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民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口語交際與書面交際是兩類不同的交際方式。作為口語交際的會話語篇在語言的各個層面上體現口語交際的特點。如會話的交際雙方通常不能在同一時間發話,但可以輪流發話,形成話輪替換。會話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交際雙方的話語必須連貫,連貫是會話深層結構的無形網絡,是話語之間的有機聯系。實現會話語篇連貫的方式有詞匯、語法手段以及語用含義。評價是會話語篇的重要特征,出現在語言的各個層次上,并對會話連貫起著重要作用。會話中的評價資源的選擇和評價意義的形成不同于書面語篇,更多地受到語用因素和語境的制約。因此有必要研究會話語篇中的評價意義及其對語篇連貫的作用。
在口語交際過程中,發生的言語事件往往需要交際雙方共同參與才能完成。因受到時間和空間因素的制約,同時保證交流的順暢進行,交際雙方沒有多少時間進行字句斟酌,往往是脫口而出。例如日常的非正式談話,因為這種會話發生在真實時間里,而且是面對面的交流,體現會話語篇的真實性、自然性和互動性。由于是面對面交流,交際雙方可以借助非語言手段,如手勢、面部表情、眼神及身體動作來傳遞信息。在運用書面語進行交流時,發話人往往參照想象中的受話人進行信息的傳遞,此時的言語交流以發話人為主。交際雙方都不受時空限制,發話人有充分的時間措辭造句和謀篇布局。口語交際和書面交際方式的不同導致會話和書面語篇的文體特征的差異。會話語篇在詞匯運用和選擇上體現口語交際的特點,如非正式會話中頻繁出現各種評價詞語、固定表達、套語和填補詞語或話語標記語,有助于話語連貫。
在日常會話中,話題是由兩人或多人磋商決定。為了達成某個話題,會話參與者通常重復某些詞匯或換用形式不同但意義相近的詞匯來表達。一味的原詞重復在語用上并不適宜,常常可能阻礙話題的進展,從而達不到語篇交際的目的,甚至影響到會話人之間的關系。適量的重復和詞匯變化是互動和合作的信號,促進話題向前推進,并能建立和加強交際雙方的人際關系。會話過程中聽話者不是完全被動地在聽,而是共同參與詞匯模式的構建。在以敘述為主的會話中,說話人會對故事情節加以評論,常使用表現力強的詞語,強調語,夸張詞、象聲詞等,增強話語的效果和吸引力,使聽話人感興趣。這時,聽話人較少接過話輪,只是在特定的一些地方插話,發表自己的看法,以體現與說話人趨同。會話趨同是聽、說雙方共同的責任,詞匯的選擇是努力趨同的重要信號。詞匯的重復可以出現在話輪之中或話輪之間。會話語篇運用具有評價意義的詞匯銜接手段實現話語連貫,如相同詞、同義詞、反義詞、概括名詞等。例如:
例 1、Cecily: Certainly, Miss Prism.My little task of reconciliation is over.
Chasuble: You have done a beautiful action today, dear child.
例2、Chasuble: These are very joyful tidings.
Miss Prism: After we had all designed to his loss, his sudden return seems to me peculiarly distressing.(Oscar Wilde:An Ideal Husband)
會話交際者通常使用具有評價性的習語以表明對所述現象的評論和態度。Strassler[1]的研究發現,說話人說到跟自己或聽話者無關而跟不在場的第三方或某物件有關的事情時,很有可能使用習語。這是因為習語具有評價功能,并且由于某些習語含有自貶和他貶之意而可能傷及“面子”和人際關系。當說話人針對交際對象使用習語時,在用詞上會盡量避免傷及對方的面子。最為常見的日常會話活動是會話參與者分享對世界的看法,討論感興趣的事情。這種會話來自于對世界的觀察以及對觀察所做出的評價。不同于講故事類語篇,這類會話活動不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說話人只是講述事實或觀察后,說話人自己或聽話人一般會做出評價,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這種“觀察+評論”的模式在會話語篇中反復出現,習語就出現在評價部分。例如:
例 3、A:I wouldn’t come back and live in a big town not at all.They’re dirty.They’re noisy.
B: All this hustle and bustle.
例 4、A: I don’t know, I feel a bit nervous now.
B: Do you, stage fright is it?
