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立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9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1]在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順應時代的召喚,是高職畢業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是高職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需要。因此,積極推進高職學生的創業教育,對加速經濟發展、緩解就業壓力以及實現職業教育的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高職學生與本科大學生相比,因學歷層次低、知識面窄,主要從事一線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就業的崗位和層級相對較低,因而創業的愿望更強烈。麥可思公司對2009屆大學畢業生的自主創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報告顯示,從2007屆到2009屆,高職院校學生自主創業比例遠遠高于本科,2009屆高職院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者所占比例為 1.6%,普通本科院校為0.8%,“211”院校為0.4%。
高職院校學生由于缺乏專業的創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在創業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因而創業成功率比較低;受專業技能的影響,創業項目與創業者專業學習的相關性不大,約為36%,自主創業的行業技術成分也不高,主要集中在個人服務和銷售行業,約為40%。
受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教育者自身認識和素質的局限以及教育條件和社會環境等的限制,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發展還不成熟,面臨諸多困境,存在諸多問題。
1.創業教育觀念模糊。[2]一是學生對創業的認識存在誤區,大部分同學認為讀高職就是為了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只有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了,才會自己去創業做生意;也有學生認為創業就是像馬云、雷軍一樣創辦大公司,轟轟烈烈地干一番大事業,而自己僅僅是一名職業院校學生,這樣的目標太遙遠,自己根本不可能實現。二是許多職業院校對創業教育的范疇和內容認識不清,將創業教育與職業指導混為一談,認為開設了職業指導課就不需要開設創業課程了,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功能定位產生偏差,從而缺乏對學生自主創業和大膽創新的啟發和引領。
2.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發展時間比較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套規范、統一的理論體系,許多單獨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的院校,也只是沿用一些本科院校教材或粗略地開發幾本校本教材以及編印一些講義,甚至是請一些知名專家或成功創業者定期舉辦幾場講座而已。任課教師都是憑借經驗或自己的“創意”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隨意性很大。
3.缺乏良好的師資隊伍。創業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對師資要求相對較高。既要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又要具備豐富的創業實踐經驗,但同時能具備這兩種素質的教師目前還十分缺乏,大都是由沒有創業經歷和實踐經驗的就業指導教師和行政人員擔任。他們需要同時講授其他課程或從事其他工作,沒有時間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創業教育的教學與研究中,創業教育的效果難以得到保證。
4.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統。[3]一是創業教育的社會環境缺失,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不完善、不系統、不配套,缺乏可操作性。二是缺乏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在學校無法感受到積極向上、不畏困難,勇于探索的創新創業氣氛。三是資金問題,由于資金投入的限制,學校的教學條件和科研實驗設施較差,學校在給予學生創新、創業基金方面的支持很有限。
1.加強觀念引導,激發創業欲望。要大力宣傳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方針,引導學生掌握政策,了解形勢,準確定位,認清自我,適時調整就業取向,切合實際做出選擇。通過開展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行行能建功、處處能立業”的新觀念上來。要通過舉辦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培養積極的創業精神。學校要幫助樹立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成功典型,為大學生就業擇業樹立學習的榜樣。同時要把培養創業精神、增強創業意識,作為轉變就業觀念的重點。
2.改革課程結構,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應遵循整合課程結構與圍繞培養學生創業基本素質的目標開設核心課程相結合的原則,將創業教育的內容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優化創業教育計劃。同時根據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加強跨學科、跨專業的橫向聯系,注意在專業教育中滲透創業教育。通過增設與創業教育密切相關的核心課程為全校性選修課,如中小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工商行政法規等課程,開設“創業項目選擇”等專題講座,分期舉辦創業培訓班,組織創業計劃競賽等,聘請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家和專家學者與學生進行交流,將課程、講座、活動結合起來,形成規范的創業教育體系。
3.大力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是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著力點,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是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完善智能結構,全面成才的重要渠道。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圍繞職業導航設計、實施相應素質拓展訓練項目、建立就業創業評估體系、強化社會認同四個環節,通過教學講授、課堂討論、專題講座、主題活動、體驗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方式全面帶動和促進,培養綜合能力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合格人才。要進一步拓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的深度和廣度,通過豐富創新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方式、載體,使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與大學生所學專業及特長結合起來,與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結合起來,著力提高大學生融入社會的適應性和實踐能力。
4.強化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要真正開展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必須專業化;要培養具有創業素質的學生,教師就必須具備創業實踐經歷。為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學校對內可以通過轉向培訓或鼓勵教師創業實踐,從而形成自己的具有實際經驗的專職教師。具體而言,一方面可以選送教師參加各級創業培訓,開展創業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學或研討會,交流創業教育經驗;另一方面,應制定一些新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在保證教學科研的情況下到創業一線去兼職,培養其市場意識和市場運作經驗。二是對外可以聘請一些優秀企業家、成功創業者當兼職教師從事實踐教學,形成不同層次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5.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不能單靠課堂的講授來獲取,教師的經驗和能力也無法直接轉換為學生的能力,學生必須進行實踐鍛煉才能逐步提高。因此,創業教育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在知識講授時可采用以項目為引導、以任務為驅動、以案例分析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分組討論,主動參與到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中,提高了他們分析創業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教學環節可以進行全真或模擬創業項目的訓練,學生可以根據所學的專業特點及個人實際,選擇一個創業項目,自己當“老板”,全方位考慮如何運營自己的企業,在此基礎上進行方案的設計,部分優秀的創業計劃書在經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后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學校的現有條件,如學校商鋪等,實現由創業設想到創業行動的轉變。
6.營造良好的校園創業氛圍。實踐證明,高校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通過營造一種敢于冒險,勇于創新的校園創業氛圍可以對學生創業意識的形成產生直接促進作用。[4]校園創業氛圍的營造,一方面可以通過發揮專業教師在教學及科研中的創新意識對校園文化氛圍起示范作用,同時通過社團組織開展大量與創業有關的活動,如請畢業生中優秀創業者回校作報告、演講,開展模擬創業大賽等,并通過校園網、廣播、櫥窗等媒介進行廣泛的創業教育宣傳,從而營造濃郁的校園創業氣息,達到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創業熱情的作用。同時,對于那些在校開展創業的學生,學院應給予全方位的指導和支持,發揮典型的輻射作用。
高職院校必須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通過創業教育挖掘學生的創業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綜合素質和創業技能等,使他們成為未來事業的開拓者和高素質的創業型人才。
[1]戴雪頭.高職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1,(9).
[2]雷俊霞.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以藝術設計類專業為例[J].包裝世界,2012,(7).
[3]何斌.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消費導刊,2010,(7).
[4]鄒呈明.當前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以江西省高校創業教育為例[D].南昌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