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英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而高等職業教育更是在短短十幾年時間實現突破性進展,目前已占到高等教育總規模的半壁江山(袁貴仁,2012)。據統計,2011屆高職畢業生329萬,占當年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的49.8%;2012年,我國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職院校數達到 1297所,占國內普通高校總數的61%。而在規模和數量快速擴張的背后,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有待進一步豐富和提升,由于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之間的聯系緊密度不夠,導致很多高職院校雖有很好的辦學理念,但辦學實踐仍然比較陳舊,辦學質量要有實質性的提高還面臨不少困難。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進入體系構建階段,職業教育發展從主要依賴數量擴張轉向內涵提升階段,而發展的薄弱之處恰恰在校企合作。雖然校企合作已經在職業院校的思想層面得到高度重視,在行動上也開始逐步推進,但受制于種種因素,很多合作項目和合作平臺都是依靠情感和關系在維護,或是依靠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的行政推動,行業企業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多是“學校有情而企業無意”。即使校企簽訂合作協議,卻很難落實在實踐層面,協議條款難以落實和監督,協議往往成為一紙空文。正如劉洪一(2009)指出,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績效上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主要是由于發達國家在相關方面的聯動機制上為高職教育創造了比較健全的發展環境。
第一,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首要任務,而高技能人才是指經過專門培養和訓練,掌握了當代較高水平的應用技術、技能和理論知識,并具有創造性和獨立解決關鍵性問題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技能是無法在封閉的學校內部獲得的,只有通過開放式的平臺,狹義說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廣義地說就是通過“政企行學”聯動平臺培養高技能人才;第二,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和實踐性也決定了其必然是一種開放型的教育體系,與傳統的學科型大學相比,在教育教學的運行機制上,高職教育應更多實現政、企、行、學(政府、企業、行業、學校)的四方聯動;第三,高校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作為高等教育一種類型的高等職業教育理應承擔起這三項功能,走產教結合、產學結合之路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職業教育的發展主要是由于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現實需求,人才結構需要與經濟結構相互耦合,這決定了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除了教學、科研和文化傳承功能之外,還需要從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出發,直接面向整個行業和企業,因此職業教育要做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必須有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但由于缺乏有效利益共享,校企合作層次不深,學校很難給企業帶來直接現實的利益,雙方的合作就缺乏可持續性。校企合作在運行一段時間后就處于無人問津狀態,流于表面和形式,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可以想見,如果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等各自為政,生產實踐、教學實踐、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不能實現有效合作,而是低效推進,高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質量和辦學效益要想有質的提高存在很大的困難。
“政企行學”代表了現階段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開放性運行體系中的相關主體,政即“政府”;企,即“企業”;行,即“行業協會”;學,即“學校”;而所謂聯動,就是“政企行學”四方在發展高職教育的理念和行動兩個方面達成高度一致,通過雙向或多維的組合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通過搭建各類合作平臺共同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辦學質量的提升,相關主體也從聯動合作中受益的一種運行機制。在這種聯動機制中,一方的職業教育行動必然引起另一方相應的職業教育行動,高職教育發展的環境正是這四方力量在機制上的聯動作用。
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掌握重要的政策和信息資源,對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的把握更加科學,職業院校應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主動做好對接工作,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與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形成豐富的合作渠道。政府主要掌握高職教育需要的經費投入和專業審批、人事制度等重大權利,在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決定了辦學的方向、類型、層次和結構;行業協會是政府和企業的橋梁和紐帶,具有機制靈活的特點,企業則處在生產經營的第一線,對市場的變化最敏感,對技術的發展和人才的需求最為直接,建立某種機制可以將這些信息快速地反饋給職業院校,這種互動的形成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辦學的科學性。目前,職業院校都在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掌握關鍵行政資源的政府應發揮統籌作用,為校企合作搭建平臺,特別是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使“政企行學”四方聯動。比如,政府或半官方的行業協會應聯系企業及時制定高技能人才標準,引導職業院校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適應快速變化的企業發展環境,持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建立開放的現代高職教育體系,優化高職教育發展環境,提高高職教育質量,基礎的工作就在于建立“政企行學”的運行機制。該機制主要是針對高職教育的實施主體而言,根本出發點是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真正把學生培養成面向生產、建設和管理一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整個機制最終的歸宿還是以學生為中心。