模糊詞語也稱模糊限制語,用于修正或限定話語的真實、肯定程度以及范圍,表示說話人的主觀認識、態度和推測,如or something , just, like, sort of , somewhat, a little, to some extent, more or less,I’m afraid, probably, seem, I suppose,hard to say。模糊限制語在會話語篇中具有緩和語氣、避免過于武斷等語用功能。言語交際涉及交際雙方,話語也是指向一定的交際對象,因而發話者要考慮受話人的因素,在言語交際中采取有效策略,以順利達到交際目的。會話中模糊詞語的運用一方面可使發話人的話語具有穩妥性。發話人在交際過程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意見,為了避免絕對化和極端化,模糊詞語可以使言語行為的力度減弱,使之不易被否定。這樣既給聽話人以考慮選擇的余地,同時又減輕發話人對觀點或話語所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模糊詞語的運用可以使話語具有禮貌性。人們的交際行為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才能順暢進行,如禮貌原則。禮貌是人們為了滿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種理性行為,即通過一定的言語策略達到給交際者各方都留有面子的目的。[2]模糊詞語在口語交際中不僅對維系和改善人際關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起到話語銜接功能。例如:
例5、Gwedolen: My darling Ceily, I think there must be some slight error.…
Ceily: I am afraid you must be under some misconception.…(Oscar Wilde: An Ideal Husband)
Gwedolen 和Ceily各自的戀人冒名頂替都叫Ernest,于是兩人女孩之間發生誤會,都準備讓婚事見報,都以日記為證。對話中模糊詞語的運用可以看出兩人表面上都彬彬有禮,故作優雅,而心里卻暗自較勁。
會話含義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目標,交際雙方都應遵守某種原則,即合作原則,即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這樣言語交際才能夠有意義持續地進行。[2]而當說話人違反某一合作原則時,就會產生會話含義,聽話人會根據語境知識進行推導,從而理解話語含義,形成話語連貫。禮貌原則指出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有意違反合作原則,說話不是直言不諱,而是拐彎抹角,是因為要給交際雙方留有面子。順應論認為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不斷選擇的動態過程,即交際者根據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做出語境順應的語言選擇。[3]會話語篇中,尤其當說話人表達對聽話人或與聽話人有關的事情負面評價時,往往會采用一定的間接評價策略,如隱喻、反語、低調陳述、修辭設問,同義反復等,這樣減弱對聽話人的面子威脅。Martin[4]指出語篇中間接評價可以通過詞匯隱喻,非核心詞匯、連接詞、基本詞匯等標示或暗含隱性的態度意義,而且鑒賞、判斷以情感為核心相互聯系,三者之間也可以相互間接表達。間接評價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是交際者根據語用原則對交際語境做出的順應性選擇,以實現交際意圖。例如:
例6、A: 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
B: 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m afraid.
例6中,A詢問B對畫的評價,B回答說自己沒有審美能力,表達“我不喜歡”的語用含義,間接地對A的畫做出負面評價。負面評價是威脅到聽話人的積極面子的行為,因而說話人會采取間接評價來表明態度,減少潛在的面子損傷。這種策略的運用也是對心智、社會語境的順應,因為涉及對方的情感、交際雙方之間的關系等。
評價對語篇組織的重要性來自于自然口頭敘述的研究。完整的敘述結構包括六個部分,即點題、指向、進展、評價、結果和回應。[5]其中進展是敘述結構中的核心部分,評價在敘述結構中十分重要,并滲透于整個敘事結構中。敘述者對故事發生的原因、要點、目的等以及對動作、人物進行評價。評價可用來表示敘述者對故事中某種情況的看法和態度,同時可用來制造懸念、提高聽眾的興趣、增強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以敘述為主的會話中,一方面說話人會對故事情節加以評價,增強話語的表達效果,另一方面受話人在特定的地方作出回應并進行評論,交際雙方共同推動會話的進展。評價詞語不僅出現在對故事情節的陳述中,而是出現在故事發展的重要關口,如常出現在故事結尾,起到對主題作總結、評價,或者將人們從故事情節帶回到現實生活的作用。會話活動不是無序進行,而是遵按照特定的模式開展,從而形成基本的特定的會話結構,如鄰近對和交換結構。鄰近對是常見的會話交際互動模式,如提問—回答,給予—接受/拒絕,陳述—確認等,而會話評價的鄰近對是評價—同意/反對。例如:
例 7、A: I think he’s a serious scholar, he’s got his own little things.
B: Yeah, he is very scholarly.
例8、A: I thought those pictures were quite interesting.
B: I don’t know, all art is useless.
Sinclair[6]等研究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會話特點,指出典型的課堂話語交換結構是誘發—回答—反饋,即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做出反饋,而這種反饋通常是評價性的。Martin[7]從人際主旨角度探討交換結構,他指出語氣主旨關注交換的終點,而評價主旨則期待交換的擴展,關注會話磋商中的態度,即評價是推動會話語篇向前發展和展開的動力。由此可見,評價在會話語篇宏觀結構上具有重要的組篇作用。
[1] Strassler,J.Idioms in English: a pragmatic analysis[M].Tubingen:Gunter Nar Verlag.
[2]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 維索爾倫.語用學詮釋[M].錢冠連,霍永壽,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4] Martin, J.R.&White, P.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London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5] 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6] Sinclair,J.&Coulthard,M.Towards an Anlysis of Discourse[M].London:OUP,1975.
[7] Martin,J.R.Factoring out exchange:types of structure[A].In M.Coulthard(ed.)Working with Dialogue.Tubingen:Nieme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