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華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高等學校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高校是一個特殊的文化領域,不僅承擔著教育人、培養人的職責,也肩負著引領社會文化的職責。文化是大學的靈魂,作為高等學校重要組員之一的高職院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把文化育人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對激發師生的文化自覺,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繁榮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校園輿論主要傳播載體,高職院校校報不僅是學校聯系師生員工、校友、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要紐帶,而且是青年學生交流思想、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校報不僅肩負著“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歷史使命,同時承擔著展現、傳播和提升大學文化的責任。面對社會大眾傳媒和校園多元化媒體的沖擊,對校園傳統紙質媒介的高職院校校報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新形勢下尋找校報更大的發展空間,使校報有效體現文化育人作用,是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英國著名報人馬丁·沃克在其《報紙的力量》一書中說:“一家報紙的歷史就是出版這家報紙的國家的歷史”、“一家報紙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記”。作為高校,一所大學的校報就是這個學校的歷史和文化日記。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大力發展高職教育,許多高職院校的前身是歷史悠久的中專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了各自的文化傳統和校園精神。高職院校校報作為學校的一種文化載體,真實準確記錄大學發展的點滴,它承載著學校的文化信息,記錄各自文化現象,反映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發展歷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對于大學文化的傳承和積淀具有特殊意義。
校報作為校園主導媒體之一,具有權威性、廣泛性、針對性等優勢,在輿論引導方面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校報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從策劃選題、稿件選用到統籌編排,每個環節都能體現出校報對文化的選擇和創造。校報可以通過設置公共話題的方式引導校園輿論,營造尊重知識、鼓勵創新、秉承傳統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師生在參與校報的活動中認同學校倡導的社會規范和文化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做人。尤其是高職院校,通過一些生動而有說服力的案例和深度報道,能夠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理性思考,塑造奮發向上、拼搏進取、誠信做人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從而抵制以娛樂化、商業化為目的不良信息的傳播。因此,校報是校園文化價值觀念的主要傳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校園文化主旋律,豐富了高校的人文內涵。
高職院校校報針對性地開設文藝文學、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專欄,為大學生開辟人文素質教育平臺,使廣大受眾在閱讀、寫作的過程中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以促進大學生人文素質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如校報中設有“文藝副刊”,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引領校園文化,實現了優秀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引導和推動高校校園文化朝健康、高雅的方向發展。副刊上隨時刊發學生自己采寫的學習、生活、文體、心理、幫困、自律、自強等各方面的報道和評論,刊發學生自己創作的散文、詩歌、隨筆、攝影、書法、繪畫、剪紙、篆刻等文藝類作品,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生活的理解等,使學生的社交能力、觀察和綜合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在參與辦報中得到提高,進而養成良好的團隊精神、文學修養和人文素質。副刊作品以其高雅、可讀、有趣及濃郁的文學色彩、品位高、思想性強和特色來熏陶、感染師生。讓師生在享受文學藝術的同時,思想受到教育,智慧得到啟迪。
校報的傳播內容貼近校園,貼近師生,貼近生活,服務師生,尤其把人文關懷內容傳播給當代大學生,容易使讀者產生共鳴,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校報的觀點和意見,接受校報中傳遞的文化導向,從而影響學生的行為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比起召開會議、組織學習等形式,影響面更廣,能起到一種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通過開展全校性的閱讀校報的活動,利用校報得天獨厚的親近感貼近大學生內心,通過新聞報道來力推主流價值觀,針對大學生青年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獨立性、選擇性、變化性等特征創造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文化以滿足大學生的多層次、多樣化和多面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對大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調整心態、規范行為、培養品行都具有積極影響。
