同,這兩種觀點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我們應該給孩子平等發表意見的機會,并認真考慮他們的意見。其實,孩子的觀點并不都是荒謬可笑的,也有合理的的部分。如果老師或者家長能夠認真思考孩子的建議,吸收其中有價值的部分,那么孩子會主動把指導自己幫助自己的教鞭交出來。
有時,家長為了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常常反復強調,這在無形中就變為嘮叨,殊不知這樣往往導致事與愿違。有這么一個故事: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心生感動,準備捐款。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還在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拿走了兩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有些家長,當孩子做錯某事后,就會反復多次地批評他。這樣就會使孩子從內疚不安變得不耐煩,再變為反感討厭,等被逼急了,還會出現“我偏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重復,而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降低。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人生中的花季,他們都是可愛的,只是在這突如其來的青春期,他們也有迷茫和困惑,有苦惱和糾結。如果父母和老師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和關系,那么他們就會比現在成長的更好,能夠少一些憂愁多一分快樂,少一分叛逆多一分勇氣穿越青春期的叛逆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