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穎
(武漢輕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23)
1998教育部在全國52所高校開展的試點工作基礎上制定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文化素質教育,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標志著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文化素質教育被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改革之中。
2007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同樣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本身具有鮮明的人文特性,體現出了英美國家的人文精神。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是實施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一個有效教學手段,淡化以語言形式教學的知識傳輸,強化以語言表現出的文化形式的教學,使學生在英語教學中不僅可以學到語言知識,還能夠透過語言背后的文化得到人文素質的熏陶和培養成為新課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素質教育,寓人文素質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中,除了要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利用網絡,多媒體等構建立體多元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外,課堂教學才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主陣地。而大學英語教材本身就蘊含了豐富的人文教育元素,傳遞了人類文化遺產和科研成果,為個體素質的發展奠定了較高的起點,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發展起著積極作用。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為例,該教材編寫理念先進,選材科學,內容涉及面廣,實用性強,人文知識涵蓋面廣,人文精神汲取的切入點具體,無論從情感方面還是勵志方面都給學生以實例思考和分析借鑒,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正視自己、戰勝自我、理解和善待他人、學會合作共事。
下面就舉例以說明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熏陶。
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愛是世上最美的語言。親情,愛情,友情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正如冰心所說:“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的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而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但不是悲涼。”而情感教育也貫穿于《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四冊書的始終。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二單元A篇課文《深深的愛》探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問題;第三單元 A篇課文《善心可依》講述了一位矮小,跛足的父親如何在心靈與人生道路上給兒子以指引;第三冊第一單元 A篇課文《無限的愛》描述了作者在照顧智障弟弟的同時,感受到照顧親人其實豐富了自己的人生; 第五單元A篇課文《優雅的手》刻畫了一位瀕臨死亡卻內心優雅的女士,在生命彌留之際選擇孤獨赴死而免于親人難過… …這些課文都是非常生動豐富的情感教育的素材,能給學生以心靈的啟迪與感悟。老師只需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即可。例如對于課文《深深的愛》,可啟發學生理解在孩子與父母的代溝背后隱藏著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愛,對于父母的嘮叨、啰嗦與管教要理解。再如對于《善心可依》的教學,教師可設計讓學生做《我的父親》的演講,完成《父親名片》調查表,幫助學生更深切地了解父親為家人,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與心血。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以它神秘無邊的獨魅力撥動著這些剛上大學的情竇初開的年輕人的心弦。愛情不是大學教育的必修課,卻是大學生人生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愛情,愛情的本質是什么?愛情的浪漫色彩對這些豆蔻年華的少男少女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愛的情感的產生,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它是長成芳香的玫瑰還是帶刺的飛簾,這有賴于教師的愛護和培育”。因此,教師也可以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愛情觀的引導。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三單元課文A《真愛的考驗》以及課文B《納粹統治下的愛》就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契機去引導學生探討真愛的意義,擇偶標準,如何正確對待校園愛情,如何追求愛情,如何處理愛情與學業的關系,如何對待失戀?等等學生所關心的話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魯迅先生曾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著名學者、文學家、哲學家及佛學家方海權也曾說過:“朋友之間重于心,對方困難時要幫助之。得意時提醒不要得意忘形,失意時安慰其勵志向上。”這正與《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十單元課文A《未曾謀面的勁敵朋友》傳達的人文信息相合:來自朋友雙方的鞭策促使雙方各自成就了一番事業。第三冊第一單元 A篇課文《無限的愛》中也表達了“朋友、家人間永恒的愛和支持可以讓我們克服生活中的任何困難。” 而現代社會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重要,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合作也是大學生必須學習的課題之一。第四冊第五單元課文B《室友沖突》為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培養合作精神提供了絕佳素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室友之間沖突的原因和如何預防,解決矛盾的辦法。
