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蓮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
進入21世紀后,網絡的普及與草根作家的興起為文學帶來新活力,石悅的《明朝那些事兒》在網上發表后,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每日“頂帖”之人不計其數。特別是此書出版以后,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熱潮,隨后市場上出現了大量《某某朝那些事兒》一類的書,我們可以看到這部小說的巨大影響力。其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任務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琢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并且獨創了“心靈寫史”的方法,著重從人物的性格來分析其行為及其行為所產生的歷史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通篇為達到寫出精彩歷史的目的,采用了幽默、搞笑、詼諧等調侃手法來描述和詮釋人物、事實、制度等。本書中沒有正人君子道貌岸然式的說教,讓讀者切身感受到了戰爭、官場、關系等的殘酷與復雜,在笑過之后體會歷史人物的悲情,這些都系統地顛覆了傳統歷史小說“正襟危坐”式的寫作手法。如果說周星馳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當中“無厘頭”時代的來臨,那么石悅的橫空出世就引領了歷史小說“無厘頭”派的前進方向。
新歷史小說有很多特點,下面就讓我們從《明朝那些事兒》來切入看新歷史小說之“新”。主要是三點,一是消解英雄神話;二是質疑客觀真實;三是消解莊重風格,也是本文要重點分析之處。
新歷史小說認為人是活生生的人。在本書中,作者在繼承傳統歷史小說基礎上加入了新歷史小說關于顛覆英雄神話的寫法,實事求是地根據歷史人物所處背景來分析其心理活動。盡管在人物描寫時沒有寫到渾噩的人生與卑瑣的欲望,但是在敘述過程當中也沒有出現像傳統歷史小說中所塑造的大無畏的英雄。特別是在說到朱元璋起義前的心理活動時提到“朱重八明白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自己不過想要老老實實地過日子、種兩畝地、孝敬父母,卻做不到,父母負擔著沉重的賦稅和徭役,沒有一天不是勤勤懇懇地干活,還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躲到寺廟里不過想混口飯吃,如今又被人告發,可能要掉腦袋。”[1]13這點就是在顛覆英雄與弘揚英雄之中走了一條折中的路子,既沒有卑瑣的人生欲望,也沒有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完全是從平民百姓的角度來詮釋朱元璋此時的矛盾心態,相信讀者看到這里會對主人公的猶豫感同身受。
這是新歷史小說的一大特點,歷史存在的本身不可靠,已經不是先鋒小說家的看法,而成為反史詩性寫作的集體理念。新歷史小說最常見的反史詩性操作是,以偶然性覆蓋必然性。例如石悅在敘述到靖難之役時,就說到了朱棣在戰爭當中獲勝的偶然性原因。“第二個,是永遠刮不停的大風。北方多風沙是正常的事情,問題在于刮風的時間和地點,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兩軍交戰正激烈時開始刮風,北方地盤那么大,可風沙就是喜歡光顧那么一小片戰場,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每次刮風都有利于朱棣,不是把敵軍帥旗刮斷就是對著南軍猛吹,讓士兵們睜不開眼。我曾經懷疑過朱棣當時是否已經發明了鼓風機之類的玩意兒,否則這風會如同朱棣家養的一樣,想吹就吹,想怎么吹就怎么吹。”[1]281還有在寫到朱棣為了給自己的篡位披上合法外衣,于是篡改歷史。作者進而說到“這些情節我們都似曾相識,沒有什么新意,但這畢竟是史料上的記載,所以還是得分析分析”。[1]185這句話將質疑歷史這一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在這本書當中,有很多這樣的話語。
為達到非刻意消解莊重風格的這一目的,大量運用各種修辭手法,造成鮮明對比和巨大的反差,以此產生幽默、詼諧、搞笑的效果。在這些方面,主要運用了:
簡而言之,指用現代的文化詮釋古代的詞語。
如在描寫大明的內閣大學士權利的時候這樣說道“他們無孔不入,無所不管,他們不但管理國家大事,還管理皇帝的私事,他們不準皇帝隨意騎馬游玩(正德),不準皇帝吃偉哥(隆慶),不準皇帝選擇自己的繼承人(萬歷)。”在這里面,將正德皇帝出巡改為“騎馬游玩”,[1]137隆慶皇帝熱衷春藥直截了當地說成是“吃偉哥”。特別是“偉哥”這一說,拉近了讀者與歷史的距離,當讀到這里的時候,讓人忍俊不禁。
用或褒貶不一或詞性相反的詞語雜混造成反差或者是重疊,繼而將詼諧的效果體現出來。
如在描寫朱元璋童年的時候這樣寫道“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間冬涼夏暖、四面通風、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過。”[1]3分別用“冬涼夏暖、四面通風、采光良好”與后面“破茅草屋”形成鮮明對比,使讀者在莞爾一笑中感慨其童年的凄涼。
在小說寫作過程中,套用影視文學或者新聞報道當中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橋段以達到反差,在引起讀者共鳴的同時,達到幽默的效果。
如在描寫藍玉在尋找北元軍隊時,所處環境艱難,將士都想撤兵,而藍玉需要做到底是追是撤這一決定時就仿擬了影視橋段:
“在戰斗電影中,到這個時候,經常會出現以下場景:一個戰士滿臉憤怒表情,對部隊的指揮官(一般是排長或者是連長)喊道:“連長,打吧!”