以更大的決心從宏觀層面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賦予高職院校更多、更靈活的辦學自主權,最重要的是給予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自主權利。高職院校可以根據產業結構的變化而自主調整專業設置,政府對院校專業設置的管理由事前的審批制改為事后的備案制,從強調事前對專業的審批改為事后加強對專業建設過程和成效的監管,建立專業的退出和淘汰機制;在人事制度方面也需要給高職院校捆綁,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高職教師的來源還沒有形成科學和穩定的渠道,很多接受傳統學科教育的研究生直接走向職業院校的教學崗位,由此帶來種種問題。因此,賦予職業院校一定的人事自主權,真正將具備生產、建設、管理一線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充實進專職教師隊伍,建立與產業結構變化相適應的師資隊伍調整機制。
在深化高職教育內涵的發展過程中,應與當地政府積極互動,充分利用和挖掘當地的行政資源,成立由政府、綜合業務部門和教育、院校、企業、行業協會共同參加的學院發展指導委員會,發揮指導委員會信息靈通、頂天立地的“智囊”作用,為學院的科學發展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與國內著名的高職教育研究機構建立合作聯系,從宏觀層面為學校科學發展提供戰略規劃、從微觀層面指導學校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開發,指導教師教學職業能力測評、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競賽等;通過與工業和商貿等行業和產業的聯合,成立區域性的職業教育集團,定期舉辦由企業總監參加的“總監沙龍”,為學院提供關于行業發展的前沿信息;不斷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平臺,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擴大“校中廠、廠中校”的覆蓋范圍,共建師資隊伍、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共建實習就業基地,實現高校與企業的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和合作發展。在教學院系部層面,從頂層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協助專業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共同進行專業資源建設,引進實踐專家進入課堂教學和指導實訓,在學生業績考核增加企業專家評分環節,在頂崗期間為學生配備企業導師,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在教學環節全方位地融入企業元素。
目前,舉辦高等教育受到土地資源、人事制度編制、資金等諸多方面的約束,我國的職業院校的生存發展主要還是依附于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和部門,以公辦的院校居多,而民辦尤其是依靠企業舉辦的高職院校較少,自主發展比較困難。因此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讓更多的企業進入高等職業教育領域,通過“鯰魚”效應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整體的辦學水平,改變傳統的政府單一的辦學體制,建立企業、政府、社會和行業共同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體制。
高職院校受制于行政約束很多,辦學自主權少,在聘用符合高職教育要求的人才的時候就會出現障礙,阻礙“政企行學”聯動機制的有效發揮。當前高職院校比較類同,無論是硬件建設還是軟件建設都缺乏鮮明的個性和特征,區域性特色不明顯。政府要轉變職能,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戰略規劃、政策引導以及各種間接調控手段上,放手讓高職院校根據市場需要自主辦學,自主設置專業,擴大人事自主權;原來由政府承擔的部分社會職能應逐步轉向社會中介機構,要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充分依靠企業和行業辦學,真正吸收社會元素融入高職教育。
高職院校發展的時間較短,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尚未理順,在科研、職稱評定方面缺乏適合高職院校特征,體現高職院校職業性、技能型的評價標準還比較缺乏,目前的標準帶有濃厚的學科色彩和學術化傾向,對學術研究缺乏細化的分類,對校企合作橫向課題沒有相應的政策引導和優惠導向。因此要創新運行機制,建立一套科學的能夠反映高職院校辦學目標的科研考核評價體系,彰顯高職教育自身的科研特色,包括:
(1)職業特色。職業特色就是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要與行業企業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零距離的對接,必須是來源于企業生產經營中產生的實際問題,需要校企合作開發、共同完成;
(2)應用特色。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同樣要突出應用型特點,以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進為重心,面向生產實踐第一線,從社會中最熱門最需要的技術、工藝中找項目;
(3)區域特色。緊貼當地產業,以地方產業作為科研的主要方向,使科研來源于地方、服務于地方,同時受益于地方。
(四)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彈性學制和學分制
高職教育的職業特色決定了很多教學環節需要在企業里才能完成,而企業和學校工作時間的不一致決定了要實現“政校企行”四方聯動的有效運行,需要高職院校制定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建立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彈性學制和學分制,允許學生在上學期間進企業開始頂崗,經過企業技能鑒定或其他方式考核合格即可獲得學分,與在校期間獲得的學分等同。積極有效推進企業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方便企業根據生產過程安排學生的實踐教學和頂崗實習;可以使企業的工作過程與學校的教學過程融為一體;打通校企人力資源共享通道,建立工學互動的高職教育教學團隊;可以使高職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得到拓展和延伸。
[1] 謝曉勇,胡林玲.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模式下校企合作機制探索[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2] 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機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3] 楊開亮.深圳高職汽車人才培養之路——基于官校企行四方聯動合作模式的探索[J].廣東技術示范學院學報,2010,(1).
[4] 陳錫寶,朱劍萍.校企合作“三態合一 四方聯動”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8,(3).
[5] 王向玲.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模式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模型構建與戰略思考[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2,(7).
[6] 李祥富,趙勁松.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切入點 探索四方聯動辦學模式——以襄樊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