校報宣傳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校報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目前高職院校校報編輯部普遍存在編輯人員少、工作量大的現狀,導致校報出版周期長、時效性差、信息量少、內容單調、可讀性不強等“硬傷”,但是,和其他校園媒體相比,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校報具有深度報道、時事評論和方便反復閱讀等獨特優勢。因此,本文提出了發揮校報的特色和優勢,通過創新辦報提升校報的生命力。
報紙只有以受眾為本,才能真正發揮其宣傳教育功能。針對校報可讀性差的現象,辦報者應研究高職大學生特點和需求,加強受眾意識,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把教育指導性寓于可讀性之中。高職院校學生具有自我意識強、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等特點,但他們又是一個極其敏感的群體,時常處于波動、迷惘、選擇之中,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只有把受眾的感受放在首位,堅持“三貼近”原則,提高內容的可讀性,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并給予受眾互動空間和充分的話語權,引發讀者的思考和共鳴,從而發揮校報的文化育人功能。
校報失去特色就會失去讀者。高職院校校報應根據高職教育特點,立足本校特色,刊登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的精品報道,并且打造文化品牌欄目。比如向地方文化名師名人約稿,提升校報品位;根據讀者需求開設大學生關心關注的專欄;及時聚焦校園熱點及社會熱點,吸引讀者閱讀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大學生文化需求,贏得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副刊是學生最受關注的版面之一,也是最能體現校報文化品位的版面。副刊是校報最能辦活、辦出特色和創意的版面,它通過不同的體裁和內容,展現校園文化特色,它通過優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內涵,觸動讀者的心靈,傳播積極的校園文化精神,陶冶學生情操,引導青年的文化需求。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與“快餐式”的網絡文化相比,校報要在內容上要與校園網求同存異,在新聞信息的深度解讀上下工夫,做文化大餐而非文化快餐。校報編輯要注重策劃有思想高度的專題,分析信息源,善于挖掘內涵,發現新聞事件背后的意義,通過運用深度報道、專題報道、解釋性報道、跟蹤性報道等多種新聞體裁,增強報道效果,通過圖文并茂地報道,強化校報的思想性和深刻性,滿足青年讀者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引發讀者開展深層次的思考。
校報版式也不能總是一張“老面孔”,校報在版面設計、欄目設置等方面應少一些嚴肅呆板,多一些活潑朝氣、人文關懷。有的學校把校報的版面趨勢概括為“讀題時代”、“讀圖時代”,即要求校報版面設計中突出大圖,突出大標題,以求提高吸引力。同時,標題的大小、文章的布局、色彩的搭配都是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只有式樣鮮活,給人美感的版面才能提高視覺沖擊力,提升文化的感染力。
發展校報電子版或者網絡版也是趨勢之必然,這樣既能彌補校報信息少、速度慢、溝通難的弱勢,又能主動搶占網絡宣傳陣地,發揮校報在宣傳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校報網絡版不是校報的翻版,不是孤立的簡單地照搬網絡上的新聞事件,應該是一個信息量更豐富、傳播速度更便捷、互動環節更通暢的網絡平臺。校報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校園網站的新聞進行加工,寫深度報道,打造校報網絡版獨特的報道風格和品牌。
發揮校報的文化力量,不僅要求校報采編隊伍在政治思想上、業務水平上過硬,還要提高編輯人員的人文素養,把“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到校報工作中。同時,樹立強烈的育人意識和責任心,重視培養一支高效的學生記者和通訊員隊伍。通過校報這一平臺,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參與校園新聞工作的各個環節,使校報成為大學生增長才干、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充分達到辦報育人的目的。
作為高校校報中的一支生力軍,高職院校應該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提升辦報質量,以時代需求、讀者需求以及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需求為宗旨,通過注重受眾意識、打造文化品牌專欄、重視深度報道、創新校報內容與版面形式、加強校報編輯隊伍建設等有效途徑,鞏固校報主導地位,體現高職文化特點,提高校報文化育人效果。
[1] 王惠蓉.校園媒體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功能探析[J].集美大學學報,2006,(12).
[2] 劉千桂,段靚文,龔妍,馬長云.校園媒體對大學生影響度分析[J].中國國情國力,2009,(6).
[3] 范松仁,張洪萍,楊健.高校新聞媒體育人功能的拓展與利用[J].高等農業教育,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