另一個戰士也跑上來,喊道:“打吧!連長!”
眾人合:“連長,下命令吧!”
這時鏡頭推向連長的臉,給出特寫,連長的臉上顯現出沉著的表情,然后再房間里踱了幾個圈,用沉穩的語氣說道
“同志們,不能打!”[1]173
用電影當中用以描繪指揮官做決定之艱難時的橋段來套寫當時藍玉所面臨的艱難處境,既幽默,又沉重。
在描寫朱棣與盛庸決戰那會兒,所出現的天氣異常情況時,仿擬《封神榜》的手法。“接下來,詭異的事情又一次發生了,情節是這樣的:‘本是晴空萬里之天,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妖風四起!’”[1]280以此達到喜劇效果,類似于電影拍攝當中所用的戲擬。
在敘述當中,又恰到好處地揉入適度夸張、適度聯想、適度進行描寫,在不知不覺中就會造成幽默效果,好似撓到了讀者的癢癢肉。如在描寫陳友諒軍隊駐扎在朱元璋上游時,這樣寫道“陳友諒在江里洗臉,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臉水。陳友諒在江里洗腳,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腳水。陳友諒在江里撒尿,朱元璋……”[1]49這里就是運用了適度聯想和夸張,讓讀者雖不能從軍事上理解,軍隊所處上下游的戰略意義,至少能從這些方面理解。
作者在某些時候又將描寫的角度轉化為第三人稱,讓讀者感受到,不是在看書,而是在看電影,旁邊還有人旁白。例如在描寫完王保保橫渡黃河后,將視點轉化為第三者的角度來評論。“可以看出,王保保一定很擅長游泳,另外他應該還有一定操縱船只的能力,定西甘肅境內,是黃河上游,此地水流湍急,劃船也不一定能橫渡,而他抱著木頭就能過黃河,實在是一種本事。這真是個多才多藝的天才”[1]102視點的轉化,給讀者以突兀、新奇的感覺,借而形成幽默的氛圍。
作者在全書中全面運用了數不勝數的調侃,可以這樣說調侃是無所不用其極,例“說實話,我現在還無法想象那是個什么景象,前面的士兵在拿刀拼殺,他們后邊的人用水泥刀砌墻。”[1]58而且為達到把歷史寫得很精彩的目的,甚至借用了相聲、小品當中“抖包袱”的技術。整部小說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包袱”大全。例“此時里面守軍的長矛刺擊停頓了下來,漢軍大喜,以為守軍已經逃跑,誰知過了一會兒,里面又開始用長矛往外面刺,漢軍習以為常,仍舊用手去抓,誰知一抓便慘叫起來,細看才發現,守軍將長矛和鐵鉤在火上烤紅以后,再用來刺擊漢軍。”[1]59看到這里,讀者都會感到幽默,而下一句就點爆了讀者的笑點。“剛才去加熱了。”這些“包袱”增加了文章的喜劇性和幽默性。
綜上所述,貫穿全書的詞語移時、詞語雜色、仿擬、調侃、抖包袱等技巧的大規模運用,完全顛覆了傳統歷史小說的厚重感和莊重風格。雖然歷史小說都是用不同的手法、視點、立場等來詮釋史實,但是《明朝那些事兒》這部小說,首先完全尊重歷史、忠于歷史,絲毫沒有背離史實。其次這部史實性的小說,也不同于傳統歷史小說,因為作者在寫書過程中,采用各類上文提到的描寫手法,已經完全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小說。并且引領著新派“無厘頭”幽默歷史小說的浪潮,同時還是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一次新的發展與突破。在發展了消解莊重風格所運用的傳統手法的基礎上,又別出心裁的采用各類新式手法突破了傳統歷史小說的敘述手段。此書穿插了大量的規則總結如對官場、科舉制、將領等規則或者是內容的描述與闡釋,使得本書更像是一本歷史教材,但卻又不同于“學究式”、死板、枯燥的教材。如“讀書人的最高榮譽”[1]114這一目的就系統的解釋了明朝科舉制,隨后“當官的秩序”[1]116又向讀者描述了官場當中論資排輩現象的內容及其規則。類似的規則講解不計其數,這點迥異于傳統歷史小說,完全體現了新歷史小說之“新”。
[1] 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M].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9.
[2] 張橋英,楊勁松.論后現代文化特征及其影響[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4).
[3] 陳增輝. 魅力是怎樣煉成的——評《明朝那些事兒》的思想和藝術[J]. 讀于寫:教育教學學刊,2009,(1).