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勇軍
(武漢市長虹中學,湖北 武漢 430064)
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是指在化學課程的教學、學習活動中,以信息技術、信息資源為載體,把課程資源和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能突破常規地進行自主學習,并能及進行互動、突破時空的限制,生動直觀,以便更好地完成化學課程目標。這是一種實現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隨著研究的開展,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教學、學習已取得了一定進展,師生們探索出許多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教學的模式。那么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教學、學習的質量的評定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不能沿用傳統的評價體系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運用新的學習理論,結合信息技術的特點,將信息技術因素的影響充分考慮,建立適合的評價指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在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既要評價學生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更應重視對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等方面的評價”;積極倡導多元化的評價,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對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作用,通過活動表現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針對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提供豐富多樣的評價材料。
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評價的核心是評價的發展性功能,而過程性評價的是實現評價發展性功能的重要舉措。實施過程性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全面發展與關注潛能相結合;共同標準與尊重個性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
實施過程性評價應做到:評價主體互動化;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時間隨機化;評價工具簡單化;重視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
(一)過程性評價
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強調收集并保存學生技術、合作學習狀況的關鍵資料,通過這些資料的呈現和分析形成對學生化學素養、合作精神等的認識,對學生的優勢和不足給予激勵或提出改進建議,而不是通過技術手段通過測試簡單地給學生一個學業等級或分數的結論。
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體現過程性評價的方式主要有合作學習檔案袋的記錄、表現性評價以及訪談等。如中學化學合作學習學生成長記錄檔案活動報告含班級編號、教師、組長姓名、學習內容、學習地點、參與人員、活動目錄、活動過程(內容、方法、步驟、結果等)、活動后記(收獲、感想、經驗、教訓等)、教師評語、評定等級等內容。
(二)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教學過程中實施的用于檢測學生學習進展的評價。形成性評價一般用于檢查學生對某一特定的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
形成性評價與傳統教學中的小測驗和單元檢測非常相似,但是更加側重于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中檢測本單元教學的所有學習結果。形成性評價注重考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以便調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三)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在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教學活動結束以后進行的成就評價,總結性評價主要是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確定學生最終的學習成績。一般地,總結性評價要求檢測學生學習任務完成的程度。
實驗對象是對武漢市長虹中學與武漢四十九中高中二年級六個普通理科班(根據中考時成績、高一文理分科化學成績情況選定),從中確定三個班為試驗班,另三個班為對比班,在確定他們基礎大致相同,智力相當的情況下進行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試驗與研究,實施研究方法如下:
(一)熟知理論:進一步學習新課程的相關理論,尤其是學習比較《高中化學教學大綱》和《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明確《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學生評價特點和理念。
(二)問卷調查:實施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學生成長記錄檔案活動,針對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有關問題,歸類整理成相應的問卷,在一定范圍的學生、家長、教師群體中問卷調查,了解、分析和研究各方面對過去學生評價方式的意見,對新的學生評價方式的期望,以及對嘗試探究中的學生評價方式的看法。
(三)評價監控: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記錄分析。依據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方案或課題研究評析情況,對學習方案及課題的情況進行評析。在“教師評價”這一欄中還應當對學生的進步多加肯定,鼓勵學生不斷努力等等。在形成性評價中,每個學生可能獲得多個項目的等級評價,進行綜合評定時,各種評價項目會由不同評價主體給出多個評價等級,其中出現最多的等級,就是學生的過程性評價等級。如果相鄰等級出現次數相同,本著鼓勵的原則,優先取較高的等級,如果不相鄰的等級出現次數相同,可取中間等級。
(四)終結性測驗:終結性測驗評價是指通過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結束后,以水平測試的要求為主,采用的紙筆考試形式。在我國現行的高考體制下,這將依然是最為重要的評價方式。我們建議及格率控制在90%~95%,優秀率約為20%~25%,總體難度控制在0.7~0.8,易、中、難題的比例約為 7:2:1。對必修模塊而言,應采取閉卷考試形式,而對選修模塊則可以使用閉卷考試和開卷考查相結合的形式。
(五)其他能力自評:通過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結束后,學生的表達能力、實驗能力、與人溝通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信息技術水平等方面進行自評,并確立相應等次。
(六)數據分析:根據兩校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試驗班級與對照班級取得數據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課程標準》中指出:“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化學課程需要以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這一體系既要評價學生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評價還應當積極倡導評價目標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最終促進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的評價更客觀、更科學。
[1]施章清. 課程·教材·教法[J]. 2004,(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