除了親情,友情,愛情,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幫助也在《新視野大學英語》里得到詮釋。例如第一冊第三單元課文B《關鍵時刻的真兒子》里的士兵陪素不相識的老人走完生命最后的歷程,第三冊第五單元課文A《優雅的手》里醫生與病人之間人性光輝的互映都是人間大愛的體現。
十八歲至二十一二歲正是大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雖然大學生人生觀的形成與發展會受到家庭,社會等各種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但學校教育仍然是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主渠道,并具有明確的主導型,系統性,可控性。因此,《新視野大學英語》的編者們在編選教材時也力求給學生積極正面的引導和真善美的啟迪。
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是一種現代社會無法或缺的個人無形資產。作為人文素質內涵的一種,誠信的約束不僅來自外界,更來自我們的自律心態和自身的道德力量。《新視野大學英語》在第一冊第十單元課文A《做個誠實正直的人》和課文B《網上資源:最佳的作弊輔助手段?》中從正反兩方面引導學生樹立“說誠信話,辦誠信事,做誠信人”的誠信觀念,告訴學生:“在生活中如果能堅持原則,抵制住放松道德標準的種種誘惑,那你就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第四冊第一單元《好名聲的力量》則告訴我們“誠實守信所帶來的友好是一筆無價之寶。”正如馮玉祥將軍所說:“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三篇課文引導學生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誠信意識,養成誠信待人,誠信處事,誠信學習,誠信立身的良好習慣。
很多學生一進入大學殿堂,首先發現與高中相比擁有了大量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沒有了題山題海的戰術,沒有了家長老師的耳提面命,沒有了高考指揮棒的壓力,這時,如果大學生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缺乏自我時間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就很容易迷失在網絡游戲和校園愛情里。因此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學會安排時間,計劃時間,養成惜時,守時的良好習慣也是大學生人文教育的一項內容。《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一單元課文A《注重時間的美國人》啟發學生:“時間是一種寶貴的資源,許多人都深感人生的短暫。時光一去不復返。我們應當讓每一分鐘都過得有意義。”而第三冊第三單元課文 B《日本與西方決策方式中的文化差異》中也比較了日本人與西方人的時間觀之不同。
民國時期,梁啟超先生為清華大學立下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激勵學子們為人處世,應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人文精神的體現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的課文中也比比可見。例如第一冊第一單元課文A《學外語》開篇和結尾都強調了:”學習外語對我來說是非常艱辛的經歷,但它又無比珍貴。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艱苦努力的意義…”再如第二冊第二單元課文A《學習奧林匹克標準的愛》和課文B《奧林匹克的卓越標準》所體現的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又如第二冊第九單元課文A《不要做生活的逃兵》里作者永遠不會忘記母親對他的鼓勵:“不錯,孩子。看來,要是你努力工作,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本單元課文B《成功需從磨難出》里克服耳聾與文化差異雙重困難而獲得成功的實業家約翰·TC·葉多我們說:“不管你有多聰明、學歷有多高,作為雇主,我最看重的是員工的態度和它與生產效率的關系。”以及第一冊第六單元課文A里的《垃圾工》,第四冊第八單元課文A《奴隸身份并沒有讓我失去什么》里的黑人女作家等等身上我們都可以得到持之以恒,努力進取的自強精神的熏陶。
除此之外,《新視野大學英語》里還有多篇名人傳記,如第三冊的《比爾·蓋茨》,《馬丁·路德金》和第四冊的《查理·卓別林》等,都是很好的勵志教育素材,能夠 激發學生的志氣,培養健康的人格,增強克服困難與挫折的勇氣。
除了情感教育和勵志教育,《新視野大學英語》的編者們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保護環境和傳播文化等等方面也不遺余力。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贅述。然而,教材對學生人文素質的熏陶作用不會自然產生,需要教師認真研究總結,合理地發掘其人文素質教育因素。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的人文思想進行總結、歸納、分析、分類,并聯系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法將西方文化的傳播,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巧妙地融合到英語教學中。同時在向學生傳授西方文化時,引導學生關注同一主題下的中國文化,比較中西方文化的蘊含,增強全球視野和愛國情操。
[1]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束定芳,莊智象.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姚小平. 洪堡特人文研究與語言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4]鄭樹棠.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